汉阴有约伊洋漩涡里的青春
时值-年, 中国在漩涡中,我们在漩涡中学。 总有一些场景念念不忘,挥之不去。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青春记忆,我用一种最朴素的表达方式缅怀纯真。 第一节坐班船下漩涡 从汉阳中学初中毕业那年,那是年,我16岁。原本汉阳中学是有高中的,偏偏就在我毕业的前一两年撤销了。 毕业前夕,父母给我开家庭会议。议题是帮助我选择未来。那时,只有三条路可走。首选是考安康师范学校,这是当时许多初中学生梦寐以求的学校,可以分配正式工作,衣食无忧。第二考汉阴中学,考上了以后有上大学的希望。第三,考漩涡中学,十二分努力也会有微弱希望上大学。当时国家的教育条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基层高中考取大学的几率确实很小。这是最无奈的选择。 提起考试,我都非常不安。除了语文课,还有学校图书馆里的文学书籍,那是我的最爱。其它数理化还有英语就像几座大山压在我的心头,让我喘不过气来。考学,我真没抱多大希望,尽力而为! 家庭会议确定下了最后的目标,再怎样也要把高中上了。 中考过后,我的语文成绩名列全县前茅,据说作文还拿了满分。可让人惨不忍睹的是数理化英全军覆没,最高分都没及格,最低分才30来分。扯平一算,汉阴中学毫无希望,也只能勉强上漩涡高中。 大家经常可以听到班车、班机,但是有多少人听说过班船?漩涡就在汉阳的下游,一水相连,我们上学可以坐班船,因为每到两镇逢集时,就会有专门运送商贩的机动船只往来两地,只要把握好时间,就可以免受徒步劳顿之苦。当然不是白座,每趟一元钱,当时可算不上便宜。 开学的那天,我们几个汉阳的同学约好一起下漩涡,都坐船,因为我们要带被子衣物等用品。那是我们第一次独立在外生活,有点紧张但也很兴奋。 机动船是有篷的,两边各有一两块长条木板安置在船舷内侧,中间部位也装有几块横着的木板,这些都是专门供人乘坐的。进船舱都必须深一脚浅一脚才行。船在行进的过程中,边上浪花朵朵,顺手就可以撩起水花,两岸绿意盎然,不时可见白鹭戏水、野鸭惊飞,江岸芦苇片片,沙滩绵绵,沿途风光无限,甚为惬意。 沿江而下,穿过石羊滩,路过富水河,来到鲁皮崖,有人在船上就谝起来了闲逛子,说鲁皮崖当年是个叫邹八万修的,因为修那段路挣了八万块,人们就叫他邹八万。 我们仔细打量了下,发现这个叫鲁皮崖的地方有点特别,全是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想必在那个靠人工锄挖肩扛的年代,修这段路想必也是下了好大的功夫,就算挣了十万八万,到也合情合理。 从汉阳到漩涡,全程不过30华里。那时道路交通不便,石紫公路半通不通,路上坑坑洼洼、颠簸难行。走半小时都很难见到一辆机动车,偶有货车或公车,一般都是翻越凤凰山后,经杜家垭,走渭溪,绕道才能到达汉阳对岸,然后坐趸船连人带车送过汉江。后来,石紫公路初步贯通,也可以从漩涡坐趸船过江,然后沿江而上,也可以到汉阳。 交通不便,让我们那个年代的上学路变得无比艰辛,短短不到30华里的路程,走路至少得两小时,中途还要过汉江。幸好,当时有班船,让我们偶尔可以享受一下轻松的旅程。 靠两条腿走路,骑自行车,坐班船,这是当时所有汉阳镇到漩涡中学上学的学生的交通方式。班船是最奢侈的。大多数学生为了省那一块钱,宁愿花两小时走到漩涡。 那时的班船很简陋,船上没有像现在的游船那样配备救生衣和救生圈,能有一两个充气的轮胎内胎就算很不错了。或许是因为我们从小在水边长大,大多识水性,似乎也没太在意这方面的安全问题。现在来看,那时确实有点危险重重。经常坐船的时候,水量还得足够大,不然也无法行船,中途还要经历好几个险滩。 因为年轻,小伙子们水气方刚,而且水性都很好,基本没人畏水,但姑娘们总还有个别的每次坐船胆战心惊,龟缩在船舱紧紧抓住船舷,有时会让人联想起某种英雄救美的场景。不过这种情况没有出现,起码在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出现,那种荒唐的想法幸好没有变成现实,在水中,再好的水性有时也会起不上作用。 传说,在汉阳,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个渡船不幸翻船,死了不少人。当时有位船工水性相当好,他拼命救人,开始救了一些人,然后继续下水,可不幸的是,他永远也上不了岸。因为,在他再次下水救人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紧紧抱住了他的大腿,而那个人身后还拖着四五个人…… 俗话说:抓住救命的稻草,指的就是人在溺水时候的状态,即便抓住一根稻草,也会紧紧抓住不放手。所以在水中救人,通常不要让对方抓住自己的身体,这很关键,一般从身后控制住被救人很重要。 这些年。也曾看到许多关于下水救人结果自己也丧生水中的消息,许多情况或许就是因为救人的时候让被救人抓住了自己身体而再也没力气返回岸边了。希望我知道的关于水中救人的这点小常识,能让大家知道水中救人是有一定技巧的,不然也会有生命危险。 第二节走近漩涡镇 一衣带水的漩涡镇,自古以来和汉阳镇往来密切。很小的时候,每年都会同父母一道到漩涡去一两次,走亲戚。不算很熟,但绝不陌生。 据说,最早的漩涡不叫漩涡,叫孙家咀,因为这里在很早很早以前,是属于孙家人的地盘,镇子后面的一面梁都是孙家人的祖传坟地,而且在老地图上也这样标注过。后来官方把这里命名为回龙镇,这个名称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再使用了。当汉江一路狂奔到这里的时候,猛地拐了一个大弯,然后冲击形成了一个面积不小的回水湾,因为得名为漩涡。 所谓回水,或许没在江边生活过的人不是太明白。就是由于江水的反作用力,江边有一部分水会向上游跑,这种现象就叫回水。 这次比较幸运,船停靠到了码头,而不是像以往在滩上下面不远的地方,所以可以少走一段路。 小镇不大,也就只有一条街。从汉江码头上去不到十分钟就走到街头。那时,街道上还有一些土木结构的板房,和沿江许多小镇一样古朴。但街道相对较宽,在不逢集的时候,略显得有点空荡。 当时的商铺不是太多,比较显眼的就是漩涡供销社了。那年头,似乎绝大多数人手头都不太宽裕,除非必需品,一般消费数额不会太大。买东西不是随手可拿的,都是要隔着柜台看要什么商品,然后告诉售货员给你拿来,然后决定买不买,不像现在这样自挑自选。 在通往漩涡中学的街头,有几家打炕炕馍和油果子的铺子引起我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zc/10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是人间烟火味家乡的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