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

1药物作用的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不良反应介绍:

  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

  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后出现。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应。与毒性反应的区别: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

2生物利用度的评定

生物利用度的评定简介:

由血浆浓度——时间数据来评定生物利用度通常涉及三个参数:最大(峰)血浆药物浓度,达到最大血浆药物浓度的时间(达峰时间)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血浆药物浓度随着吸收分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药物消除率与吸收率相等时就达到血浓度高峰。单靠最大血浆浓度来确定生物利用度会使人产生误解,因为药物一进入血流,立即就产生药物的消除。使用最广泛的吸收速率指标是达峰时间;吸收越慢,达峰时间越滞后。然而,达峰时间通常也不是一个好的统计指标,因为接近高峰时血药浓度相对平坦,是一个离散的值,其值大小依赖于采血样的频率和测定的重现性。

  AUC是评定生物利用度的最可靠的指标。它直接与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量成正比。为了精确测量AUC,必须多次采取血样一直观察到药物在体内实际上完全消除为止。不同的药物制品,如其血浆浓度曲线基本上重叠就可认为它们在吸收分量和速率方面是生物等效的。如果不同的药物制品具有相同的AUC值,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的形状不同,那就可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吸收分量和不同的吸收速率。

  单次和多次给药可使用单次也可用多次给药法对生物利用度进行评定。单次给药可比多次给药获得更多的关于吸收速率的信息。而多次给药获得的血浆浓度常高于单次给药,易于作药物分析,能确切地反映出通常的临床状况。以固定剂量固定间隔时间作多次给药,经过4~5个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接近稳态(即在固定的间隔时间内吸收的药量相当于消除的药量)水平。通过测定一个给药间隔时间内的AUC即能测得吸收分量。但测定AUC的时间跨度达到24小时可能更适宜,因为生理功能存在着昼夜节律的差异,也因为给药间隔以及吸收速率不可能在整整一天内都是一样的。

  对于那些主要以原形经尿排出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可以通过测量单次用药后尿药总量来评定。收集尿液时间若能长达7~10个消除半衰期使所吸收的药物全部出现在尿中则较理想。生物利用度也可在多次给药达到稳态的条件下通过测量24小时尿中出现的原型药来评定。

3芬太尼使用

芬太尼使用的简介:

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0.05-0.1mg,于手术前30-60分钟肌注诱导麻醉静注0.05~0.1mg2-3分钟重复注射,维持麻醉静注或肌注0.~0.05mg,一般镇痛,术后镇痛肌注0.05~0.1mg。

  个别病例可能出现恶心和呕吐,约1小时后自行缓解,还可引起视觉模糊、发痒和欣快感。

  静注时可能引起胸壁肌肉强直如一旦出现,需用肌肉松弛剂对抗,静注太快出现呼吸抑制,孕妇、心律失常病人慎用、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对本品特别敏感的病人以及重症肌无力病人禁用。有弱成瘾性、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中药1牛奶浆根

牛奶浆根简介:

  毛天仙果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根。随时可采。挖取后,洗净晒干。

  甘辛,温。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温。

  ②《闽东本草》:性温,味甘淡,无毒。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温,味甘微辛。

  《闽东本草》:入肺、脾、肾三经。

  健脾益气,活血,祛风除湿。治劳倦乏力,食少,乳难,月经本调,脾虚白带,脱肛,风湿。

  ①《福建民间草药》:行气活血,祛风解毒。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

  ②《闽东本草》: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治中气虚弱,气血衰微,四肢酸软,筋骨不利,经闭,乳汁不通。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补腰肾,强筋骨,祛风除湿。

2节节草

 节节草简介:

  土木贼、锁眉草、笔杆草。

  为木贼科木贼属植物节节草。的全草。四季可采,割取地上全草,洗净,晒干。

  甘、微苦,平。

  清热,利尿,明目退翳,祛痰止咳。用于目赤肿痛,角膜云翳,肝炎,咳嗽,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

  0.3~1两。

3见风消

见风消简介:

  鸡婆子、长叶见风消、小鸡条、香叶子树、炸死枫、冬不落叶。

  樟科钓樟属植物狭叶山胡椒,以根、茎、叶入药。秋季采收,晒干。

  辛、微涩,温。

  祛风利湿,舒筋活络,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头痛,消化不良,胃肠炎,痢疾,风湿关节痛,麻木,跌打损伤,痈肿疮毒,荨麻疹,颈淋巴结结核。

4马牙半支

马牙半支简介:

  酱板草、石上马牙苋、酱瓣半支、旱半支、酱瓣草、酱瓣豆草、铁梗半支、山半支、佛甲草、半支莲、仙人指甲、马牙板草、石马齿苋、豆瓣草、六月雪、狗牙瓣。

  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凹叶景天或圆叶景天的全草。

  生态环境:

  1.生于较阴湿的土坡岩石上或溪谷林下。

  2.生于低山山谷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

  1.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安徽及浙江等地。

  性状鉴别:全草长5-15cm。茎细,直径约1mm,表面灰棕色,有细纵皱纹,节明显,有的节上生有须根。叶对生,多已皱缩碎落,叶展平后呈匙形。有的可见顶生聚伞花序,花黄褐色。气无,味淡。

  苦;酸;凉。

  心;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主痈疖;疔疮;带状疱疹;瘰疬;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痢疾;淋病;黄疸;崩漏;带下。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jb/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