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

李静尧,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级硕士研究生;重庆市优秀毕业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土木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中国钢结构协会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论坛优秀报告暨最佳表达;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EI论文2篇,CSCD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国内会议论文1篇;毕业后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回望过去

坚持科研之路,常怀赤子之心

“情不知所起”,这是李静尧自己对学习和科研工作情感的描述。兴趣的种子不知什么时候悄然种下,随着学习中点点滴滴的收获,这颗种子渐渐萌芽,激励着他继续向前。这种良性循环伴随了他的研究生三年,给了他在学术研究上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的动力。

李静尧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是钢结构可靠度和高强度螺栓连接。在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障碍,但他乐观的心态始终未变。“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是他面对困难时的态度。科研上的艰难险阻并没有使他感到畏惧,当研究遇到瓶颈时,他会请教导师、同门师兄弟,寻找突破口;也会查阅相关文献,发邮件询问作者处理问题的具体细节,尽管经常石沉大海。在他的科研经历中,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很难得到外界实质性的帮助,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完成。“你自己是自己的上帝,可能这一程需要你孤孤单单地走下去”,回想起当时的境况,他依旧充满坚定。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三年困难不断的学术研究,李静尧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和各类奖项,这些大都源于他的科研成果。当以他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权威期刊发表的时候,他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因为这是一个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跨越,正如他所说“论文的录用发表是专家对我付出的认可,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自我认可”。

在科研过程中,李静尧对导师和学校的提供的帮助深表感激。“我的两位导师戴国欣教授和聂诗东副教授如海上灯塔、如暗夜明星,从方方面面给予我教导,帮助我成长!”这是李静尧对自己导师的肺腑之言。他的两位导师对他言传身教,从制定研究计划,到逐字逐句修改论文;从知识性教导到生活上的关心,这两位老师都参与其中。

相比于导师精准的引领,李静尧认为学校对其成长的帮助更偏向于提供诸多学习交流的机会。三年以来,李静尧多次赴国内外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有机会与国内外学术权威交流,获得他们的指导和建议,这都离不开学校、学院和所在课题组的支持。

李静尧在英国参加活动期间的照片

回想起三年以来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李静尧对科研工作本身有了自己的见解,“学习和科研是研究生的本职工作,做好学习和科研理所应当,这个想法很纯粹,但确实是我所想的。”

生活与科研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生活中,李静尧热爱摄影和旅行,科研工作逐渐紧张的同时,他仍会忙里偷闲进行自己的爱好。学习工作中,他会给自己列一个任务清单,罗列需要做的事情,“完成了最紧迫的工作后、在进行下一项工作前,总还是有时间为兴趣投资,为爱好充值”。这样合理的时间规划使得他在兴趣爱好上同样有所收获。年,他的一副纪实摄影作品获得学院摄影大赛一等奖。

李静尧的摄影作品

展望未来

鹰击长空,志在四方

目前,李静尧已通过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考核。提起对未来的规划,他说到:“努力完成博士学业是我的短期目标;长远来讲,就是要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最大化地创造社会价值,在最契合的岗位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尽管今后的具体研究方向还没确定,但他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研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他认为土木工程是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科研的方向和内容必定要落地生根,所以他在研究方向上的想法就是要服务于工程建设、服务于社会发展。

outro

这是李静尧自己很满意的一幅作品,慕士塔格峰静静伫立在帕米尔高原上,天地空旷,生命独欢,拍摄时没用滤镜,后期也未调色,所见即所得。这种纯粹,高远的美学与意境的体现,也正是他在科研和生活中志趣与追求的反映。

文案:土木工程学院团委新闻中心王渝皓

编辑:土木工程学院团委新闻中心王渝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