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ningMoney:TheMaterialSpiritoftheChineseLifeworld.C.FredBlake.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pp.

《烧纸钱:中国生活世界里的物质精神》书评

丁仁杰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书是一本使用多田野地点民族志、多层次历史资料、各类民间故事素材,并配合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分析传统,而且有着繁复与细腻论述,是研究当代汉人纸钱仪式与行为的重要著作。相较于既有的纸钱研究,Blake有着独特的分析观点,期望「藉由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与胡塞尔描述现象学相连结,而同时具有超越性和本体论遗产,以期对具有唯物主义美学之『价值人类学』有所助益(p.8)。

除了8页导论和第九章13页结论外,本书主体有八章(共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三章)是有关于烧纸钱风俗的描绘第一章,将纸钱放置在汉人日常生活的宗教与世俗层面的交汇点上,以了解它如何是汉人世界观的一个主要媒介,作者用chiasm(交会)来表达不同实体间的交缠性,也用pietyoftheflesh(血肉之虔诚)来表达活人对死人的一种情感和宗教行为。

第二章对纸钱形式做了分类(包括纸钱、纸衣、纸扎和符等),作者用「无尽的纸卷」当作本章标题,并且提出了两个概念proteanstructure(多变性结构)和hypertrophyofforms(形式的扩增),前者表示纸钱的类别就像多变性结构一样有各种重叠和混合性;后者表示在当代各种新需求和形式模仿中,会有无限新的变异性出现。

第三章利用相当有限的历史材料和大量民俗传说故事的材料,讨论这个由11到12世纪开始已经在中国极为普遍的烧纸钱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作者指出,烧纸钱是一种阶级特权美学形式被平民加以庸俗化之后的大众性社会实践。

第二部份第四到六章是本书的精华,也是最精彩的部分。第四章结合中国阴阳五行的概念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模式,讨论烧纸钱在民间信仰仪式历程里的关键性位置;第五章从意识型态的角度,分析烧纸钱在传统华人农业生产和官僚封建体系里的作用,作者指出(p.)烧纸钱不只反映一种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性统合,它也是存在于常识生活世界中的一种顽固和扩散性的文化表达形式。更具体而言曰︰当生产力超过生产关系,原本将崩解的生产关系总是会经由「阴与阳」辩证性的含括中,而得以有所掌控或重新得到协调,日常生活里的信徒透过烧纸钱的行为,是以一种永恒的形式来想象整个世界(活人与死人)里的关系形式(p.)。

第六章「牺牲」(sacrifice),作者结合现象学式的在地描述和人类学分析,说明纸钱之所以具有价值,其背后事实乃是具有劳动基础。作者别出心裁且是独排众议,坚称纸钱是汉人民间信仰仪式过程里最核心的一种「牺牲品」,因为它包含信徒的劳动与心意,而且也是仪式过程中(香、食物、和纸钱等不同物质性形式的供奉中)唯一被完全毁灭与转化的供品。烧纸钱,正是一种对男性家长和对帝国秩序及其背后宇宙力量的供奉,而纸钱背后的价值,也应被放在这种整体性的脉络里来考察。

第三部份的第七章与第八章,进入了纸钱形式在当代的发展,也切入了所谓后现代主义美学表达形式的各类主题。第七章讨论金纸变成各国纸钞形式的过度具象化的象征表达;第八章扩张纸钱的讨论到汉人的纸扎,包括当代愈来愈逼真的各类现代器物的纸扎,如电视、计算机、手机、信用卡、机关枪甚至是保险套等等。由这两章中所出现的当代纸钱形式里,看起来好像是已违反了传统纸钱的象征逻辑(传统纸钱仍只是象征性的,而没有那么直接的具象性),但实则上这仍只是传统逻辑夸大性的应用而已,不过它的背后也显现出:大众宗教传统中人们其实是非常有自觉性的、而且是近乎讽刺性的来挪用各种传统。

作者累积长期和多地点(中国西北、河北、广州、香港、台湾、美国、澳洲、越南等)的田野调查资料,统合出这本丰富的纸钱习俗报导与分析,资料中呈现出汉人文化圈影响下纸钱风俗的普及与多变,不过多地点间资料上的差异性,并没有被明显呈现或深入分析。

策略上,作者广泛运用民俗资料里的心理学层面(例如藉由神话故事里仿效贵族的心态,来说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以纸钱来替代奢华丧葬品的替代性演化),以推论纸钱普及化的历史过程;也将结构主义纳入仪式分析当中(纸钱成为仪式过程中代表「木」的元素)。

这些分析在方法上都别出心裁,但许多地方存在着过度解释的嫌疑,例如,传说故事中的俗民心理结构因素,实在很难作为纸钱习俗历史渊源考据的主要证据;其次,就纸钱在仪式中的意义而言,阴阳五行固然深入一般大众的认知,但当将烛、香、食物、纸、鞭炮对应成水金土木火,即使作者极尽逻辑上的推演,但实在是看不出这和在地民众心理状态里的真实有何关系。

此外,本书所谈论的纸钱形式范围很广泛,纸扎、年画、剪纸、面钱等等,都被放在一起来加以讨论,但实际讨论时又没有加以做较仔细的区别,虽然这是作者刻意放宽界线以力图深入汉人象征世界核心素质的做法,但讨论中并无法兼顾性质差异极大的各类纸制品,反而是徒增混淆。除了以上方法论上的困扰以外,还有几点值得提出讨论:

首先,本书想要探讨汉人社会介于仪式场域和交换活动之间的中间地带,试图应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来理解纸钱操作背后的价值转换与价值累积过程。马克思的研究焦点在于资本主义中的剥削过程,以剥削和剩余价值等概念来理解资本社会的劳动。但将其应用到「非工具性」的层面(如仪式、情感、身体的自残等)上时,若仍用「异化」或「神秘化」等这种价值产出形式以整体性掌握「非西方社会」或汉人社会里的个人与集体,虽然仍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但总有假设与前提先行,并给人「对在地现象本身没有能够贴近解释」的感觉。

的确,父权社会固然有可能是经由某种「神秘化的历程」来创造出价值的累积,但是要讨论这些「异化或神秘化的历程」,似乎还必须更深入讨论到这个社会阶序结构背后的再生产模式与财产分配模式;以汉人社会来说,「儿子祭拜祖先」表面看起来虽然其中的祭拜者被摆在较低下的位置,但是透过祭拜,祭拜者才真正能在体系中得到一个位置,使他在「可能迈向祖先」的优势地位上显得更为明确。而男性儿子们的财产均分制,也给予了这个体系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渗透到社会体系下每一个角落里相对平均性的「赋权」)。

当然,这个体系对女性是剥削的,但当女性依附在某个男性时,也有可能被赋予一个相对稳定性的地位。简言之,仪式做为一个衔接不同社会生产与价值创造的过程,「神秘化」固然是一个必然存在其中的内在事实,但这背后其实同时发生着的却也是一个相对身分位置确定和渗透扩张性(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连结在体系中)的「赋权」的过程。

仪式之外其实并没有实质商品或物件的产生,仪式的重点也不在于导引出所谓的「价值」(「价值」是一个间接性的副产品)。在非西方社会,在更大的一个程度上,仪式本身是一个体现理想世界的自我参照体系,我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转换或累积的角度来理解传统社会的仪式,仍然是相当外部性的看法。

其次,是关于行动者的「能动性」的问题。我们知道,历经「启蒙运动」洗礼以后的西方社会,个人产生了某种自觉性的「能动性」,并已全面普及于社会上的每一份子。这种「现代人」的模式,是否能应用在理解传统社会或非西方社会里的个人(即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仍会是一个大问题。例如作者屡屡在田野材料里强调汉人的能动性以及地方俗民的智慧与聪明,但若「认真的摺金纸」和「适应于外界商业形式而不断创造出各种新形式的纸钱」就能说是一种「能动性」,这种理解角度似乎是显得太过浮泛。

传统民间社会里的汉人确实不是被动的,他们懂得如何操作各种文化筹码来扩张个人和家族的利益,但是只是出于「对环境和身体充满了反省性的觉察」(mindfulbody),这和「能勇敢超越环境藩篱、以自由意志为基础的行动」(actionbody)之间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其实,镶嵌在「具有现实与超自然界协调性」的传统汉人宇宙观里,当人处在天、地、人三者中间枢纽性的位置,这确实预设着人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并不是以改变社会现实为目的,而是以人的操作来维持天地人三者间的和谐氛围,其目的在于一种「圆满性」意象的维系,并以此「圆满性的意象」来反照约束或制约社区性或个体性的行动,即使如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基督徒也不得不屈服(如同书中页18里的家属继续为死去的基督徒家属烧纸钱的例子)。

当人跟超自然世界有所隔绝或相对地位差距很大时,其中的牺牲或祭祀行为会和汉人世界有着显著不同。相对比,在汉人民间信仰的角度里,当我们和「阴的世界」发生关系时,我们其实是把自己想象性的投射在一个更完整的连续性里面,自己与亲人的连续性得以重现,自己与自己的过去(和亲人的关系)和未来(自己未来死亡后情境的自我想象)情境也得以发生某种接合。

烧化纸钱动作中产生了与他者(神鬼祖先)的连接,这固然是一种亲情的唤起,但也满足了我们对自己永续性处境的同理心。「我烧故我在」,在意向上纸钱是烧给他者,但是在「存在性」的意义上,纸钱则是对我们所存在处境的一个「达成圆满性」的手段和媒介。这是操作「好命」与「圆满」之世界观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对于「他者」的想象是隔绝性的、非物质性的、非连续性的,西方对于救赎的想象也是一种终极一次性的救赎,但是汉人民间信仰世界对于「他者」的想象包括了自己的「当下存在性的圆满」与「个人也可能成为神、鬼、祖先中一分子之本体上的连续性」,这个有关「他者」的想象是连续性的、甚至是具有自我指涉性,而且在关于生命圆满性的认知与情感投射中,与现实定义下的世俗满足之间关系极为密切。

在西方与东方的世界观对于他者的差异性想象中,如何理解行动者本身的「能动性」和实践潜能,这个非常关键性的命题,不存在于作者的烧纸钱分析之中,但这却是了解汉人烧纸钱心境的一个重要基础。

最后,我还是推荐本书做为理解与讨论汉人民间信仰的重要参考书。因为此书相当程度上提升了汉人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水平,也激发了读者能更深刻省思汉人民众宗教实践在本土性文化脉络里的意义。以理论与经验层次而言,这本书都值得大力推荐给相关研究领域里的学者与研究生一读。

原文出处:《台湾人类学刊》第11卷第1期(-07)

往期文章精选

第五届两岸人类学营:民族志研究与非虚构写作

年“腾讯-中大”互联网人类学项目申请公告

第十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中国民族学学会年高层论坛暨常务理事会会议通知

赛德克·巴莱:两种真实之间如何在“吐槽大会”里学点山寨人类学?

云琰

前汉的辉煌:砍下单于的头颅

排版:

stone

图片均采自网络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愈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