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有兔儿爷的中秋,才是北平最美的时
老舍先生最爱北平之秋,而在秋天里他又最喜欢中秋这段时日最为美丽。中秋节,老北京人口中的“八月节”,与旧时其他两大节日春节和端午相比,因有拜月或赏月的风雅,是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不过,现在月饼成了中秋的主角儿,其他的讲究倒是没几个人能想得起来。其实,每年八月十五都是秋高气爽,瓜果上市的好日子,又有“果子节”之称,所以旧京老北京过中秋都有非常细致的讲究。 中秋节前瓜果集中上市,老北京的水果摊子前顾客 就比如书局老店和北屋平日里摆着的兔儿爷山,不仅是造型可爱、颜色鲜亮,更是老北京过中秋的必备物件儿,平时读者朋友见到了大多都要好奇的问上一问。赶上快中秋了,咱今儿就给您集中讲讲,兔儿爷和过去北京人家过中秋这点事儿。 每年中秋前廊房二条老店前摆放的兔儿爷山 中秋之夜,天上月圆,人间“圆月儿”。古代帝王早有春风朝日,秋风夕月的礼俗,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明世宗大兴土木修建夕月坛(今北京月坛),专供朝廷祭月。清朝皇帝亲临或派官员前往月坛行祭月大典外,还在乾清宫设宴、摆供,举行盛大的祭月活动。 苑洪琪的《清代宫廷庆中秋》写道:“供桌上摆月宫符象,还要一个直径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饼。月饼上印有‘郁仪宫’字样及玉兔捣药图案。大月饼左右各摆一三斤重的月饼,摆各样小月饼数盘,摆酒、茶数盅。供桌上还要摆应时鲜花和应时鲜果。月供摆毕,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对月光神码行礼。香尽,焚月光神码,撤贡品。将十斤重大月饼精心包装,储至当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谓之‘吃团圆饼’。三斤重大月饼切成数块,连同小月饼、‘莲花团圆瓜’、鲜果等分赐妃嫔、文武廷臣、太监及宫女等人。” 《红楼梦》大观园里的祭月筵席陈设 老北京家家户户也都要设坛拜月,中秋这一天的白天,各家要打扫庭院,预备好供品。到了晚上,在院中摆放供桌,摆放一些石榴、夹竹桃、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供上“月光码儿”。等到中秋月夜,当家奶奶集合家人至院中,由妈妈、婆婆或女儿、媳妇主祭,点燃蜡烛,燃香三举,向月光码儿行跪拜礼后把香插在香炉里,最后还要烧掉月光码儿才算完活儿。 40年代北平民间的祭月仪式 不难看出,无论是宫里还是民间,供“月光神码”和“月光码儿”那都是不能少的。就跟春节前祭拜灶王爷似的,中秋的祭月也得来上这么一张。月光码儿也叫“月光菩萨”、“月光纸”、“月光符”、“月光遍照菩萨",是一种木版印刷或者手绘的菩萨造像。 这种造像的构图、布局以及标题都没有固定的标准,惟一统一的内容是:主神是一位女性,多数月光码儿都有一只正在捣药的玉兔。 40年代一户人家的祭月仪式,供桌上摆着各类水果、 兔儿爷和月饼,供桌后面挂的就是月光码儿 古人祭月祭拜的是太阴星君,也就是月神,不是嫦娥啊,嫦娥只是月宫中的一个小仙女而已。也许是因为太阴星君是女神,所以在旧京北平有个讲究,“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祭月是由家中女性成员主持完成的。 正因如此,通常情况下家中孩子们就是现成的观礼嘉宾。就跟现在的小孩子喜欢学妈妈涂口红穿高跟鞋似的,过去的小孩子也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母亲祭月时,小孩会在旁边调皮捣蛋,也跟着学祭月。父母们为了哄孩子,就会从月神造像中取出一只兔子像,交给小孩,让他在旁边自己“祭月”。 孩子有了兔子像,就模仿母亲跪拜、供奉、焚烧,此后就有人发现了这个“商机”,专门为孩子制作兔子像,供他们拜月。可是,小孩在焚化造像等于是在玩火,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于是有人想出了用泥土制作兔子像的办法,兔儿爷就这样诞生了。 这是乾隆年间的年画《桂序升平图》的局部, 那时候兔儿爷还没那么可爱 李家瑞在《北平风俗类征》中曾《侧帽余谈》:“都下例于中秋,家家祀月中之兔,尊之为兔儿爷。逐利者肖其像如人状,有泥塑者,布扎者、纸绘者,堆积市上,几于小山,家人携小儿女购归,陈瓜果拜之。” 富察敦崇则曾经在《燕京岁时记》中提到兔儿爷摊子:“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搏成玉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 兔儿爷摊子 这种民间节令习俗后来也传入宫中,皇家也按民俗供奉兔儿爷。近人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不但贵家巨室争购兔儿爷,连宫廷中也是这样。故宫博物院现藏多种兔儿爷,都是皇家小儿祭月的遗物。其造型与色彩和老北京兔儿爷一样,是从市场上购进,供皇家小儿拜月的造像。 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兔儿爷 民国时代,对最鲜活的对兔儿爷的描写,无疑就是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写到的:”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四世同堂》里的祁老爷子还曾经担忧他的子孙将要住在一个没有兔儿爷的北平,“随着兔儿爷的消灭,许多许多可爱的、北平特有的东西,也必定绝了根!”兔儿爷对于北京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过去北京只在中秋前才有卖兔儿爷的摊子,一过了中秋影儿就没了,小贩用木板做成一阶高于一阶的架子,再铺上蓝布或黑布,依次摆上一排一排的兔儿爷,远远看去像是一座兔儿爷山。中秋月夜之前,大人带着家里的孩子买上一个小小的兔儿爷,摆在本应该庄重神圣的供桌上,和鲜果、月饼一起,构成了老北京家庭中秋夜里的一景。 兔儿爷的传统在北京延续了很多很多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拜兔儿爷仍是北京中秋常见的景象。 当时老北京做兔儿爷的地方都集中在今天朝阳区的垂杨柳一带,是兔儿爷的“批发市场”,老一辈的人如今回忆起往事的时候,都会说“垂杨柳就是当年的兔儿爷一条街。” 50年代后,因为个体经营一度被取消,兔儿爷曾经消失过三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各种曾经消失的传统文化产品都逐渐恢复,兔儿爷也随之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喜欢本文就请点个赞或者给个转发吧- 八月节,请兔儿爷 请兔儿爷最为普遍的方式,就是在桌案上摆一尊兔儿爷泥塑了。回到北平之秋,您就只差这一尊兔儿爷了。 正阳书局今年推出的这9款不同形态的兔儿爷,分别带有不同的寓意,大家在通过正阳书局的微店购买时,可以根据我们的介绍挑选自己喜欢的寓意。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些可不是普通的兔儿爷,而是北京泥人艺术的代表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彩塑”的传承人双彦先生亲手制作的兔儿爷。 他父亲双起祥根据自己的儿时记忆以及相关照片,在20世纪80年代做出了第一个“复活”的兔儿爷,从而带动了大量艺人投入到兔儿爷的制作中。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老北京旧日风物重现于世,还得要感谢这位老先生做出的贡献。 扫描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8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诗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