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南国文学

审核

刘瑞敏

编辑

徐永良

图片

网络

洋滔西藏散文9篇

作者

杨从彪

世界屋脊:丹巴的拉萨河和牛皮船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常年流水清澈,波涛汹涌,哺育着两岸勤劳善良的人民。拉萨河沿岸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罗布林卡等中外驰名的重要佛教寺庙,是令世人神往的地方,到这些地方去旅游有极其方便的旅游车和吃住条件。拉萨河还有一道绚丽的独特风光,那就是牛皮船,当然,我们也不知道在哪朝哪代,藏族人民发明了牛皮船这一水上运输工具,并推而广之,在西藏各条江河纷纷出现。这种轻便的运输工具给藏族人民带来了诸多方便。我们到曲水县俊巴村深入生活,这个渔村离拉萨30多公里,隔着拉萨河,我们站在拉萨河畔,向上游远眺,拉萨河从天际流来,河两岸铁青的大山相对,翘首蓝天,巍峨壮观。拉萨河碧蓝如洗,犹如一条蓝色的飘带,逶迤蜿蜒而来,又似青龙腾空,活灵活现,令人陶醉。两岸杨柳依依,虽已入冬,但排排垂柳,依然郁郁葱葱,毫无枯黄之意,长得蓬蓬勃勃,或许是拉萨河滋养的结果吧。河水比天空还蓝,清澈见底,小鱼儿成群结队,来往穿梭,在小溪流和河的交界处自由遨游,见了人来,也不惊跑,我行我素,互相追逐,嬉戏游玩。初坐牛皮船,另有一番别致心情艄公渡来了前几天就联系好了的牛皮船,远处看,牛皮船并不是很大,待他渡到我们身边时,我发现牛皮船并不小。我问艄公:“你叫什么名字?”他答:“丹巴。”我说:“你是艄公世家吗?”丹巴说:“我们村是渔村,当然祖祖辈辈都会摇牛皮船,也算是世家出身吧!”我说:“牛皮船是西藏独一无二的水上运输工具,你能说说它的来历吗?”年近不惑的艄公丹巴告诉我们,牛皮船有大有小,大的可坐10来个人,小的只能坐两三个人。西藏凡有江河的地方,都可以见到牛皮船。高原地形复杂,江河里礁多滩险,而轻巧的牛皮船通过水的浸泡,就变得比较柔软了,柔软的船皮不怕礁石撞击,不管江河深浅,都可以划行。我们上了牛皮船,丹巴站在岸边,将牛皮船使劲儿一推,船入河中,顺便把他也带上来了。丹巴说,他的这只牛皮船是用6张牛皮做成的,里边用木条支撑成船的样子,结构简单,制作简易。拉萨河水深流急,我向丹巴要过木桨,学着他的样子划船,不知为什么,船总是摇晃不定,颠颠簸簸,同行的老王吓得脸色苍白,同时,船似乎在急剧地往下漂。艄公丹巴赶紧接过木桨,拨正船的航向,他有节奏地划着船,桡片激起银色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朵朵白花,盛开在船两边。丹巴告诉我们,牛皮船不用的时候,就晾晒在岸边,在水里浸泡的时间过长,容易坏。牛皮船一般三五年就要换一次牛皮,旧的牛皮可以做凳子或其它家具。我们不时看到艄公背着牛皮船往上游走,很吃力的样子,他们这是到上游去运货物或者载人到下游。我们的牛皮船在拉萨河上大约行走了四五十米,遇上一个全岛,丹巴让我们下船,他独自脱鞋下河,推着牛皮船过一浅水处,划到全岛的另一边来接我们。岛上青草幽幽,野鸭成群。野鸭见我们光临它们的领地,紧张地看着我们,引颈长鸣,胸部纯白,翅膀乌黄,见我们没有敌意,又各自嬉耍去了,我们同去的小李举起相机,要给野鸭拍照,野鸭们警惕地迅速飞走,这一带的人平时喜好枪击野鸭,它们十分害怕手中拿武器的人,错把相机当枪支了。我们再上牛皮船,进入主河道,流水湍急,由于水深,没有出现波翻浪涌的水势,偶有漩涡,见之吓人。我们行的是下水,所以艄公丹巴可以不费很大的力气来划船。艄公丹巴唱起了船歌:“远方来的珍贵客人哟,是不是第一次乘坐牛皮船?我的船儿轻巧又干净,您坐上它舒服又安全。远方来的珍贵客人哟,是不是经常乘坐牛皮船?这样的船儿西藏有千万只,伴我们走遍深谷大川。”丹巴一边轻轻摇动双桨,一边放声歌唱,歌声十分抒情,粗犷中带有一种热情和自豪,两岸鸥鸟,引颈恭听,欣赏他美妙悠扬的歌声。到了一个险滩处,丹巴拨正船头,把好舵桨,顺流猛冲,河水秒速至少八九米,我不禁捏着一把冷汗。冲下滩去,船速随之减缓,深潭黑蓝黑蓝,丹巴说,这里有20来米深,只见太阳的倒影变成无数碎金,把微波细浪打扮得格外好看,拉萨河在这里变得更加深沉、庄重、威严!过了深潭,牛皮船驶入宽阔的河面,河水清澈,鱼翔浅底,鸟浮水面。将近半个小时,我们的牛皮船终于靠岸了。这时,俊巴村村民边巴达娃背着一只牛皮船来到河边。边巴达娃要丹巴帮忙在河里打鱼,丹巴欣然同意。我们也顺便看了一次牛皮船打鱼的快乐场面。牛皮船在河上划得飞快,打鱼场面情趣盎然精彩纷呈俊巴是西藏惟一的渔村,这里的渔民不像沿海,成群结队地出海打鱼,俊巴渔民是“各自为政”,单独“作战”。丹巴和边巴达娃一下河便把牛皮船划得飞快,牛皮船箭一样地射向河对岸,不到3分钟,船便划到对岸浅水滩。他俩停下桡桨,从牛皮船上拿下拦网,往水面使劲儿一撒,一个篮球和网头同时撒入河里,网渐渐下沉,篮球浮在水面上,丹巴和边巴达娃飞速将牛皮船往回划,到了岸这边,便击鼓吆喝,雷鸣般的鼓声和吆喝声震动河面,响彻云霄,惊天动地,气势磅礴,想必鱼族虾类闻之惊慌,会急奔乱窜,说不定撞上拦网,就成了渔夫的收获了。丹巴开始收网,只见篮球缓缓游过河来,却不见鱼儿上网,网眼上沾着青青水衣。丹巴和边巴达娃再将牛皮船划过河去,第二次撒网。这次撒完网后,他们不再吆喝,只是静静地等待,篮球和牛皮船随着河水往下游飘去。静等了10来分钟,丹巴和边巴达娃唱起了《拉萨河渔歌》:“拉萨河水,又清又亮,清澈得就像蓝天一样,白胡子鱼儿快进网哟,我们早就等得心里发慌!河里的鱼儿又肥又长,游来游去不要太紧张,无鳞的鱼儿快进网哟,我们早就等得心里发慌!”唱完两段渔歌,丹巴第二次收网,从他的笑脸上,可以看出一定会有收获。果然,两条白胡子鱼挂在网眼上,一出水面,就直蹦跳,企图逃脱,这只不过是枉费心机罢了。丹巴取出一公斤重的鱼儿,朝岸上一摔,两条鱼跳得更欢,蹦起一米多高。小青前去捉住它们,其中一条鱼的头部已经碰出血来,另一条虽未出血,但很快也就显得有气无力了。小青不免生出同情之心,将两条鱼儿放进河边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湖泊中,说来也奇怪,两条鱼并不惊慌地马上游走,它俩向深水处游了不到两米远,又返回来,向小青致注目礼,这样反复了两次,被小青用手赶走。它俩游到3米远的一块石头旁,头出血的那条鱼翻了过来,露出白色的肚皮,不再游动,但腮还在张弛吸水,另一条鱼在它身边转游,不肯离去,依依不舍。丹巴见此情景,一个箭步跳了过去,重新抓回两条鱼,放入拉萨河中,头出血的鱼似乎醒了过来,开始游动。它们在我们附近转游了3圈,便缓缓地游向下游,游了10来米远,受伤的鱼又翻过来了,这可怜的小生灵啊,生死未卜,只有靠老天保佑它了,但愿它能够好好地活下去,不再落入渔民之网。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前,大多数藏族都不吃鱼,所以,拉萨河的鱼很多。经过50多年的沧桑变迁,藏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少藏族也开始吃鱼了。西藏有句俗话:“棒打獐子瓢舀鱼。”这种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拉萨河现在很难打到鱼了。丹巴和边巴达娃在拉萨河上打了将近3个小时的鱼,才打10多斤,他们付出的劳动代价是很大的。俊巴村80多户多人,每年仅渔业收入就达13万元以上,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可观的了。亲眼目睹世界上最沉重的舞蹈——牛皮船舞俊巴村家家户户都有牛皮船,经常荡舟于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因而也就产生了以牛皮船为主题的船歌船舞。这种歌舞在西藏乃至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俊巴村杨柳环绕的草坪上,丹巴和另一名藏族青年背着牛皮船跳舞,两名歌手手持彩棍,以歌声引导背船的丹巴跳舞,他们穿红戴绿,比过节还花俏,唱歌的人歌声悠扬,铿锵有力,豪放刚劲,大胆抒情;丹巴随着音乐的节奏,迈动沉重有力的脚步,舞姿粗犷,配合默契,和谐统一。领舞的人放声唱道:“野牛不走野牛走,野牛走在右山上,右野山上吃青草。野牛不走野牛走,野牛走在左山上,左野山上喝泉水。左右山中景色美,野牛山里睡大觉,经幡磨砺野牛角,野牛年轻不会老。”其中“野牛”一词是不是牛皮船形象化的隐喻,或表示其它什么意思,不得而知。他俩唱得绘声绘色,抑扬顿挫。背牛皮船的丹巴和另一名青年按节奏跳动,吃力艰辛,步伐平稳,井井有序。相传在几百年前,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加措从山南途经俊巴村去拉萨,在此歇息,为老百姓念经祈福,摸顶消灾,扶贫济困。老百姓用牛皮船把五世达赖喇嘛渡过拉萨河,大家为了表示对五世达赖喇嘛的感谢之情,也是为了给他送行,背起牛皮船,为他歌舞,流传至今。为什么背着两只牛皮船跳舞呢?传说有二,一是当时送五世达赖喇嘛时用了两只牛皮船,所以如此;二是说两只船,一只代表“公”,一只代表“母”,公母欢愉在一起,吉祥之兆,长久永生。歌舞一开始,节奏便激越加快。唱一支歌后,节奏慢了下来,通过过度,领唱者又唱道:“玩牛皮船,玩牛皮船,先扭转腰身,后摇头再甩肩,最后动脚,玩牛皮船,玩牛皮船。”歌声轻盈飘荡,缓慢悠扬,舒畅和缓。唱了几分钟后,便停止下来,只见跳舞的丹巴和另一个青年汗流浃背,直喘粗气,一打听,原来,他们所背的牛皮船有70公斤重呢,背着这么重的东西唱歌跳舞,世上罕见,实在不简单啊!休息了10分钟,第二场又开始了,两只牛皮船时而磕磕碰碰,以示公母之“亲热”,犹如“接吻”嬉戏;时而又分开一段距离,“点头致意”,好像依依惜别;时而若即若离,情意绵绵,声情并茂,委婉动心,让人称绝,回味无穷。这场牛皮船歌舞表演完后,我的心情一直十分沉重,这种高负荷的歌舞会流传下去么?渔民的后代们愿意继续背着70公斤重的牛皮船唱跳下去么?要是不愿意,这种歌舞恐怕只有进历史博物馆了。在这块神奇的高地“吃”在西藏藏族由于地处西部高寒地区,过去一直以酥油、牛羊肉、糌粑为主食,在蔬菜上只有小白菜、土豆、萝卜之类供应匮乏的市场。他们由此世世代代地生存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藏族餐桌食品发生了巨大变化,饮食结构多样化,并逐步向营养化、系列化和礼品化靠拢,给藏族饮食文化增添了更加完美的色彩和崭新的内容。我到藏族青年朋友拉巴家作客,他一家人特别热情,又是献哈达,又是敬青稞酒,又是斟酥油茶,又是送奶渣……藏式桌上摆有可口可乐、健力宝、椰子汁等饮料,还有新鲜苹果、河北鸭梨、四川柑桔、广东香蕉、尼泊尔石榴等水果,此外,柿饼、葡萄干、红枣、绿豆沙等也摆了不少,品种齐全,满屋馨香,让人目不暇接。拉巴骄傲地告诉我,“如今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内地人吃的水果,我们照样可以吃到,我桌上这些东西,有不少解放前连至高无尚的达赖喇嘛也没有享受过!”午餐很丰盛,主食是糌粑,除鸡鸭鱼牛羊肉外,还有猪肚、舌、腰花、肝等,改变了过去只吃牛羊肉的饮食结构。在蔬菜方面,土豆、萝卜这些过去的主菜未能上席,藕片、蒜苔、韭菜、花菜、菠菜……应有尽有,色、香、味俱全,鲜美可口。我说:“拉巴,您们家吃得这么好,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哪里买来的?”拉巴大学毕业后在工商部门工作,因为干得特别出色,一年就提拔为科长。他说,“现在,拉萨市场上的蔬菜品种达近百种之多,你想吃什么蔬菜都可以买到。我们这些东西主要是从拉萨的宗角禄康菜市场买来的,宗角禄康有各种类型的蔬菜、水果、肉、蛋、禽、水产品、豆制品、副食品、调味品等数百种农副产品,日成交额80多万元,顾客流量日达3万多人次。它不仅担负着拉萨市一半居民的蔬菜、副食供应,而且还辐射到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等地区及拉萨附近各县镇,成为他们的蔬菜、副食供应基地。”拉巴真不愧为是工商界的“高手”,说得条条是道,有理有据,滴水不漏,让人心悦诚服,打心眼里佩服他的聪明才智。拉巴告诉我,听老人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藏人,只能吃上大白菜、萝卜和土豆,号称西藏的“三大菜”。一些汉族干部职工从内地休假回来,乘飞机时,不带其它东西,专带蔬菜和水果。那时,拉萨有句“菜比肉贵”的俗语,有钱的人吃菜,无钱的人吃肉,蔬菜贫乏得十分可怜!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拉萨狠抓“菜篮子”工程,因地制宜搞起了塑料大棚,种植各种蔬菜,引进大量品种,如豇豆、茄子、西红柿、黄瓜、苦瓜、辣椒、四季豆、花菜、丝瓜等,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菜源。内地的新鲜蔬菜瓜果也源源不断地运往拉萨,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高原人民的“菜篮子”。现在,拉萨的菜市场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酷寒的冬天,都是一片绿色葱茏的世界,蔬菜品种非常齐全,可与四季如春的成都、昆明等大中城市媲美,部分品种的交易甚至超过了内地一些城市。随着市场的日益繁荣,高原人在冬春之际也可以吃到西藏林芝的苹果、广东云南海南的香蕉、河北的鸭梨、尼泊尔王国的广柑,美国的蛇果、脐橙,夏秋之际可以吃到甘肃青海的大西瓜、成都的水蜜桃、新疆的葡萄、广西的菠萝芒果,荔枝、龙眼、草莓、杨梅……只要我们国家有的水果,在雪域高原都可以吃到,价格也不是很贵,有的比内地还便宜。拉巴说,过去我们藏族把吃菜说成是“吃草”,极少吃蔬菜,随着科学的普及,藏族,特别是藏族青年懂得了营养结构对人体的影响,他们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只吃肉不吃“草”的习惯,知道怎样调剂自己的生活了,由单一到多元,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现在西藏人的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6岁提高到65岁,充分说明饮食结构的改善给藏族人民带来的可喜变化。藏族谚语中的饮食文化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他们关于吃的谚语,是我国烹饪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闪烁着异样光辉的明珠。藏族古典文学名著《萨迦格言》写道:平时不为别人着想,他的行为像牲畜一样;专门寻找自己的吃喝,难道牲畜不也是这样?

还写道:

不分辨有益无益,

不增长智慧见识,

一心一意讲究吃喝,

纯系一头无毛的猪猡。

这些格言,阐述了人与畜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人不仅要吃喝,还要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谋取利益,为别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个人,如果专门寻找自己的吃喝,这跟牲畜有什么两样呢?这些谚语的内涵十分丰富,令人警醒。

藏族谚语中的饮食文化,爱憎分明,对剥削阶级充满了仇恨,对贫苦人民充满了爱怜。藏族人民的饮食观贯穿着极其朴实的阶级观。谚语道:

敲燧取火为的是烹食取暖,

辛勤劳动为的是今世美满;

无衣无食在雪地里冻毙,

首领的美肴尽是百姓的血汗。

有着强烈的不平、强烈的爱憎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说明藏族人民的斗志和不平思想是不可抗拒的。

藏民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他们认为,办最好的饮食是为了尊客敬友,不仅仅只是满足自己的食欲。大凡到过藏区的人,这一感受都特别强烈,特别深刻。在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上,有时一两顶帐篷一两户人家长年相处,与世隔绝。一旦来了客人,那喜出望外的劲儿就甭提了。他们不仅会争相供食,还要为旅客备足上路吃的食品。如果有人不供食宿,便被认为是草原人的耻辱。客人光临,不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大家都争相邀请,设酒宰羊,杯盘罗列,轮番饮酒吃肉,唱歌跳舞,有时甚至可以通宵达旦,让客人酒醉饭饱,方才罢休。藏族谚语云:把锦衣美服留给自己,把珍馐佳肴献给客人。又云:投石于河是问渡之方,献美食于人是尊客之道。藏族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把最好的食物珍藏起来,自己舍不得吃,连孩子也不能染指,以备来客之需。家中有客人,主人就把牛羊肉最好的部位献给客人,客人有时又分一份给主人和他们的孩子,大家共享其乐。藏族人民认为,人类的健康,直接与饮食有关,与五谷杂粮和饮水有关。藏族谚语道:人体健康之道,首讲饮水原料,随意大吃大喝,必然招来病妖。饮食是大自然无私的赐予,人类要进行充分利用,对人体健康和长寿才会有裨益。反之,食则无益。藏族把食物进行分类,分为谷物、肉、奶、菜、油等类,每类又以小类相分,如谷物,又分为有芒、无芒两类;肉又分为水栖、陆栖和水陆两栖3类;陆栖动物类味轻、凉、粗,吃了可祛风痰之热;水栖动物类肉细、沉、热,吃了益肠胃,可治风寒诸病;两栖动物的性能两者皆有。与人体有关的水,分为大河常流之水、井水、河水、冰雪融化之水、雨水、泉水、海水、湖水、森林之水……不难看出,藏族人民是精于饮食之道的。藏族谚语云:烹技高超的人,十分受人尊敬;不管达官百姓,都离不开他们;操办红白喜事,被人们奉为至尊。藏族人民以为,饮食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富有极其深奥的哲理和艺术,同样一种食品,有的人做出来淡而无味,可有的人做出来就津津有味。藏族中,不管是领主还是平民百姓,对烹技高超的人都格外尊崇,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被大家视为有才能的尊者,他们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主持婚嫁丧葬的家典,老百姓集体的庆典、外事、纠纷等等,都请他们参加决断。藏族人民平时十分节俭,他们有这么一种看法,凡是烹饪之物,都是大自然赏赐给我们的,如果无节制地挥霍浪费,那就对不起我们的大自然,那就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犯罪!藏族人民款待宾客毫不吝啬,以丰盛为上,而平时却克勤克俭,从不浪费食物,这是藏族人民一种高尚良好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喝”在高原所谓“喝”,一是喝茶,二是喝酒。先说喝甜茶。在高原,不喝甜茶的藏族恐怕难以找到。甜茶和酥油茶一样,每个藏族家庭必备无疑。不管是大小城市,还是农村牧区,甜茶馆比比皆是,星罗棋布,生意兴隆。甜茶是一种浑红透白的液体,做甜茶只用3种原料,将红茶用水熬酽,兑上牛奶、白糖,搅拌即成。现在,奶粉遍及城乡,所以,奶粉代替鲜奶做甜茶已习以为常,方便而且卫生,又不失其原汁原味。洛桑,现在刚到而立之年,我们一起上过党校,一起下过乡,交往多年,感情甚笃。我去他家,他用甜茶招待我,甜茶是新做的,不算很甜,也不是很淡,甜淡相宜,清香可口,味纯汁美。我问洛桑:“你知道甜茶的来历么?”洛桑说:“对这个问题,众说不一,有人说是战国时期一个欧洲逃亡者将配方带入西藏,推而广之。还有人说是从尼泊尔和印度传到西藏来的。但更多的说法是藏族人民自己发明的。”说到这里,洛桑显得很自豪。我品了一口甜茶,说:“我过去在晚报工作时,报社门口有一家甜茶馆,生意格外红火,去喝茶的人特别多,是那里的甜茶做得好,还是别有原因?”洛桑说:“我也去那里喝过甜茶,那里做甜茶的师傅手艺比一般人高强,做的甜茶分外香,分量也足,所以,拉萨人都爱去那里品茗甜茶。”按照藏族的习惯,女人不准进甜茶馆,进甜茶馆的女人被视为“坏女人”。我曾见一对正在热恋的汉族男女,他们不知道这一习俗,双双相约去甜茶馆,老板极不高兴。喝茶的男人们见来了女人,一窝蜂溜之大吉,甜茶馆里仅剩下他们两人。老板说明原因,他们才不好意思地离去,以后再不敢光顾甜茶馆。当然,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甜茶馆的老板为了招揽生意,常常招收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当服务员,为茶客端茶递水,女性自然走进了甜茶馆这块“禁地”,男茶客们笑脸相迎,感到气氛格外温馨甜蜜。一些女性也开始进甜茶馆饮茶了。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洛桑说,如今的甜茶馆设备大都比较齐全,并且逐步走向高档化,配上了啤酒,卡拉OK、台球、录像等,现代消费和古老的传统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红红火火,皆大欢喜,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活,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吧!甜茶馆往往高朋满座,是谈天说地的好地方。西藏一些青年藏汉族作家朋友,一有闲暇便去茶馆品茗甜茶,海阔天空,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收集素材,写出不少好作品。我有个中学生朋友,常去甜茶馆下围棋,不到半年便打败所有对手,大有“天下无敌”之势,在西藏一次围棋比赛中,他竟然获得了冠军。洛桑说,拉萨居民有喝甜茶等奶制品的传统习惯,鲜奶、奶渣、奶茶等,老百姓十分注意饮品与健康的协调,在喝的方面,特别讲究营养和科学。根据一项调查表明,拉萨的藏族青年中,有95%以上的人希望能够喝到新鲜奶制品。面对如此大的需求量,拉萨的牛奶生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拉萨牛奶公司和得利乳品厂生产的牛奶供不应求。与此同时,拉萨郊区的农民自己养了不少奶牛,他们可以提供国营奶厂还暂时不能做到的热情的服务。消费者掏钱图个实惠和快乐。郊区的送奶个体户悄悄地以自己高质量的鲜奶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占领着拉萨市场。他们天一亮就会准时出现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和职工宿舍区,在楼道和大院高声喊叫,“新鲜牛奶”、“酸奶”、“奶酪”……订了鲜奶的人家,他们会轻轻敲开你的门,把你最满意的鲜奶送到你的手中,2元一罐,既便宜,又营养。这些个体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民消费的缺口,很受我们藏族青年的欢迎。再谈喝酥油茶。班觉已经25岁了,红光满面,青春焕发,不过有点少年老成,看上去老练持重,城府很深。他亲自给我打酥油茶,把茶杯擦得干干净净,满满地斟上,双手捧递给我,“格啦(藏话,‘老师’或‘先生’的意思),请喝酥油茶。”我一边接过酥油茶,一边说:“谢谢!”热乎乎浓酽酽的酥油茶馨香四溢,我品了一口,不咸不淡,纯净可口,“班觉啦,您打的酥油茶分外香呢,好!真好!”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茶及其茶文化,南方的名茶我都品尝遍了,说实在的,我还是独钟于藏族地区的酥油茶。在我们偌大的藏区,不管是在城镇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农牧民遥远僻静的帐篷里,都可以见到香气扑鼻的酥油茶。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酥油茶。谚语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与茶的关系。班觉喝了一口酥油茶,不紧不慢地告诉我说,我们中国人很讲究喝茶,藏族人更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茶里含有维生素B1、B2、维生素C等微量元素,茶碱具有溶解脂肪、消食化腻的功效;茶中的芳香油、咖啡因可兴奋精神,解除疲劳,补助氧气,增强心血管功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我说:“班觉啦,您具体谈谈酥油和酥油茶,好不好?”班觉再一次把茶斟满,递给我,我一饮而尽,他也一饮而尽。他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酥油,又叫奶油,是牦牛、犏牛乳汁制成的上品,主要成份是油脂,含有很高的热量,对于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藏族来说,颇为适宜。用茶和酥油配制成酥油茶,成为我们藏族人民生活的一种必需品,也是我们藏族人民一种绝妙的创造。酥油茶的制作相当考究,需有专用器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基本原料有茶、酥油和盐巴,有的藏族还将红枣、苹果、生姜、核桃仁、杏仁、薄荷等放入茶中,做成各式各样的酥油茶。打制酥油茶的桶藏话叫“董莫”,用木板箍制而成,呈圆柱体,高1米左右,直径约25厘米,内有一个可以上下抽动的长柄活塞。用红砖茶烧成较浓的茶水,倒入酥油桶内,放进适当的酥油和盐巴,再将长活塞上下抽动冲击,直到捣得水油交融为止。把酥油茶从桶里倒出来就可以喝了。班觉,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在西藏一所大学任教,他是有名的“西藏通”,我们对藏族历史和这里的风土人情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都去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细致地给我们作解答,直到我们满意为止。关于酥油茶的事,他还没有讲完呢。他说,酥油茶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还是藏族人民表达心意、传递情谊的一种媒体。每每遇上客人到来,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初来乍到,先敬几杯酥油茶,再畅叙离情别意、轶闻旧事,酥油茶把主人和客人亲密无间地联系在一起。亲朋好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亲人们总要给他们敬献哈达、酥油茶和青稞酒,祝福他们一路平安。藏族人民聚会也离不开酥油茶,人们围坐在桌旁,边饮边谈,边谈边饮,其乐融融。一些藏族同志不吃早餐,饮上两杯酥油茶就可以工作到中午,精神抖擞,不觉疲乏。藏族在婚丧娶嫁和节日庆典中,酥油茶是不可缺少的饮料,并且贯穿始终……班觉兴致正高,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没了,我听得出神入化。听完后,感到异常高兴,我真佩服他惊人的口才和记忆。酥油茶的神奇与魅力,酥油茶的传说和故事,在高原藏区不迳而走,就像牛毛一样多,数不胜数;就像星星一样美好,晶莹透明。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高原独特环境中特殊生活方式的产物。要认识藏区,要了解藏区,就必须和藏族人民一起细品酥油茶,和他们打成一片,把自己真正融汇于他们之中,才会有所作为。三谈喝酒。班觉说,西藏人主要是喝青稞酒。在西藏,青稞酒已有多年的历史了,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对青稞酒有过精彩的描述:“蔚蓝的天空,顿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电光闪烁,空中降下丝丝甘露,那洁净的甘露,便是酿酒的源泉。”酿制青稞酒的方法很简单,将青稞煮到7成熟便晾在毯子上,然后放酒曲拌匀放入陶器之中,进行发酵,到一定的时候就会酿出酒来。酿一年的为年酒,又叫甘露黄。酿一月的叫月酒,又称甘露凉。酿一夜的为日酒,又称甘露强。班觉告诉我,藏族地区从古以来,上至藏王,下至百姓,都非常喜欢饮青稞酒,与其它酒相比,青稞酒分外香甜,营养极其丰富,既解渴,又可以恢复体力。刚生孩子的产妇喝了它,可尽快使身体复原;体弱多病的人喝了它,能增强体质;青少年喝了它,能养身补气;女人喝了它,肌肤润泽柔嫩,容光焕发。据科学鉴定,青稞酒是老少皆宜的滋补强身的上等饮料。在传统的藏医学里,青稞酒常被当作药引子,有舒筋活血、养身等功效。逢年过节,青稞酒是藏族人民送礼的必备品和待客的必需品。西藏对青稞酒进行了大力开发,成立了西藏青稞酒公司,对青稞酒进行了工业化生产。新型的青稞酒含有17种氨基酸,只有八九度,清澈透明,晶莹闪亮,口感柔和,营养丰富,保质期长,是劳动之余、休闲玩耍的最好饮品。班觉重新拿出两个干净的亮杯,为我斟上清亮清亮的青稞酒,我说我不喝酒,他说青稞酒不醉人,喝了没事。我拗不过他,只好喝了,清醇浓香,甘淳可口。他说,青稞酒正在逐步走向全国,在北京、浙江、青海、山西、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先后建立了生产基地,还有一些项目正待开发。青稞酒销售网点正在全面铺开,西藏年生产达10万吨。青稞酒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在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上,西藏青稞酒出人意料地获得金奖。“穿”在拉萨藏族服饰与中国古典服饰一样,复杂新颖,美观古朴,色彩鲜艳,经久耐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度高原大地,高原青年的穿着打扮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藏族青年在新闻媒体众多宣传的感染和熏陶下,逐步走向了时髦和新潮。从年以来,内地每年从西藏小学藏族毕业生中选送多名成绩优秀的孩子到内地上初中,并在内地逐步上高中、中专、大学,为西藏的四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这一批又一批藏族青年,在西藏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布拉珍年12岁的时候,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西藏中学,初中4年,高中3年,大学4年,回到拉萨已是亭亭玉立风度翩翩的文化人了。她在一家科研单位工作,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穿着朴实无华的“生态时装”。我问:“你的穿着打扮为什么喜欢以绿色为基调呢?”她说:“绿色象征广阔的原野、森林和大海,花纹设计摹拟山川丛林和花鸟鱼虫的造型,以展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我说:“你穿这种颜色的衣服,还有其它什么用意吗?”她说:“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世界时装发展的新趋势就是我现在穿的‘生态时装’,穿它的目的,是想提醒人们关心世界的环境问题。当然,穿它还有助于松弛神经,消除疲劳,陶冶性情。”普布拉珍再次细细地欣赏了一番自己满意的时装,说:“我们国家传统的晴纶、涤纶、粘胶、尼龙等化学纤维织的布,一些消费者穿了以后得皮肤病,很难治疗,饱受病痛之苦。‘生态时装’的出现,是回归自然,是众望所归,色彩自然,淡花素雅,很适合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特点。”当然,萝卜酸菜,各有所爱,像普布拉珍这样文化水准较高的青年,与一般青年的追求不一样。高原上还有一部分青年喜欢穿红色和灰色,有的喜欢穿褐色和蓝色,有的喜欢穿米花色和大花色。还有少数青年喜欢穿传统的藏装,不欣赏时装,体现一种服饰上的传统美,也倍受青睐。内地来的游客和外国友人对这种传统型青年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l/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