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福泉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以人才培育为重点,不断优化育才机制、搭建育才平台、创新育才举措,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新农人”、善经营的“农创客”、会带头的“兵支书”,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创新育才机制乡土人才破“土”而出

依托自治组织建设,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在全市个村民小组和个居民小组成立党小组、村民自治小组、村民监督小组,小组成员从有一定威望的村民中推选产生,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讲习所等,组织“三组”成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治理知识等内容,提升“三组”成员乡村治理能力,培养乡村治理专业人才,助推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依托群团组织建设,培养志愿服务人才。规范建立16个村级党委,45个党总支,个党支部,个群团组织,形成以党组织为引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组织开展返乡大学生座谈会、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一系列活动,对优秀农村青年、妇女等进行重点培养,加大其作为党联系群众桥梁的作用发挥,引导其向志愿服务人才转变,推动村(社区)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依托其他社会组织建设,培养社会人才。为充分发挥乡贤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全市成立了69个聚集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乡贤会,定期组织乡贤人士参与村民大会、小组会等,利用技术和人脉为家乡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如,道坪镇翁初村乡贤会有成员73人,其中包含外出经商人才、农村技能人才、农村治理人才等,乡贤会成立以来,乡贤成员协调各类矛盾纠纷38起,辐射带动余名群众参与村庄建设中来,带动产业发展余亩,逐渐形成以乡贤会为重要纽带的农村“人才圈”。

创建育才平台乡土能人“才”源滚滚

加强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与四川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合作,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对全体农技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依托基层农技补助项目,年以来,每年分批组织近人次到西南林业大学进行农技干部培训。采取合作办班方式,引进农业专家进行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培训10余期次。

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培训。通过“双支部”组织产业工人生产、培训群众产业技术、后备干部实习锻炼,为村级培养充足的后备力量,为企业培养稳定的产业人才队伍,为农村培养土专家、田秀才、新型职业农民,着力解决“产业振兴”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难题。近年来,每年遴选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优秀学员到湖南农业大学等地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职业农民培育后续跟踪培训。每年度组织名左右新型职业农民、余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进一步壮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培育集体经济管理人才。以水源村“村社合一”、朵郎坪村河湾组“1+9+N”“组社合一”运营模式(1个党小组、9名董事会成员、N名股民),建立集体经济管理人才培育基地,组织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现场观摩学习先进经验,提升集体经济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结合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聘用经济能手到村担任职业经理人,培养本土后备职业经理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储备充足人才。

创优育才措施乡土人才“香”誉四方

创新机制储备一批。深化“农村火炬引擎工程”,依托“一库一会一支部”,以40周岁以下返乡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和“土专家、田秀才”为重点,先后储备入库人员余人。出台《福泉市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管理服务办法》,每三年从入库人员中评选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表彰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将受表彰的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补贴发放范围,逐步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待遇,不断扩大乡土人才储量。

畅通渠道使用一批。大力推行“双培养”工程,实施“双百”计划,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将处事公道正派、热心农村工作、有较强带头致富和带动致富能力的优秀乡村人才吸纳进入村级“两委”班子,或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年吸纳99名农村优秀青年成为村(社区)“两委”干部,58人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人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加大投入发展一批。精准选派名驻村干部、名农技专家到村帮扶,联合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争取资金1万元支持农村产业发展,聚焦生猪、烤烟、辣椒三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化农民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能。全市年出栏生猪45.32万头、烤烟3.5万担、辣椒15.78万吨,全市7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元,实现从人才振兴到产业振兴再到乡村振兴纵深发展。

通讯员李明政

编辑卢泰铭

编审 莫宇张发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1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