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一颗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尽折腰的果子
作者: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田振宇 近期,一幅来自遥远英伦三岛的中国古画突然间刷遍了朋友圈。这张题名《写生翎毛图》的画卷长期被认为是明人伪仿,直至最近大英博物馆将它全部图像数字化并公诸于网上,来自国内的书画专业与业余研究者们,忽然发现它极有可能是出自北宋,而且是那位以书画天才留名千古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之手。 宋徽宗《写生翎毛图》卷 在将近三米的画面中生动描绘了七只小鸟、一只蝴蝶、还有两种花果。以本人有限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从右至左,分别为:黑头鹎一对、荔枝、柑橘凤蝶、绶带鸟一只、不知名鸟一只、领雀嘴鹎一只、单瓣栀子花、绣眼鸟一对: 领雀嘴鹎、绶带鸟、黑头鹎 北宋花鸟画以注重写实闻名,宋徽宗时期对画院画师的写实技能要求很高,花鸟的造型均力求准确逼真,宋徽宗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传世在他名下的花鸟画作如《写生珍禽图》《六鹤图》、《御鹰图》、《五色鹦鹉图》、《瑞鹤图》、《竹禽图》、《芙蓉锦鸡图》、《腊梅双禽图》等等,无不忠实于描绘的对象,成为中国古代花鸟写实画风的代表。再来看这张新进入世人视野的徽宗名下作品,除了惟妙惟肖的那几只小鸟和蝴蝶外,占据画面最中心主角位置的莫过于红艳艳的满树荔枝了。 问题来了,既然宋徽宗的绘画追求写实,画题也写得清清楚楚:“写生翎毛”,那么荔枝这种南方名产为什么会出现在北宋汴京的皇家笔下? 关于荔枝 荔枝 荔枝(学名:LitchichinensisSonn.)是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高约10米。果皮有鳞斑状突起,成熟时呈鲜红色。花期春季,果期夏季。果肉新鲜时为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 由于它的娇贵和美味,成为古代最著名的水果奢侈品,没有之一。这种水果进入中国历史的时间很早,据说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受到追捧,而且与修仙有关。 西汉刘向《列仙传》是一部记录上古神仙的专著,其中提到:“寇先者,宋人也。以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着冠带,好种荔枝,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数十年踞宋城门,鼓琴数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祀之。”虽是道家传说,也可推测西周时期就存在种植食用荔枝的情况。 到了汉代,《西京杂记》中有汉高祖刘邦因收到南越尉赵佗进贡的荔枝而龙颜大悦的记载。西汉大才子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汉武帝上林苑中的奇珍异果,除了枇杷、杨梅、柿子、葡萄等等,还有“荅遝离支”,“离支”或“离枝”,意即割离枝丫,形容这种果实不能离开枝叶,否则味道就会迅速衰败。到东汉杨孚《异物志》,已将离支正式改称为荔枝,可见当时便是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 荔枝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是地道的中国特产,据说,野生荔枝树今天仍然可以在广西、海南等地的深山中找到。中国栽种荔枝的历史悠久,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到,目前荔枝产地中除四川盆地南部有零星区域外,集中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以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而成都与福州分别成为分布的北限,这是由于荔枝生长对于气温的要求很高,低于-4℃就无法存活,属于标准的热带水果。而中国在春秋后期(约年以前)处于历史上的温暖期,中原气温普遍高于现在,尤其冬季要高出5度以上,因此荔枝分布也更靠北,如寇先生活的宋国睢水一带,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当时黄河中下游不仅可以种植荔枝,甚至还有亚洲象存在,商人曾猎象驯象,连河南古称豫,都与大象有关。 今日中国荔枝产地分布图 荔枝移植的血腥历史 荔枝不但好吃,又是仙人之果,但随着先秦后期气温变冷,和亚洲象一样,分布范围就只局限于南方了。如何能让身处中原的帝王也能品尝,除了每年不远万里快递直送,就只有移种。有史可查的荔枝移种尝试始于西汉。前文提到司马相如《上林赋》,赋中描绘的上林苑是秦汉两代的皇家园林。它始建于秦,毁于秦末战乱,被项羽烧毁的阿房宫就在其中。西汉建元三年,汉武帝刘彻将秦上林旧苑址扩建成一个超大规模园林。 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年),命太中大夫吾丘寿王在今三桥镇以南、终南山以北、周至以东、曲江池以西的范围内,开始扩建上林苑,征收全部耕地和草地,用以修建各种景观。后又进一步向东部和北部扩展,北部扩至渭河北,东部扩至浐、灞以东,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其范围大体包括今天的蓝田、长安、户县、周至、兴平5个县(市)和西安、咸阳两个市区,总面积为至平方公里(资料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西汉上林苑的大致地理位置 《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其中就有专为养殖各地珍禽异兽和花果树木而设立的宫殿,包括了栽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移植南方奇花异木的扶荔宫。而扶荔宫中的各种草木花果,很多都来自刚被征服的南越国,其中就有荔枝。以穷兵黩武著称的汉武帝刘彻,肯定也是个贪图口腹之欲的吃货,也许这种只出产于南蛮地区的水果,实在太过诱人,让他不满足于每年来自南越的少量贡品,直接挥师10万南下,将原本的藩属国纳入了大汉国土版图。得胜归来的刘彻大兴土木,扶荔宫顾名思义就是为栽种荔枝而准备的。然而,君王强权能消灭对手,却不能换来荔枝的臣服。南朝《三辅黄图》记载:“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岁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连年移栽荔枝均不能活,偶尔存活一株即使不能开花结果,也得到刘彻珍爱。一旦这根独苗枯萎,看护它的守吏数十人竟要为它株连陪葬,人命不及草木。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西安东北方向的韩城县芝川镇南门外,司马迁墓祠附近,发现汉代宫殿遗址,出土了一方十二字篆书方砖,文曰:“夏阳挟荔宫令辟与天地无极”,陈直考订此即西汉扶荔宫遗址。但是从卫星地图看,遗址地址与文献记载的上林苑相距颇远,砖文“挟”与“扶”字形相近而实不同,是文献有误?或别有缘由?有待研究。 韩城扶荔宫遗址出土“夏阳扶荔宫令辟与天地无极”十二字砖 西汉扶荔宫遗址与上林苑旧址位置示意图 杨贵妃爱吃的荔枝从哪里来? 荔枝的美名还与一位唐代美人紧紧相连,那就是唐玄宗宠妃杨玉环。《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玄宗为搏爱妃欢心,遣使者从荔枝产地快马飞驰,星夜兼程送至长安,以致诗人杜牧写下讽咏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来荔枝中有一个品种,因此得名。此外、唐代诗人文豪韩愈、白居易都曾把荔枝纳入笔下。荔枝作为岁贡的历史从汉代就已开始,当时南越地区包括现在越南的交趾,是荔枝输送地。而为保新鲜直送,“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三辅黄图》),直到东汉和帝时,交趾郡守唐羌上奏陈弊乃废。《后汉书·和帝纪》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汝南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 但到了唐代,因后妃之好又再次恢复。那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又来自何处? 唐代荔枝的产区和过去现在差不多,主要在三地——两广、福建与巴蜀。据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在当时走陆路,不论是从福建,还是从两广到长安,以马匹一天竭力奔跑的极限速度约公里为单位,可以推算出这两条线路的大致长度乃至所需时间,最快都要在10天以上,而荔枝的保鲜期显然达不到这么久。因此唯一有可能的只能是从川南递送。 安史之乱中,大诗人杜甫避难川蜀,曾经品尝过当地的荔枝,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唐明皇时,一骑红尘妃子笑,谓泸戎产也,故杜子美有‘忆向泸戎摘荔枝’之句。”四川栽种荔枝的历史据传有千年以上,泸州、戎州附近均是荔枝产地,直至今天,合江荔枝仍然是地方名物。 而唐代从川南到长安的驿路不止一条,其中之一是从成都经剑阁道至广元,再经陈仓道出蜀入陕到达宝鸡向东直达长安(今西安),这是最著名的古蜀道之一,李白《蜀道难》里描写的就是这条通道。而另一条通道是从合江最近的涪州(今重庆)出发经巴道翻越巴山,再经子午道直抵长安,这条线路被后人称之为荔枝道,正是因唐代为宫廷运送荔枝而得名。在快马加鞭的前提下,这两条线路估算均需约5天时间,看来拼上几匹宝马性命的代价,确实有可能让杨美人及时尝到新鲜可口的荔枝美味。 唐代运送荔枝的可能线路 敦煌壁画中描绘鞍马疾驰的场景 宋徽宗荔枝之谜 荔枝在北宋的待遇比起前朝有过之无不及,这其中就有来自荔枝之乡莆田人蔡襄的功劳,这位大书法家撰写了第一部关于荔枝的专著《荔枝谱》,用七个篇章论述了老家福建荔枝的栽培、服食、加工和品种,为32种荔枝排位高下,并把一种叫陈紫的捧为了天下第一: 蔡襄书《荔枝谱》,明刻古香斋蔡帖 另一位文豪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率遭贬谪,绍圣元年他被贬岭南,次年,生平第一次吃到了荔枝,便诗兴大发,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纪念,后来又屡次以荔枝为题作诗赋词,如七言古诗《荔枝叹》、《南乡子-双荔枝》、《减字木兰花-荔枝》等,尤其是以《食荔支二首》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最脍炙人口。 而最早把荔枝纳入绘画题材的,就要回到本文开头的《写生翎毛图》卷,徽宗赵佶一生足迹并未到过岭南,却可以把荔枝作为绘画主题,绝非凭空想象。在宋人笔记中,多次提到了徽宗一朝成功栽植荔枝之事: 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政和初,闽中贡连株者,移植禁中,次年结实,不减土出”; 南宋邓椿《画继》:“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 而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记载,揭示了徽宗对荔枝格外看重的用意,绝不仅仅是因为美味:“宣和中,保和殿下种荔枝,成实。徽庙手摘,以赐燕帅王安中。且赐以诗曰: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思与廷臣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幽云十六州,自五代石敬瑭拱手赠契丹后再没有回归大宋怀抱,一直是历任宋帝心病,宣和二年宋金缔结海上之盟,合力攻辽成功后,金军将幽云十六州归还宋朝并获得岁币,宋朝遣王安中镇守燕山府,此时徽宗手摘珍贵的荔枝亲赐给他,并借用杜牧的一骑红尘为典写诗,形容燕山回归故土之喜,借此提振士气,因此,荔枝对于当时的徽宗,无疑具有国家祥瑞、国运昌盛的象征作用,却不料埋下了不久靖康之乱的噩兆。 荔枝的生长特性,使其很难被移植到长江以北,汉武帝和唐玄宗都不能解决的难题,偏偏宋徽宗获得了成功,这让我们理解他为何特别看重此事。 影响荔枝存活最重要的是气温。竺可桢将五千年分为四个气候时期,其中公元前至公元年被称为物候时期,在作为能够体现气候变化的植物中,竺可桢注意到了荔枝的存在。他指出北宋晚期正处于寒冷期,在徽宗大观四年(),福州地区的荔枝刚刚遭遇了一次全部死亡的罕见灾情,这说明当时气候整体趋于寒冷的状况,这种局面要到南宋中期以后才会改观。因此宣和时荔枝移栽汴梁成功,不得不说是令人惊讶的奇迹。 中国年气温变化表,来自百度百家号《中国历朝历代气温变迁》 这可能得益于移植方法的改进。南宋《淳熙三山志》:“宣和间,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锡二府宴,赐御诗云: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子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将已经结实的小棵荔枝树,整株装于瓦器,提高了长途运输的成活率。但仍然无法圆满解答荔枝树是如何在汴梁皇宫成活的,或许徽宗采用了某种特殊的保暖手段,确保荔枝安然渡过北方寒冷冬季。很可惜,这种方法未能保存下来,并随着数年后金兵攻破汴梁,徽宗和钦宗父子被掳五国城,而彻底成为不解之谜。曾被当作祥瑞的仙果荔枝,承载不了君王的大国空想,即使短暂在皇家御苑开花结果,终究不能改变国破家亡的命运,不知被囚于异国他乡的徽宗,还会不会怀念起荔枝的滋味?如今,只有那些精妙传神的丹青杰作,才让后人有机会一窥这种奇异水果当年风光无二的地位(以下为赵佶之外宋人所绘荔枝,故宫另有北宋吴元瑜《荔枝图》卷,未寻得图像)。 (传)赵昌《荔枝图》上海博物馆 佚名《离支伯赵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林椿蜡嘴荔枝图藏处未详 参考文献 1.《唐代驿道杨贵妃的荔枝之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jb/5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王振随朱祁镇出征带那几车东西有何用处,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