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有条ldquo太保巷rdquo
“太保巷”的位置,在中华路的陆小波故居到“江河汇”售楼处这一线,因为我在这片长大,从小就知道这里是过去的富人区。 有很多人参观过陆小波故居后,觉得这真是一座非常好的老建筑,实际上我小时候经常活动在打索街、潮水沟、姚一湾、太保巷一带,看过很多比陆小波故居更好的老房子,有的房子一进连着一进,有门楼有影壁,后来京口闸、中华路一带拆迁就没有了,至今觉得非常可惜。 太保巷这个巷名,和清军将领、民族英雄冯子材的故宅有关。 年中法战争爆发,到了后期,中国军队的主将就是靠70岁的冯子材了。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冯子材从越南撤兵回国后,奉旨督办钦廉(今属广西)一带防务,并会同办理广西军务,获赠“太子少保”衔,“太保”,就是这个来历。 冯子材 纵所周知,中华路原来是运河的前部分,因为建马路被填平了,所以与之相连的太保巷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可能是因为风水太好的缘故,住过不少名人。 01 冯子材在年7月出生于广东廉州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和卡尔·马克思(年5月5日)是同龄人。 他是一个苦孩子,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练得一身好功夫。后来加入了反清组织“天地会”旗下,成为一个小头目。后被清廷招安,先跟着向荣,后跟着张国梁,表现得很勇猛,数年的征战,让他逐步成长为一名战将。 太平军两破江南大营时,冯子材都身处其中,几乎都差点全军覆灭(仅率几百亲兵侥幸逃脱)。另外,他还曾两次被派去援助进攻六合(太平军驻守之地),结果也都以失败告终。 在打太平军的时候,他有输有赢,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是“尚能战”,意思是因为别的部队实在太烂,冯子材就显得比较能打了。 后来曾国藩发现他心理素质很好,干脆不派他出战,而是只让他负责死守镇江城。 同治元年(年)初,冯子材收拢残军固守镇江,当时,除镇江以外,从南京到苏州的重要城市都为太平军占领,镇江是唯一为清军占领的战略要点城市,冯子材困守孤城,过得相当艰难。 太平军攻打了镇江城5年多,在一百多次大大小小的攻城战中,冯子材练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战术。 他结合镇江的地理形势,总结出"以守为体,以战为用"、"先为不可胜,以待可胜"的打法,一边守,一边打,先利用地形,建立由高低交叉火力组成的立体防御工事,太平军来了,打也打不下来,打到没脾气了;然后他再集中优势兵力,冲出去一顿狂揍,往往大获成功。 《丹徒县志摭余》记载说,他在镇守镇江期间,比较会笼络人心,镇江城上下一心,听命为他所用。因此,太平军攻打了镇江五年,发动了百余次攻战,但始终不能撼动冯子材。 冯子材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一直坚持到了天京陷落。清廷论功行赏,冯子材被任命为广西提督,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 《点石斋画报》中的“冯军门像” 过了近20年,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廷在越南战场上被法国人打得节节败退,实在找不出能打的了,想起了当时已经赋闲在家的冯子材——这一年冯子材都靠近70岁了。 为了民族大义,冯子材重新出山,他被任命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召集旧部,募兵18营,号“萃军”,开赴前线。 当时法国侵略军已经占领了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后因为兵力不足,补给困难,于是炸毁镇南关城墙及附近工事,退回越南。镇南关是我国西南之门户,清廷知道法国人也只是暂时放弃,于是急调冯子材军前往防守。 冯子材来到镇南关以后,立即把防守镇江的战术,全用在了这里。 知道凭火枪火炮,都不是法国人的对手,于是他一到镇南关就大兴土木,加强防御工事,用以消除对方的火力优势。 他清醒地认识到靠热兵器想打赢是万万不可能的了,只有靠近了短刃肉搏的斗狠,还有打赢的机会。 当时的清朝没有能力生产刺刀,冯子材选择了大刀为主要的肉搏兵器。 法军的大杀器,是哈奇开斯37毫米5管机关炮。冯子材知道火力上拼不过法国人了,因此给名大刀手配置油瓶装火药,在瓶嘴用香炭引爆的“先锋煲”(简易手雷)。 ▲哈奇开斯37毫米5管机关炮海陆两用 这种手榴弹加大刀的搭配,也是后来西北军大刀队的标准配置,写尽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和无奈。 一个月后,法军余人趁大雾偷袭镇南关,见识了冯子材这招,被惊得人仰马翻。 干部的带头作用特别重要,随后中法战争陆上决战的胜负关头,中方前线最高指挥官——很有可能也是整个战场上年龄最大的老人——冯子材,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迎着敌人的炮火,第一个发起了冲锋! 刹那间,就连清军最懦弱的战士也热血沸腾,原本动摇的清军士气高涨,手执大刀和“先锋煲”,排山倒海地跟在冯子材身后砍杀法军,法军惊恐万状,全线崩溃!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冯子材率军乘胜攻克了文渊、谅山等失地,重伤了法军司令尼格里。 没想到清军这么猛,越南人也激动了,争相建立团众,打着冯子材部队的旗号,纷纷为清兵运粮作向导。 法军战败消息传回国内,法国内部矛盾被迅速激化,茹费理内阁被迫倒台,中法战争以中国暂时取得胜利而告终。 冯子材从越南撤兵回国后,奉旨督办钦廉(今属广西)一带防务,并会同办理广西军务。并获赠太子少保衔,世职改为三等轻车都尉。 年,授冯子材为云南提督,当时他身体不好未能到任。年,赏加尚书衔。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奉调驻守镇江。年,老将军将他的府第及指挥机关移到现在太保巷、小营盘这一带。 年,冯子材都已经86岁了,广西钦廉一带会党蜂起,两广总督岑春煊请冯子材出山管理团防,冯子材带着两个儿子准备上战场,却突然病危,不久即去世。 冯子材谥号“勇毅”,非常符合这位传奇老将军的一生写照。 02 陆小波故居在之前“镇江三老”陆小波居住的房子,见证了镇江的近代史!一文中已经讲述了,今天就不多谈了。 年,一个叫杨怀定的小男孩,出生于镇江太保巷。 小学毕业后随父母迁居上海,成年后,他进入上海铁合金厂当工人,年,他担任仓库管理员。 这一年的春节前后,厂里仓库丢了一吨多铜材,杨怀定就成了怀疑对象。虽然破案后证明跟杨怀定没有关系,但身为镇江人的他气性很大,于是从工厂辞职不干了。 杨怀定辞职后,并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扎进图书馆,读书看报。在报纸上,他获得了国库券的消息。 爱读书的他,读过《子夜》,《子夜》里面讲的证券交易就是这样,价格有高有低就能赚钱。当时三年期国库券,年息超过15点,回报很可观,于是杨怀定果断入手。 但买好以后,杨怀定还是有点忐忑,怕国库券价格下跌,当天下午就跑去看行情。一看涨了好几块,他立刻抛了,赚了元,一年工资到手。 赚了钱的他,立即联想到全国开放了七个城市的国库券转让,这里面会不会有差价? 不过各地的价格行情在哪里找呢?他又想到了报纸。 当天的《解放日报》报道了上海的开盘价和收盘价,杨怀定推断,各地的党报一定会报道当地的行情,于是立刻跑到了上海图书馆,翻看全国各地的党报,终于查到安徽合肥当日国库券开盘价94元,收盘价98元。 当天连夜去合肥,一个来回2万元的本金就变成了2.2万。 之后,他又来回穿梭于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把国库券源源不断地搬到上海,光是合肥,就去了接近80次,出去一趟,他就有几千元进账。那时候只有10元面值的人民币,没有点钞机,每次回到家他和老婆头对着头数钱,真得数到手抽筋。 因为当时个人异地取款十分困难,杨怀定只好用箱子装着几十公斤的现金或者国库券往返两地。考虑到安全问题,杨怀定专门请警察荷枪实弹来保护自己,还引来《解放日报》报道。 他的本金快速膨胀,不久就到了万元级别,人送外号“杨百万”。 ▲杨怀定,资料图。 “杨百万”的名头太响了,甚至引起过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8903.html
- 上一篇文章: 预言成真天命不可违紫薇圣人之出生,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