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坝角村小锅烧酒浓,阿昌茶飘香
近百年来,阿昌、汉两族多姓和睦杂居于保山市腾冲市新华乡新山社区坝角传统村落,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农人们周而复始并乐此不疲的七件大事,阿昌族自酿的小锅酒、飘香的红茶,喝出村中两族数辈人的乡党之情、邻里之义。 坝角,因坐落于腾冲市新华坝和塞通坝东南角而得名,是阿昌人开辟的生息之地,属阿昌族与汉族杂居村落。位于新华乡集镇东部4.5公里处,村落坐西向东,辖三个自然村户人,北接横山园和新蒲路、西靠横山林区、南临太和村、东与大荒田、新寨隔河相望。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毫米,有耕地亩、林地亩。主要种植水稻、包谷和茶叶等。 清朝初年,年轻的阿昌人赵国品应小蒲窝蛮引(今新华土寨官)沙土司招佃,辞高堂、别故土,只身从梁河木瓜寨来到小蒲窝,帮助沙土司开发小蒲窝,因为人诚恳、吃苦耐劳并深具开拓精神,深得土司赏识,颁给山照。后娶曹氏为妻,持山照到坝角山铲草立寨(原寨址在今坝角旧寨坪),创业兴家、勤垦苦植、顽抗灾疾、谋衣索食、子孙繁衍。后赵氏子孙将山照遗失,导致大量山林、田地丢失,后裔四处流散谋生,随父母尚守家园的变成了佃户。“赵”姓是坝角大姓,从国字辈到义字辈已经十三代,现有67户多人。随时代变迁,先有阿昌族俸、马两姓迁入村中,后又搬入杨、俸、瞿三姓。 村中茶林 为避战乱,村落选址于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之地,于山脚坡地依山而建,背山面田。民居独门独院,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 茶叶作坊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制作工艺 绿茶生产工艺:鲜叶摊青→杀青→揉捻→晒干或烘干→精致分级→提香车色→拼配→包装。 红茶生茶工艺:鲜叶自然萎调→捻揉→发酵→干燥→精致分级→拼配→包装。 黑茶生产工艺:晒青毛茶→渥堆→摊凉干燥→精致分级→拼配→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阿昌土锅酒(酿酒器具) 阿昌土锅酒:选择优质大米(软米、糯米)→浸泡煮熟→凉饭(饭蒸透后出甑,放在干净的竹席或笤箕上摊开)→撒曲(将自制的纯天然酒曲均匀搅拌在饭中)→发酵(将撒曲的饭用布严实覆盖,3天左右发酵成熟)→将其放入翁中再次发酵(一般为60天左右)→蒸馏取酒→陈酿。 阿昌民歌 阿昌武术:主要包括棍术、连杚、流星、篾弹弓等使用器具的武术类别。 阿昌武术(棍术) 阿昌棍术——基本套路有四个:大四门、小四门、苦竹盘根、走通街。棍法有:三防五打、走通街(挑)、美女穿针(穿)、天门棍(劈)等。其动作要求手臂圆热,梢把兼用,身棍合一,力透棍梢,表现勇猛、快速。 阿昌武术(连杚) 连杚——阿昌族流传下来的一件奇特的兵器,集健身、防身、表演、竞技于一体的武术运动。技术分为攻击、防守、反击三部分。动作变化无穷,招式分为劈、扫、打、抽、提、拉等。不但可以攻击对方的上三路、中路,对下三路的攻击尤为厉害。 阿昌武术(流星) 阿昌流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把,棕绳构成,长约4.5米;另一部分为流星本身,铁器打造而成。流星讲究三个动作协调一致:步伐与手上动作协调一致、棕绳与流星运动方向的协调一致,眼睛与流星运动方向协调一致。流星可向四周任意挥洒,度转弯,顺时针、逆时针任意变换方向,可快可慢,动作优美、轻盈,钢中有柔,柔中有钢。 阿昌武术(篾弹弓) 阿昌篾弹弓--历史悠久,是阿昌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产物。阿昌篾弹弓主要由弓和弦两部分构成,弓由大竹片构成,弦由竹篾编制而成。弦上同样用竹篾编制成一个弹仓,用于安放弹丸。 阿昌线香制作工艺 阿昌线香制作工艺——首先把香皮晒干舂碎(称为香面),同时把大竹晒干破成细条形(称为香心),长约15公分,之后进入制作阶段,第一步把香心稍微浸水,然后把香面裹在香心上,再稍微浸水,在香面上来回滚动,重复5次左右线香基本制作完毕,最后把制作好的线香晒干即可。 阿昌织锦工艺 阿昌织锦工艺——传统经典的阿昌族织锦,从纺纱上线染色到织经、放线、织锦均采用阿昌族传统工艺手法,工艺复杂,需掌握高超的纺织技术和复杂的纹图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5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和父母的闽南漫旅行之漳州篇,栖身百年土楼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