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绿地概念

城市滨水绿地是指在城市规划用地区域内,与水域(河、湖、海等)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公共绿地。具有其他环境所无法比拟的亲水性和快适性。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它是一个城市公共绿地范畴,具有公共绿地的形态特征(如开放性、系统性、生态性)。

2.它是属于城市滨水区的范畴,是城市范围内水域(河、湖、海等)与陆地(主要是绿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水域。

3.它是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这意味着它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问题,等等。

城市滨水绿地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水体和绿化的存在尤其显得独特和重要之处。

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绿地的自然因素使得人和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作为城市生态走廊是构筑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绿地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资源和潜质,对周边商业开发具有重要的连带价值;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绿地提高了城市可居性,以水域为焦点,往往构成了城市最具活力开放性空间。

滨水区的处理方式

滨水区驳岸处理

滨水区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相对水而言也是陆域的最前沿。人们在观水时驳岸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视野,接触水时也必须通过驳岸作为到达水边的最终阶段。因此驳岸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滨水区能否成为吸引游人的空间,并且作为城市中的生态敏感带驳岸的处理对于滨水区的生态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景观的改造中驳岸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立式驳岸

这种驳岸一般用在水面和陆地的平面差距很大或水面涨落高差较大的水域或者因建筑面积受限没有充分的空间而不得不建的驳岸。

南京莫愁湖公园、玄武湖多采用这种立式驳岸,以泥土堆砌,在岸边配置桃柳树,并相间而植,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效果。但在植物配置上,由于桃柳均属阳性树种,待柳树成型后,形成宽大的荫区,其荫下的桃树必然长势不良,最后只能砍去柳树顶以保桃树。这种间棵桃间棵柳形成的景观效果欠佳,如改用三棵桃三棵柳,或桃柳交叉会形成比较好的景观效果。

杭州西湖白堤上桃柳交叉种植与浩瀚的西湖水面相得益彰。

南京财经大学对其学校旁河道连续进行了三次立式驳岸,整个景观凌乱不堪,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石岸边采用种植垂柳和南迎春,细长柔软的柳枝下垂至水面,圆拱形的云南黄馨枝条沿着笔直的石岸壁下垂至水面,遮挡了石岸的丑陋,会对景观的改善起到一定的效果。

?斜式驳岸

这种驳岸相对于直立式驳岸来说容易使人接触到水面,从安全方面来讲也比较理想,但适于这种驳岸设计的地方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斜式驳岸多采用石砌护坡,大多是为达到某些功利价值,如防洪、水运、灌溉等。将滨水区的环境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此方法虽能立竿见影,使滨水区景观看上去显得很“整洁”、“干净”,但是却忽略了许多缓慢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由于这样的岸线垂直陡峭,落差大,加之水流快,使人们行走在岸边,有一种畏惧感,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性,使滨水区成为冷冰冰和缺乏生活情趣的堆砌体。

?阶式驳岸

比之前两种驳岸这种驳岸让人很容易接触到水面,可坐在台阶上眺望水面,但它很容易给人一种单调的人工化感觉。且驻足的地方是平面式的容易积水。上述做法虽能立竿见影,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显得很整洁和漂亮,但是,它忽视了人在水边的感受,因为人对水的感情往往和人的参与有关,人们聚集在水中体现出对水的钟爱。但上述驳岸让人看到的是被禁锢在水泥槽中的人工水,而不是自然的活水。它给人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都大打折扣并且由于河岸使人们走在河边有一种畏惧感,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性。

?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采用软式稳定法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挡土墙的硬式河岸,其恢复后具有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它也有三种处理方式:

(1)自然原型驳岸

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榛树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南京月牙湖滨水区在规划时特别注意亲水性问题的处理。为了让游客能亲近水面,让公园景观与江海景观融为一体,开辟了临江游赏线。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设计弧形的临水平台以及不同高度的涉水平台,驳岸采用泥土自然驳岸,防止水土流失的“块石驳岸”设计在水面以下,水上部分用当地的自然风化石作自然堆筑,石缝之间以鸢尾、麦冬、草坪点缀,利用地势地形使绿地延伸到岸边,呈现出自然河滩的原始风貌。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设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滨水岸线人文化处理

在环境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滨水景观在城市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如上海的外滩,在观赏滨水景观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等环境设施,不仅有观赏性,还具适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类滨水景观的设计也可以定位为带状滨水公园,也是当今滨水环境发展的趋势之一,其中要注意的是无阻碍设计,滨水岸线大多是有高差的,切不可因此而成为弱势人群的障碍,应多注意缓坡、盲道等的处理方式。

在植物的种植选择方面,切不可盲目模仿,不能应大片草坪视野开阔就处处种植;应充分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需求。例如,在南方地区大多需要遮荫植物来避免强光的伤害,而在北方恰恰相反,落叶乔木更适宜种植,夏季遮阳,冬季则为人们回馈温暖的阳光。因此景观植物的选择也讲以人为本。

滨水岸线的照明设计

滨水岸线的照明设计不同于室内照明和建筑照明设计,除照明功能外更注意的是适景功能,通过灯具自身流连的色彩,雕塑般的造型与水中的波纹、倒影溶为一体,创造视觉美感。同时注重衬托滨水景观,其中灯具的设置不再局限于岸上,可在水中、地坪,不再局限于静态,而呈现动态,更不再局限于通过灯具来表达的单一方式,而是与情与景溶为一体,结合声、光、电艺术综合表达。

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在岸边建有船坊、护堤,并有各色各异灯笼,照明灯,使夜晚的秦淮河五光十色,灯火阑珊,让人流连忘返。

滨水的植物配植

滨水是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植物景观既要考虑陆地上的观赏效果,又要考虑对水体的景观效果。在色彩构图上,水边植物群落会在淡蓝透明的水里留下倒影,因此,植物配置应格外重视色彩搭配;在线条构图上,平直的水面和水岸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效果,但有时会感觉单调,通过各种株形植物的配置,可以丰富岸边的线条构图,如株形为竖向线条的湿生鸢尾类、落羽杉、香蒲类等,株形为下垂线条的云南黄馨、榕树等的应用,可以打破水面和岸边的平直感,使得景观生动起起来。

杭州植物园山水园的土岸边,高低错落,延伸到水面上的合欢枝条,以及水中倒影颇具自然之趣。早春有红色的山茶、红枫,黄色的南迎春、黄菖蒲,白色的毛白杜鹃及芳香的含笑;夏有合欢;秋有桂花、枫香、鸡爪械;冬有马尾松、杜英。四季常青,色香俱备。

南京情侣园某处水边的植物景观,选择了原产北美沼泽地耐水湿的落羽松及池杉植于水边,对于较不太耐湿,又不耐干的水杉植于离水边稍远处,这三种树种的树形一致,均为高耸的圆锥形,外轮廓线非常协调统一,但在色彩上却有对比,夏季其绿色度各异,而秋色更大相迥异。

落羽松为棕红色、水杉常为黄竭色,由于落羽松植于水边潮湿处,为了透气,在士面上长出很多屈膝状呼吸根,状似小石林,大树根际还出现板根状现象,站在远处,在水中可以看到这组植物景观清晰的倒影。

植物是恢复和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手段,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体,模仿自然滨水植被的生态群落结构特征,采用自然化设计。以绿地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观赏性方面的要求,还要结合地形的竖向设计,模拟水系形成自然过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滩涂、湿地等)创造滨水植物适生的地形环境,以恢复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品质。

另外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建立滨水生态保护区,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缉拿里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走廊。

来源

芦苇景观(ID:Reed-LA)

报名通道‖中国城市生态廊道规划与景观环境设计研讨观摩会

(张家浜楔形绿地景观设计,AECOM)

背景与目的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系统规划的缺失,导致城市生态单元孤立,空间结构分裂,生态廊道空间受到过度挤压,使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重。近年来,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已经变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景观结构组织者的角色,它不仅能把城市中分散孤立的生态斑块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而且有利于制止城市的无序蔓延,促进城市整体的有机生长,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恢复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交流和总结国内外优秀规划设计理念与经验,促进相关各方的合作,我们将于年8月7-8日在上海举办“中国城市生态廊道规划与景观环境设计研讨观摩会”。本次会议将聚焦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生态性与功能性,探讨生态设计途径与方法。主办方将邀请一些在国内外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知名专家担任会议主讲嘉宾,结合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城市生态廊道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讲解。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能够持续为相关各方搭建相互交流、合作与信息共享的平台。

现正式诚邀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单位、水务建设单位、各城投公司、地产开发企业、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及相关人员参加本次活动,继续共同探讨未来中国城市生态设计策略与途径。我们也真诚欢迎各地业主单位借此机会携项目前来洽谈规划设计业务!

主讲嘉宾简介

LeeParks

AECOM景观部门

设计总监

LeeParks先生是一位拥有逾19年设计和景观规划经验的英国注册景观设计师。他希望通过整体思维和可持续发展,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和充满活力。无论是区域总体规划还是详细景观设计,他对每一项工作均怀抱同样的热情态度与专注精神。LeeParks先生曾负责过中国、东南亚、英国、德国、中东和印度等不同地域项目,历练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LeeParks先生拥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硕士学位。

马以超

浙江省中浙生态科技研究院

首席专家、总工程师

马以超,教授级高工。浙江省中浙生态科技研究院首席专家、总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浙江省生态智库专家。曾任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首席专家、生态水利院(市政院)院长。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现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咨询,曾担任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省重点工程项目设计负责人,在生态水利、河湖治理、引水、坝工等领域成绩突出,曾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勘察设计奖项20余项,年设计作品入选浙江省青年设计师优秀作品。本次会议马以超先生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及相关工程技术进行分析和讲解。

张树仪

SWA景观规划设计公司

董事、首席设计师

张树仪女士在台湾长大,后赴美国深造。目前已在SWA工作近20年,在国内外多学科项目设计中扮演智囊、设计师和项目领导者的角色。基于深厚的东西方文化背景和教育影响,张女士善于为每个特定语境下的项目提供不同的思考路径和恰当的解决方案,她鼓励自己持续采用革新的设计方法和规划思维,降低对自然的影响。张树仪女士拥有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景观学士学位。

张斗

Sasaki规划设计公司

上海办公室总监

张斗女士是一位有远见、有创造力的设计师。她风格鲜明的设计方法突破传统思维,为项目注入新鲜视角。她的设计与每一个独特的场地紧密结合,并能彰显场地独有的、未能被前人完全欣赏到的特性。张女士在景观设计与管理上有十八年的经验,此外她的建筑学背景和总体规划项目的数年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她在更广泛的设计领域的技能。她能够从宏大愿景到精致细节,从景观自身到整体环境进行思考。她拥有各类景观项目的丰富经验,近来的实践主要在于公园和城市景观。张女士拥有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以及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和学士学位,是马萨诸塞州注册景观建筑师,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以及波士顿景观建筑师协会会员。

夏源

Atkins阿特金斯亚太区景观部门

高级景观总监

夏源先生有着丰富的全球设计经验,对城市设计、景观规划、景观设计,以及后工业景观有着丰富的设计及研究经验。他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师从著名生态景观设计大师拉茨先生。年在德国瓦伦丁事务所参与了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方案设计(世博会配套项目)。年起在德国著名的拉茨事务所参与了世界各地的各种类型的设计工作,尤其是中德之间的合作项目。年开始在上海工作并主持了多个重大项目。夏源是阿特金斯中国区景观部的负责人,对设计充满激情,并注重设计背后的理性思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

陈亚馨

KCAP建筑与规划事务所

副合伙人、中国总经理

陈亚馨女士毕业于台北淡江大学建筑系,获颁发台湾建筑设计金质奖。她于年取得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并成为荷兰注册建筑师。先后在荷兰KAAP3、Loxodrome建筑规划事务所和英国伦敦诺曼福斯特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并于年加入KCAP,现担任该公司副合伙人和中国区总经理,全权负责亚洲项目的管理工作。陈亚馨女士透过在中国從战略性总体规划、城市更新、滨水开发到綜合的生态策略的项目实踐,成功地将KCAP以整体式多学科为导向来处理复杂城市挑战的设计方法带到中国。在她的引导下KCAP团队赢得多個关键项目及设计大奖:"创意门户"深圳笋岗清水河片区总体城市更新策略、深圳宝安活水城、济南南部山区生态保护规划、青岛港口城及年获得WLA短提名的深圳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设计策略结合荷兰及欧洲城市的规划理念,为亚洲城市提供前沿创新且可实施的综合解决方案。

黄明莉

岱禾(AgenceTER)景观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

中国项目总负责人

黄明莉女士是法国注册建筑师。拥有建筑与规划双重学位的她,能够驾驭不同尺度的案例,也使其能从建筑与规划的双视角对景观有更多的解析和把握。尤其突出的是她对中法文化深刻的融汇与贯通,使其主持的方案集法式理性与中式感性为一体,实现法国设计理念的本土化。在TER任职期间,黄明莉率领TER团队在众多国际竞赛中脱颖而出,在国内参与了包括黄浦江东岸开放空间贯通设计、成都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总体设计、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绛溪河公园概念设计等许多有影响力的项目。

钟惠城

大小景观

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

钟惠城先生大小景观创始合伙人,他一向坚持设计的原创性和社会性,倡导创作过程中的独立思辨。惠城的设计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zc/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