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六颠倒的土木之变英宗不是那
(小院关于土木堡之变的一系列文章) (接上篇)先说后世的英宗和王振的评价,传统的观点是,英宗是个昏君,王振是个奸宦,英宗完全是受了王振的怂恿,才会一意孤行决定亲征,在回军路上,由于王振的瞎指挥,行军路线混乱,没有选择安全的蔚州-紫荆关路线,而是走了宣府-居庸关路线。 并且,由于要等待后队的千余辆辎重车辆,错误地选择了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扎营,导致明军被包围歼灭。土木之变,罪魁祸首是王振,英宗负次要责任,这些观点在《明史》《明实录》等史料中都可以找到。 这是传统的说法,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一、亲征的决定是对是错?亲征是王振能决定的吗?正统十四年(年),瓦剌四路入侵,明军边将不能抵挡,损兵折将,在这个背景下,英宗决定亲征。先来看看英宗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从军事上来看,除了辽东和甘州两路人马未曾深入,也先太师和阿刺知院所统帅的两路瓦剌军均已深入明境。 除了重镇宣府和大同,其余城堡基本被攻克或弃守,大同都督宋瑛已出战身死,兵马损失大半,只有副将郭登勉强据守城市,已无力出战。宣府兵马未受损失,但宣府总兵官杨洪虽称第一良将,却从未与瓦剌交战,一直闭门不出,即使在土木堡英宗被围时也没有发一兵一卒来救,态度暧昧,广阔的塞外已是任凭瓦剌铁骑驰骋而没有阻碍。 如果明军不主动出击,即是坐视瓦剌在塞外四处劫掠而不加以制止,导致边防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出征成为必然选择。 在英宗之前,明朝皇帝亲征蒙古几成惯例。太祖虽未亲征但发动八次北伐,成祖朱棣五征蒙古,甚至死于北征军中,宣宗朱瞻基十年间四次巡边,北击蒙古,亲自射杀敌军先锋,亲征的皇帝未有失败过,这些武功无疑都鼓舞着23岁的朱祁镇跃跃欲试。 亲征的风险是巨大的,如果不是英宗主观上意欲亲征,面对群臣的反对,光靠王振的怂恿,不可能定议,毕竟王振权势再大,也无法裹挟英宗出征。王振善于揣摩上意,在英宗跃跃欲试的心理下,投其所好,起的是催化剂的作用。假使没有王振,换一位宦官或者大臣,能起到的作用是类似的,毕竟上层官场见风使舵的人太多,王振后又有石亨、曹吉祥等。 那么在军事上,亲征的把握大不大? 也先兵分四路,他率领的本部兵马开始大致在三到五万人,是中路的主力。明军由于消息落后和宣府总兵杨洪瞒报情报的原因,并未掌握到中路另一部阿刺知院部瓦剌的动向,而另外两路一路是脱脱不花部在辽东发动进攻,另一路则远在甘州,这两路兵马更多的是牵制和策应,由于距离过远,不能对宣大防线起到实质性威胁。 而英宗所带明军号称五十万,实际肯定是没有的,作战部队大致在十六到二十万之间,就出征前明军掌握的情报来看,就算以十六万人对三五万人,人数上还是有绝对优势,加上宣府大同及沿线城堡可以从旁策应,胜算还是不小的。 所以,亲征本身不能说错,只是策划和准备太仓促,英宗和王振没有军事经验又没有任命强有力的将领统领全军,这才是亲征的问题所在。 现在就结果来看,当然可以说是错的,但从当时英宗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明军击败了瓦剌,则是他一件不世之功,这个风险,他决定冒一冒,至于后世说都是英宗都是听了王振怂恿,只是为尊者讳而已,决定亲征的,只能是英宗自己。 历史很清楚,明代宦官仅仅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完全不同于唐代宦官可以随意废立天子,宦官权势再大,也大不过皇帝一句话,王振之后,还有很多权宦,魏忠贤势力比王振大得多,但就是崇祯帝这么一个刚登基的新君就将其轻松拿下。 然而《明史》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十四年秋七月,瓦刺乜先大举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这无疑是把亲征的锅全都甩给了王振。 二、行军的路线是王振说了算吗?明军前进到大同,未遇敌军,在大同决定班师。在回师的路线上,后世是这么记载的:车驾东还。……初议从紫荆关入。王振,蔚州人也,始欲邀驾幸其第,继而又恐损其乡土禾稼,复转从宣府行。 说是王振想光宗耀祖,安排大军走走蔚州-紫荆关路线,走了四十多里后,又因为王振恐怕大军践踏了庄稼,又改道往东走宣府-居庸关路线。 这里面有几个疑问,一是几十万大军行军,岂是儿戏,记载中英宗和全体随行大臣就如同王振的木偶一样,说往东不敢往西,王振的权力就真的大到可以代替英宗发号施令了吗?朱祁镇纵然信任王振,此等军国大事,难道一点自己的主见都没有?即使自己不懂,军中难道会无人进谏吗? 二是蔚州地处塞外,在接近中秋节的时候,有无庄稼可收?这是后世一直存疑的问题之一。即使有这个理由成立,王振难道会冠冕堂皇地提出来作为改变行军路线的理由吗?那这个王振不是跟傻子无异了。 可见,一切的决策者都是英宗朱祁镇,如此诡异行军路线,决策者只能是朝令夕改的皇帝朱祁镇自己。王振为了减少对英宗的质疑,只好尽量替他遮掩,自己来背锅,先说皇上是为驾幸老奴府第,后又改口皇上是怕踏坏老奴家乡的庄稼,作为英宗亲信,忠心老奴,这个锅他背的也不算冤。 三、土木堡扎营是王振的决定吗?之前章节已经说过,明军在土木堡扎营,实属无奈之举,原因是怀来城已被占据,桑干河水源被切断,而行至土木堡,明军已损兵折将,加上天色将晚,不得已而为之。 实际局面是前有瓦剌阿刺知院部堵截,后有也先部步步紧逼,此时明军损失五万多人,而瓦剌军通过合兵和增兵,军队人数已与明军不相上下,加上天色将黑,明军就地扎营已是唯一选择。 四、王振究竟是怎么死的?根据《明史记事本末》记载,都认为王振是被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锤死的,(樊忠言)吾为天下诛此贼。说罢突围,杀数十人,最终战死。这也被很多文章引用,但这记载是否属实? 前面也说到过,由于后来英宗复辟,所以明朝方面的资料不得不为尊者讳,尽力为英宗开脱。而我们可以从蒙古的史料记载中来证实一下,《蒙古黄金史纲》是这么记载的,明军溃败时,并非所有人都放弃了抵抗,至少在皇帝身边,还有三百亲兵始终坚守着阵地,这三百人面对瓦剌军的包围,没有退缩,并且在最后关头还骄傲地说:我等系大明皇帝的臣子,岂可弃君逃跑。最后全部壮烈殉国,随后蒙古军才从战壕中将英宗拖出。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面临包围时,皇帝始终在亲军护卫下躲在战壕之中,未曾移动,那为何樊忠在击杀王振之后会不顾皇帝自己突围? 这三百亲军应当就是皇帝身边的锦衣卫,这点在明朝著名的“平番得胜图”中皇帝周围军队的阵列可以得到证明,而翻遍相关史料,护卫将军这个官职仅仅在礼仪性的活动中有出现,是个临时性的官职,而锦衣卫中并没有这个官职,何以不隶属于皇帝直属亲军的樊忠会出现在皇帝身边? 另外,以王振的身份,不管什么时候,必然是在皇帝身边并也有自己的护卫,何以并非皇帝亲军的樊忠能接近并击杀王振而不被其死党攻击,然后转身离开皇帝自行突围呢? 明英宗在复辟之后,亲口说过王振死于王事,压根就没提到过樊忠此人,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王振并非樊忠所杀。但后世既然已对王振定了性,土木堡的锅全由他背,那自然就不能让他得个好死。 五、王振死后为何会被英宗追思?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朱祁镇复位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顺元年(年),英宗开祖宗之先例,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要知道,在京城为一个宦官设祠,是明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何况还是被定性的王振。 假使王振真如记载所说如此这般,英宗还有必要在复位后如此大动干戈为王振正名吗?恰恰是王振帮英宗背了土木堡这口大锅,朱祁镇心中有所愧疚,才会不惜开祖宗先例为王振设忠祠。 明朝权宦不少,汪直、刘瑾、魏忠贤等荣宠比之王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没有人受到过这样的待遇。 (考直、瑾、忠贤,皆蒙主眷,而没后追思,惟振一人。) 明英宗为王振立祠的智化寺,时至今日仍然留存 前面已说过,明代宦官仅仅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为皇帝背锅也是其职责所在。王振有责任,朱祁镇责任更大。历史的评价,应该颠倒一下,土木之变,英宗负主要责任,王振负次要责任。 (待续)上一篇请戳土木堡之变(五):正统年间第一良将,宣府总兵杨洪,手握数万兵力,为何不去救皇帝 小院之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l/10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顶流rdquo竟然抑郁
- 下一篇文章: 合阳最新便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