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原创探访董家大院苏旭升
原创作品发布平台 作者简介 苏旭升,网名风华正茂。教育工作者,文字爱好者。喜读书,好码字,闲来阅读以慰心。尚平仄,爱笔墨,业余涂鸦以自娱。 探访董家大院 一脚踩进三圣村,万般幽古随风来。 在川口乡中心学校赵老师的指引下,我们一行沿川函公路过科里、经洼底一路北进,到达川口乡三圣村,拜访慕名已久的董家大院。 一 传说中,董家大院是与豫灵镇杨家大院齐名的灵宝又一古老大宅院,距今有多年的历史了。在董家先辈鼎盛时期,董家曾有50多头骡马,依靠骡马从事长途货物运输,靠经商赚足了银子。我们要去探访的就是董家赚钱之后大肆修建的一个建筑群落。 暮春的朝阳下,一个蒸腾着紫气的古建筑群赫然跃入眼帘。下车后,就见青砖蓝瓦的一栋砖木结构房屋,房东头,设一小门,三级青砖台阶,台阶边一个15公分建方的洞,随行的三圣村老书记说,那是排水沟,古人在建筑设计上还是很用心的。拾级而上,门洞不大,两米宽,但有四米高的样子,全部青砖垒成,沧桑感十足的两扇木门洞开着,雕刻精细的石门墩乌黑光滑。踏进门槛,迎面是蓝砖砌成的照壁墙,砖雕的网格状镶边照壁画,虽然历经数百年,但是依然清晰明了,足见主人对它的保护之用心。 照壁墙紧挨着的是一堵蓝砖小墙,向右跨过洞门一步,便进了院子,再看蓝砖小墙,原来是雕刻细腻的神龛楼,龛楼中似乎还有香碗在供奉着。 走在门房廊间,北方古建筑的韵味扑面而来。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汉族传统民居,青砖高墙、雕梁画栋的房屋院落,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门联阁楼接二连三。 整个大院主体建筑为竖井聚财型三进式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通风透光。整体考量,院落成“目”字型布局 “这个院落三进式,外加后院的一排窑洞。”仍然居住在大宅院中的董家后代女主人介绍道。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为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古人有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之言。 经她这么一提醒,仔细一看,还真是的,三进式的院子,后面三孔窑洞。再细看,门屋的中间大门上一道门联在雕刻很精致的木格门边尤为醒目,阴刻的楷书端庄厚重,书写内容为“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透过这幅门联,我似乎看到了建房者董家祖先正襟危坐对子孙后代进行教育的画面,看到了中华民族一代代耕读传家的殷殷期望。 从门屋往里走,东西两面,各建厢房5间,一间堂屋分跨两间卧室,堂屋即客厅,接待客人用。两边各两间的胯间可以作为贮藏间、女儿房等,设计可谓巧妙。 上得厅堂来,精雕细刻的木工活煞是好看,窗格格亮堂,门花花细碎,虽经岁月沧桑,但仍然棱角分明。一副“读君陈篇惟孝友于兄弟,遵司马训积阴德于子孙”的楷书门联跃然入目。时至今日,重读这一经典家训,似乎仍像是在聆听一位敦厚又不失威严的长者对后辈儿孙的谆谆教诲。北宋司马光的“家族家规”《司马氏居家杂仪》实际上是在为天下万姓家庭立规定矩,早已成为千千万万中国家庭教育子弟的教科书,成为中国人修身齐家的标榜,也成为中华德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贵的是,在我们灵宝的小村落里居然存留着这么一副经典家训门帘。 再往里,又是东西两排厢房,一个已经部分损毁的四合院,临窑洞的那一面房屋已经不复存在。倒是后边的土窑洞能够直接开门迎客了,看来现在的女人们也不可能与古代的女眷们同日而语了。 穿行院堂间,最想吟诵的就是宋-欧阳修的《蝶恋花》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 二 传统的四合院落藏风聚气,精致的宅院门第接地通天。董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有豫西地区汉族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体现出我们豫西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 细细思量,最能体现董家大院艺术价值的,就数大院中的各种雕刻。仔细看,石雕多饰于房屋基础部分,主要是柱基石,此外还有夹门石和门墩等。木雕装饰品主要分布在房屋的结构部分,如梁枋、檩条、瓜柱、斗拱等主要构架和撑木、挑头、梁垫、雀落等构件,以及构成外廊空间的天花、桶扇、门窗上的木格,阁楼上的花样等。木结构外露部位,如屋檐、门罩等隐隐约约还依稀可辨当年的彩绘,流畅细腻。砖雕主要修饰在迎门大影壁上、神龛楼上,以及仿木结构的垂花门罩、檐椽、额枋、斗拱、牌匾、下垂的莲柱等。 董家院落中,各种纹理的石雕、砖雕、木雕压在廊柱下,藏在室内门窗边、柱尖上。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充分体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和艺术创造力。 三 “能不能说说大院的渊源、传说呢?”我问道。 据说董家大院始建于公元年,距今余年。时间太久了,传下来的的东西也太少,我们都了解的不多。女主人嗫嚅着说。 董家大院分东西中三座一模一样的古院落,相传是三个弟兄一人一座院子,东边是董家老大的院子,中间是老二的院子,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留存较为完整的董家老三的西院。 出西院往东,约40米,右拐十余米,一个青砖蓝瓦的高大门楼朝东立在面前,石头门墩上的雕刻图案清晰可辨,花瓶、飞鱼栩栩如生。门楼的侧墙砖雕棱角分明,网格状布局的四个角花朵盛开。门楼上木头都雕梁画栋,刻花的工艺较西院更加精湛。两扇四角裹铁工艺精细的大木门显得厚实有力,这才是一等一的大宅门啊! 进得院来,就看见门楼外墙、院里老房外墙部分砖体严重脱落,里边的土坯裸露在外,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我有点不明白了,同样的建筑,为什么东院的墙体损毁的这么严重呢?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相传,董家老先生将做生意的手艺传给了头脑灵活的董老大,董老大带领弟兄们依靠骡马队从事贩运生意,凭着自己的为人和经营头脑,家里五十头骡马十多个长工长年累月奔波在大宗货物的运输路上,银子不断积累。传说,一年秋季,阴雨绵绵连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骡马队出不了门,料草肯定吃了不少,长工们出不去,也只能呆在董家,吃饭睡觉,相机而动。没有见董家掌柜的有什么着急,倒是村邻们纳了闷了,这该是存了多少的粮草啊,多大的家业才能够支撑的了啊! 赚了银子的董家弟兄,年前后开始大兴土木,买了地皮,请了先生,划作三块,要建三座三进的连体大院。东院给董老大,中院给董老二,西院给董老三,各院有偏门朝北,东院作为主院,设一个主门朝东。 按惯例,先建大哥东院,再建老二中院,后建老三西院。当开始建西院时,宽厚仁慈、知书达理的董老大被朋友们请了去朱阳做私塾先生了,董老二带领着骡马队运输货物到长安城去了。古灵精怪的董老三动起了歪脑筋,他想为自己的西院多用点材料,让房屋更加牢固一些,居住更加久远一些。 他知道哥哥们一时回不来,自己的一些小动作不容易被发现。于是,董老三托人送给董老大一封信:砖坏,不可裹。意思是说,建房的砖没有做好,做得薄了些,工匠们没法按原计划包裹土坯做墙了。董老大想都没有想,回信:既坏,即垒。是说,已经做薄了就薄了吧,垒起来直接建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古人制作砖,是纯手工的,绝对可能出现做厚了做薄了,做不平整不光滑的现象;古人因为缺乏燃料,烧制的砖少,不能够用砖直接垒砌,砖一般只包裹在建墙土坯的两面,起到防雨作用即可。 就这样,董老三的院落,房墙、隔墙基本上都是砖直接垒起来的,坚固结实。这就是为什么西院还留存较好,而东院、中院却损毁严重的主要原因了。当然,至于中院在一次火灾中毁坏殆尽,彻底拆除,就不细述了。 当然,董老大回来后,发现真相,狠批老三,提出分家自理等都是有传说的。 再后来,随着军阀的压迫和抗日战争的爆发,董氏家族生意逐渐走下坡路。 翻开董家的族谱,我们能够考证的董家后辈人也几乎没有什么了。倒是清光绪初年的董长贵,被后人广为传颂。据三圣村老支书说,董长贵应该是董家大院的第五代族人,他谨遵先辈遗训,知书达理,四书五经熟读成诵;通宵医术,各种中草药功用熟记于心。在三圣村老支书等老人们的记忆里,董长贵给十里八村人瞧病后,病人为表感激之情,雇佣八抬轿子送他回家,当时还是孩子的他们跟在轿子后面欢呼雀跃的情景,如在昨日。老人们的印象里,作为教书先生的董长贵坐在私塾门口,捋着稀疏的山羊胡子,摇头晃脑背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场景,历历在目。 一座古老的院落,数代悠长的记忆。从董家大院出来,我一直在思考,如果董家老大不那么霍达开明,董家的基业能够辉煌如斯吗?如果董家老三不那么贪婪自私,董家的生意能否常存如故呢?又如果董家三兄弟没有分家另户,董家大院会否流传至今呢? 人性本无常,世事岂可料。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历史也不相信如果。 灵宝市优秀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北京中科忽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