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风采那时花开
春 节 未 远 元 旦 已 至 , 今 年 的 桃 花 开 了 ! 那时花开 “今年的桃花快开了!” 看看时间,元旦刚过,春节不远,四季如春的“春城”,早一点的桃花确实是有开了。 想起老屋门前的那棵百年桃树,差不多也是元旦前后蠢蠢欲动。这时,害羞的花骨朵不敢伸出头,只敢露出点滴淡粉色或浅白色的小口,偷偷打探着外面的世界。桃花是争春的花朵,自古以来就是喜气的象征,每临近春节,桃树连叶子都没来得及长,花儿便从枝干里挤了出来,似乎生怕春节不热闹,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喜气的一年! 剪窗花 桃花开了! 外婆不由得望着屋内明亮亮的玻璃窗,嘴边哼到“二十五,扫了房子糊窗户”,这是早年老家流行的“忙年歌”中的第三句。我知道,外婆又想到了旧日的纸窗,想到了儿时大年前那个扫尘、糊窗的日子。而元旦后的日子,恰巧被安排来“剪窗花”,外婆手艺灵巧精湛,那时,几乎承包了邻邻舍舍的窗花。 外婆说道,以前的窗子是用纸糊的,尤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农家大都很穷,多数都住小土坯房,为了牢固和保暖,基本会把内部建造为木结构,门是独扇的木板门,有木制的插销;内门即“堂屋”为双扇的木板门,外屋靠门侧有一个小窗叫方格窗,即满族人家说的“马窗”,每窗分为上下两扇,上面的一扇夏天为通风,可以朝上翻起来。每个窗格,大约15公分。过年前夕,老人们都会用剪得各式各样喜庆的窗花麻纸将窗户糊起来,大家习惯把厨房的窗户纸糊在窗户外边,既可抵御风寒,又可防止屋内烧煮的热气把窗户纸损坏。 外婆说以前过年最幸福的事就是贴窗花了! 白天在农田忙活,晚上夜幕降临就回家做饭,晚饭过后,天往往就黑下来了,这时她就会带着妈妈和姨娘坐在火塘边,一同将腊月剪下的窗花摆到桌上,有“年年有余(鱼)”“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喜鹊登梅”等等,外婆会带着她们很认真地进行挑选,搭配,贴到相应的窗眼纸上。由于室内花是贴在窗户里侧,在暗黄的煤油灯映照下,院子里只能看到个黑乎乎的影子,但屋内却映衬的格外显眼,分外喜庆。接着,再把早几日买下的年画用图钉摁到墙上,或用米粉调制而成的糨糊粘起来,每每这时,妈妈和姨娘便开心得不想去睡觉! 话说“元旦” 外婆还沉思在元旦后的剪窗花回忆中,外公便插上话要给我们后辈普及“元旦”。 “元旦”是世界所公认的公历纪元之称,我国则称之为“阳历”节日,是新年伊始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据专家考证,此名源于三皇五帝中的颛顼,约余年历史。外公说道,他书上看到最早记载的“元旦”是在唐初房玄龄撰写《晋书》中提到“以孟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而颛顼则以农历的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又合称“元旦”,故而“元旦”两字可算个词组,而且是一个“合成词”。 最早的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到商王朝却将“元旦”之日改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提前到十一月初一;后来秦代再又将“元旦”提前至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恢复夏历纪元法,“元旦”又改回到正月初一;自唐以后,一直沿照此纪元法将“元旦”定于正月初一;直至辛亥革命胜利,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通电各省以公立纪元法,将年1月1日定为中华民国的元年“元旦”。 而到新中国成立,在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向世界宣布公历(阳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传统佳节——“春节”。 时代不同,今非昔比。外公告诫我们不要只会抱着手机看视频、打游戏、追偶像,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见识。 春节“大扫除” 看着大家惭愧地陷入沉默,外公笑笑,意味深长地说道:“总之,‘元旦’意味着辞旧迎新!” 这时,外婆回过神来,赶紧接上话“辞旧迎新,辞旧迎新,迎的就是新的一年!何为新的一年,就得是干干净净!”把话题转向了“大扫除”。外婆的记忆中,扫房与糊窗,是年前必做的活计之一。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除夕过后,初一、初二是不允许洗衣拖地,打扫卫生的。地上的果皮、糖纸、鞭炮都是新的一年财神爷送给的财富,象征“金银珠宝”,不可扫丢。 旧日的老家,全都是矮矮的土木房! 土墙土地,整年风吹日晒的,一盆水泼下去,瞬间尘土飞扬。而辛勤的农民平日里忙于劳作,家里彻底的清扫几乎就没有。日积月累,房顶上,墙角处,便挂满了蛛丝般的尘埃及数不尽,摸不到的蜘蛛网。 于是,大扫除这天,大家都要比往日起得更早一些,把屋内所有能搬动的物品,尤其是那些腌咸菜的坛坛罐罐,全部移到院子里擦洗;被褥、席子也搬到太阳下狂晒上一个上午。再往菜园子里砍上一根足够长的青竹,竹尖多带点分叉的竹梢较好,去掉部分叶子,或者把笤帚绑在竹竿上,头上戴个草帽,便可用来除去屋顶的蜘蛛网和尘埃,农村俗称“掸尘”。 当然,除了“掸尘”,扫地擦洗,还要进行一年一度的“拾漏”,即请村子里有经验的年轻人到自家屋顶上,对陈年旧瓦片进行清理,祛除瓦片上的杂草、青苔,对损坏的瓦片及时进行更换。清理过后,屋顶明显的焕然一新! 如今,熙熙攘攘的都市街道纵横,车水马龙,家政服务公司更是布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有些乐趣和习俗却已随着时间的转移变成了永久的回忆! 岁末,有一种特别的牵挂,缠绕着我们的心! 年“味” 屋内电视机旁摆放着一个玻璃容器,扦着三根藤条,一只藤球,一朵千层花,这是妈妈用来“清新空气”的无火熏香,此刻正散发着甜甜的香橙味。外公瞟了一眼,用被烟熏得黢黑的食指弹了弹手上的香烟,随着烟灰落到烟灰缸里,些许飘落在了桌上。 外公问道:“知道什么是年味吗?” 小小的记忆,浓浓的年,年的味道自然是知道的,那就是“香”味!过年八仙桌上供着的香炉的味道,正大门左右两侧燃烧着一米多高香条的味道,鞭炮燃烧后大街小巷散发出来的火药味等等不就是过年的味道。 香霭馥馥,亦撩人!传统各节日基本都能见到香的身影,而春节进香,常用线香、盘香或竹篾香。说罢,外公拿来老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角,大家看去,形似八仙桌上的香炉。外公补充,这是农村祖祖辈辈专门用来进香的,炉子多数用泥烧至而成,条件好一点的会用紫铜与白铜制作,经过细致切割,多次推敲,打样,香炉逐渐成形。此外,每个香炉的焊接和打磨都由手工操作。看着老照片中的香炉,保持了古方之别致,更添观赏之美,仿佛能感觉到流淌着温润的光泽,甚至能闻到一丝清雅的香气,幽幽飘散! “年”的这抹淡香很是特别,古韵犹在,清新愉悦! 回忆不及时光长!一转眼,老屋门前的那棵百年桃树挂满了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经过阳光的沐浴、风的打磨、雨的洗礼;经过夏的考验、秋的呵护,冬的孕育,终于探出了摇摇晃晃的脑袋。 是的,今年的桃花开了! 作者︱刘兴梅 审核︱李玉华 编辑︱赵明珠 云南建投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 yunnan16jian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kz/6659.html
- 上一篇文章: 明明是ldquo新常春藤rdquo
- 下一篇文章: 茹迦年运丨年12星座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