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湘江湖南人說湖南家在衡山望峰桥
湖南衡山人。早年投身軍旅,後歸田園居,退休賦閒。喜好文學,熱衷於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曾著有「虎嘯南山」長篇小說。至今仍筆耕不輟,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親身經歷,引領讀者穿越兩個世紀的世事滄桑,藉助於短篇形式來描寫湖南農村發生的變遷。 道崇1.望峰橋2.望峰橋人家3.仁字牌的變遷 1 湘 望峰桥LetsTalkaboutHunan望峰桥是我的老家所在地。 它是一个小坝子, 地处秀丽的南岳衡山(当地人称南岳山)的北坡, 就在衡山的两座高峰——祝融峰和紫盖峰的脚下。 它的南面横亘着黛绿色的高山,山上树木和竹林密布,举目不及边际:其余方向都是连绵的丘陵,山丘上乔木、灌木和楠竹混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春天里山花怒放,桃花、李花、杜鹃花、山茶花、桅子花、百合花……五颜六色,将山峦装扮得分外绚丽。 水量充沛的山涧溪流发源于高山之巅,蜿蜒曲折穿过坝子和北边的丘陵,朝着湘江支流涓水河流去。 望峰桥这个地方以桥得名望峰桥这个地方以桥得名。 在很久很久以前,小坝子的先民们为了过河方便,在溪流的狭窄处搭上简易的木桥。这木桥正对着衡山的主峰——祝融峰,人们很自然地称这座桥为望峰桥了,继而这个小坝子就被人叫做望峰桥,这条溪流也被人们称做望峰桥河了。由于木桥经常被大水冲垮,几经修葺而不得其稳。 据说在上个世纪初,由郭姓绅士倡头,募捐改修了一座石拱桥,上书望峰桥三个大字。由于石拱桥的地势较高,又有“拱”,桥的通水面积很大,大水很难冲到它;而且石桥都是用很坚固的麻石砌成的,经过几十年的大水冲刷,石桥仍然屹立不动,可谓一劳永逸了。 这座石拱桥地处当地的交通要道上。 解放前,这条要道只有一米来宽,两个人相遇还得侧着身子才能顺利通过。桥的东面八里路是岭坡坳。该地是方圆十几里的交通汇合点和物资集散地,自古以来,逢八赶集,到时四面八方的乡民手提肩挑各种农产品赶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再向东,经过福田、沙泉两个镇到达衡山县城, 从这里可以乘坐火车和汽车外出省内外。 这是当地人出远门的便捷通道。 我父亲去武汉、南京和广州当店员走这条道,我外出参军和回家探亲也走这条道,现在乡间的后生们出外打工还是走这条道;不过,现在“鸟枪换炮”了,各种汽车代替了两条脚,乡间交通都现代化了。石拱桥的西边九里路是石坳。该地逢九赶集,也是农产品的重要交换场所;值得一提的是,该地是附近几个县朝拜南岳圣帝的香客们歇脚之地,每年收秋之后,胸前戴着“南岳敬香”四个黑字的红布兜兜、头上缠着黑纱布的香客们络绎不绝。 此时石坳的香火铺和饭铺人头躜动,生意十分火爆。自从修公路之后,公路不走石坳了,从此石坳冷清了许多,生意顿时衰败下来。公路在石坳前面分叉,直插回水湾,向东湖方向而去,最远可以到达衡阳、双峰等地。这条路现在变成了省级公路,客运车和货运车络绎不绝,沿途都热闹起来了。 从石拱桥的西边向北拐,沿小道走约十五里直通白果镇。 白果,自古以来是岳北地区(即衡山的北部地区)的重镇,区政府的所在地。它地处湘江支流涓水河畔。在没有公路的年代,这里是岳北地区的水运中心。从这里乘木船,顺涓水河而下,可抵达湘潭、长沙等地;载客和拉货的木船在河上穿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 回家每趟三十多里,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从石拱桥的东边向南拐,沿溪流而上,穿过望峰桥小坝子进入登山地区,从枫树坳翻过大山,即可到达南岳山南边的水帘洞,再向西行五里许即可到达佛教和道教的圣地——南岳镇了;这是我在南岳中学读书时,每个星期回家要走的路,每趟有三十多里,我习以为常,不知道“累”为何物,练就了一双铁脚板。 翻山对于山区的孩子们来说真不算啥,最让人担心的是,怕有凶猛的野兽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大山中穿行,生怕从路边一人多高的小竹林中躜出老虎或豹子来,每次我都提心吊胆、甚至毛骨悚然! 我老家在石拱桥西端不远处的李子冲我老家在石拱桥西端不远处的李子冲。 我每次去岭坡坳赶集,或去石桥东边的刘氏南货铺、肉铺都要经过这座桥。那时的望峰小学就设在桥西头。我在那里读小学时,每天都能见到这座桥,而且经常与同学一块去桥上玩耍。这桥,给我的最初印象是雄伟和巧妙!那高大的拱形麻石身驱,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在我幼稚的脑海里,它的巧妙之处在于:这么重的麻石方块砌在拱形的最高处而不掉下来,真神奇啊! 望峰小学没有体育设施,课间休息时,男生都爱到拱桥上玩耍。 我和同学坐在拱桥最高处的石礅上向下看, 那偌高的桥面下就是凶涌的急流,不觉令人心里发麻, 大家都撤回身子来,站在桥的中央,向南远眺, 黛绿色的群峰立刻映入眼帘,那突兀于群山之中的祝融峰,峰顶直插云霄,从山腰处上腾的云雾,使峰顶时隐时现,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来, 有人喊:好像人呀! 我说:那不是传说中的神仙下凡吗? 有人反驳说:像狮子嘛! 又有人说:不是,像条龙! 大家吵闹得正欢,上课铃声响了,小学生们都一溜烟似的向教室跑去。 小朋友们在桥上除了能欣赏到山水美景外,有时还能看到河里放排的盛景。望峰桥地区盛产楠竹和杉树。做竹木生意的商人预先收购好货源,在河滩上将竹木编成“排”,每到望峰桥河的丰水季节,将“排”放在河中串联起来,并在首尾安装简易的操纵舵,由几个放排的里手操纵,顺流而下,穿过石拱桥,将竹木运到湘谭、长沙去卖,利润颇丰。 我们站在石拱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排”的全貌,长龙般的木排随着湍急的河水直冲而下,险象繁生,尤其在河的险滩和拐弯处最容易碰撞或搁浅,操排者要非常机灵和有足够大的力气才能驾驭,否则可能发生事故,甚至“排”毁人亡。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望峰桥河里放不成“排”了,因为上游分了一部份水到红旗水库,该河己经变成涓涓细流了。 石拱桥由于有“拱”,给老者或搬运货物者造成一定的困难。 我经常见到推独轮的车夫过桥的艰难, 几百斤重的货物靠一个人是无法过桥的,必须约几辆车同行, 几个车夫互相协作,将车一辆一辆地推过桥去,几个人都累得满头大汗,这实属无奈之举!我曾经无知地问一个熟悉的车夫: “你们怎么不走下湾那座敞平的木桥呢?”那车夫回答说: “木桥不牢,谁敢走!”我恍然大悟。 在旧社会,这座石拱桥还曾被保长做坏事利用过。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保长的孙子是我们小学的高年级学生,他在课间休息时间,经常在石桥西头铁匠铺的亭子间坐着,眼睛总是盯着过桥的生面孔打量,有时会与生人攀谈并问一些问题。我感到十分奇怪,等那生人走后,我好奇地问那位同学:“你问他做什么?”他告诉我,保长有抓逃兵的任务,抓一个逃兵可以顶替一个壮丁名额。他说,逃兵的打扮和说话都不一样,他一看,便八九不离十。他还说,上一次有一个逃兵被他们抓着了,让算命先生给逃兵算了命,算命先生说他走红运,果不然,这逃兵送回部队就被枪毙了。我听了心里“咯咚”一跳,心想:“这小子竟做这种坏事!” 石拱桥的命运多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修筑公路时,望峰桥河要建公路桥,石拱桥就显得无用了。当时人们保护古迹的意识很差,地方某领导竟然决定拆掉石拱桥,利用它的石块去建公路桥,可以节省一笔建桥的费用。 就这样,一座好好的古石桥毁于一旦,实在太可惜了! 那个愚昧的领导者成了千古罪人! 2 湘 望峰桥人家LetsTalkaboutHunan俗话说:“一方土地养活一方人。” 望峰桥地区虽然是岳北山区, 但这块土地并不贫脊。 望峰桥小坝子(称垅里)是清一色的黑土地, 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又有河流的灌溉,种什么长什么。 此地盛产稻谷,一季亩产可达一千四五百斤以上;如果种两季,亩产可达二三千斤,不过,由于劳动强度过大,现在农村的劳力又少,农民都不种两季了。望峰桥的丘陵地带(称冲里),多是略带小石头的暗红色土壤,肥力要差不少,日照受山遮挡的影响也少一些,灌溉主要依靠雨水和山里的浸水(即泉水),天旱时依靠池塘放水维持,只有在大旱之年,池塘的水量有限,庄稼就容易干死了。 这里的亩产量要少几百斤。 由于山区是梯田,用不上农业机械,耗的劳力要多,所以现在很多田地已退耕还林,或者被荒废了。在年解放以前,由于耕作技术落后,没有优良品种,又不知道密植,没有化肥和农药,垅里的田地亩产只有五百多斤,冲里的田地亩产只有二三百斤。那时的人口少,粮食也不充裕,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缺粮户还不少。“主粮不足杂粮补。”农民只好在山里开荒、或利用田边地头种植红薯、豆类和蔬菜。在这方面,住在丘陵地带的农民有优势,只要肯下功夫,可以在山凹里开垦出较多的旱地来,种植红薯和其它杂粮与蔬菜。所以,望峰桥地区虽然不是湖南的富足之地,但正常年景,农民一日三餐基本是有保障的。 当地的民风淳朴,有勤俭持家的家风。 吃苦耐劳是当地人的高尚品质。 在改革开放以前, 家庭的男性主要劳动力经常把自己的活儿安排得满满地,终日劳作不止,一年四季几乎没有休息之日,不是在稻田作业,就是种植杂粮、蔬菜,砍柴或把农副产品担到集上去卖等。这些人的脚上经常穿着一双草鞋,下水田劳作总是赤足。所以,农村这些主劳力,皮肤是黑的、手是粗的,脚板皮是厚的。这些人光着脚,在尖头小石上跑步如履平地,这是城里人所不能想象的。 这些人由于劳动强度大,晚上回到家里多有饮酒的习惯。 他们借酒舒散筋骨、消除疲劳。这酒是农家自己用大米熬制的,叫做米酒,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度,口味醇香,不易醉人,但喝多了也会上头的。当地多用此酒招待客人,哥儿们串门闲聊时,也免不了喝上几盅,这是农民之间最好的礼遇了。因此,在收成较好的年景,当地农家保持有一两坛酒备用,是常有的事。即使家里没有酒,也要向邻居借酒,可见,当地对米酒的依赖程度了。 农村的妇女们操持家务的担子也很繁重。 做饭、带孩子、喂猪、喂鸡、洗衣服、 做针线活等是必不可少的; 家庭人口越多,家务事越繁重。 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这些活计都是年轻媳妇们事: 只有等媳妇熬成婆、做女当家以后, 才会轻松一些,可是人已经老了。 当地做饭比较复杂,一日三餐都是米饭炒菜,早餐不像城里人那样简单。过去农村没有电,都是烧柴火;如果柴火不干,不易燃烧就麻烦了,媳妇们用吹火筒对着柴火拼命似的吹,搞得满屋子的浓烟,在场者无不呛咳,甚至眼泪和鼻涕横流,十分狼狈。用柴火做饭,最好用鼎锅。鼎锅挂在灶口上,充分利用了火力,在炒菜的同时也煮了饭,两齐全美。 现在农村都通电了,用电饭锅做饭省事多了。农户一日三餐都得炒菜,一般都有荤菜和蔬菜两种。所谓荤菜主要是辣椒,里面点缀性的放些小鱼虾、豆腐等,招待客人才放点腊肉、腊鱼等肉食。蔬菜则有几大碗,平均每人一碗蔬菜是常有的事;蔬菜是自己种的,每到丰收季节,丝瓜、黄瓜、豆角等长得最快,几乎每天都能采摘,经常能收获一大篮蔬菜,人吃不完就喂猪。所以,农村人虽然没有好吃的,但各种蔬菜可以吃饱,而这些蔬菜既新鲜又环保,营养很丰富,这是城里人不能比拟的。 喂猪,是妇女们重点打理的事喂猪,这是妇女们要重点打理的事。农民终年辛勤劳作,收获的农产品,除自己消耗外所剩无几,困难户还可能不够自家消耗的,所以,农民手上没有钱去应付买生活必需品,如买食盐、针线等,就靠卖鸡蛋和卖鸡来换取现金。 欲做一些花大钱的事,如添置衣服、修房子、看病、人情礼金等,就捉襟见肘,这时,全靠卖猪来换取较多的现金了。所以,当地喂猪较多,每户至少一头,多则三四头,是湖南省传统的产猪之地。 喂猪, 每天的消耗挺大, 没有这么多粮食喂它, 小猪和半大的猪基本上没有粮食吃, 主要是吃蔬菜、红薯、红薯藤和野草,放一些米糠。 猪长到六七十斤以后,逐步加一些米,直到宰杀的前一个多月,每天加一斤多米催膘,猪每天则可增重一斤多。当地有个共识,不给猪吃冷食,所以,妇女们在做饭的同时还要煮猪潲,为了增加猪的味口,有人还往里面放些盐。猪也吃一日三餐,喂猪时要用手探好潲的温度;过热,容易烫坏猪的食道而起血泡,过冷容易长水泡,都不利于猪的发育和生长。当地很重视给猪创造较为舒适的环境,便于猪的生长。猪栏都是用结实的竹木制成,底板垫以很厚的木料;将栏架起在砖石上,底下挖一个粪坑,猪的屎尿从猪栏底板的缝隙中漏下或扫下,保持栏内清洁卫生;有蚊虫的季节,在猪栏边点上自制蚊香,冬天,在栏内铺以稻草保暖。 农民这样精心喂养,猪的长势喜人, 一年多后即可出栏宰杀。 “许多农户将猪的宰杀期预先选在春节前,每到此时杀猪户挺多;自家将猪板油全部留下煎成猪油作为食用油,猪肉除自留一部份过年外,其余全部卖出换成现金,以作过年之用。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养猪场逐步取代了个体农户养猪;他们运用科学养猪法,几个月就能将猪养肥,效益提高了好几倍,不过,人们总感到这种猪肉吃起来不香,怀念过去那种传统猪肉的味道了。 农村的孩子生长在艰苦的环境, 耳濡目染,从小参加劳动,以吃苦耐劳见长。 过去,每户农家的孩子多, 少则两三个,多则四五个,个别人家的孩子更多。 父母二人靠农业劳动要养活这么多孩子,还要瞻养老人,可想而知,生活十分艰辛。 这样家庭的孩子没有一个会娇生惯养,不饿着和冻着就算不错了。 孩子生下来就吃母乳, 母乳不够就吃米粉和稠稀饭拌菜汤,没有牛奶和奶粉等物; 孩子长到一岁多就和大人一样吃米饭了,没有什么特殊的。 小孩穿的多是大孩子穿过的旧衣服,有的甚至是父辈们小时候留下的;过春节时能给孩子添一件新衣服己经很不错了。过去,农村没有托儿所和幼儿园,不能走路的孩子多由老人照看、或由母亲用布兜子背在背上去参加劳动和料理家务;孩子能走路以后都是自己玩耍,几乎没有人去管他们。 家里的用具和农具都是孩子们的玩具家里的用具和农具都是孩子们的玩具, 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都是孩子们的游乐场。 孩子们在家里喜欢藏猫猫、互相追逐打闹或用柴刀做竹木刀枪等;山上玩耍的项目很多,如:比赛爬树、爬楠竹,用竹子打秋千,掏鸟窝,找野果吃等;去小溪和水田里捉小鱼、泥鳅、小虾等,收获餐桌上的美味,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孩子们爱吃零食是天性,小嘴巴总是嚼个不停。农家没有多少钱给孩子买零食吃,都是用农产品自己炒制;如炒豆子、炒红薯片、炒芝麻、爆米花、晒南瓜干和冬瓜条等。这些东西也是有限的,还不能放开让孩子去吃,每次只能分给每个孩子一小把。孩子们的味口很大,吃完兜里的东西,就去家里翻箱倒柜地找。于是,机灵的孩子就偷偷地侦察母亲藏零食及钥匙的诡密之处,等大人不在时,独自津津乐道地品尝美味去了。 孩子上小学离家较近,全是自己走路,没有接送的先例。 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不闻不问,听其自然发展。 孩子从学校回家后,一般很少做作业,放下书包就玩或参加劳动;男孩子多是挑水浇菜,女孩子多是扯猪草(即拔野草喂猪)。 改革开放以前, 农村的孩子一般只读完小学即辍学回家种地了,上中学的很少,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不是农村的孩子笨,主要是因为农村许多人家上不起学,还有守旧观念和眼光短浅在作祟。有些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认为,孩子长大以后继承祖业是天经地义的事,花那么多钱、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文化大革命的读书无用论,农村的孩子更不上学了,产生了许多文盲。 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农村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望峰桥地区有正规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彻底消除了文盲。现在,农村与城里一样,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舍得花钱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上学;县政府也很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县里有三所高级中学,其中岳云中学是湖南省著名的重点中学,每年高考的录取率很高;县里某著名民办学校,在全县范围内招收小学和中学的优等生入学,收费不斐,生源经常爆满。 “千百年来,我国的农民一直被禁锢在农村这片小天地里,吃不饱、穿不暖,住的茅草屋、土坯房,过着贫穷落后的艰苦生活而不能自拔。 自从年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尤如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国家各项建设蒸蒸日上,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又打破了对农民的一切禁锢,释放了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这就将一潭死水搅活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了,农民也有了“用武”之地,发家致富了,做到两齐全美。望峰桥地区也不例外,农民全家除老人和小孩外,劳动力几乎倾巢出动,都外出打工挣钱,四十年来坚持不懈,所以家庭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手里有了钱,首先是盖房子。 望峰桥地区的农舍,基本上都是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面积都在两百平方米以上,大的可达四五百平方米;外墙贴上磁砖,内墙刷以白色涂料;电灯、电热水器、电视机、自来水、抽水马桶等一应俱全。 和城里人相比,农村人的住房面积要大,环境优美得多。现在农村的公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泥路。县城的公共汽车通到各个乡镇,每天经过望峰桥的公共汽车很多,在高峰时段,每半个多小时有一趟车经过。农民就近出行或去地里劳动基本上都骑摩托车,非常方便。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买了小轿车;春节期间,农村人开小汽车拜年已是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现在的问题是,望峰桥地区没有本地产业,有些田地无人耕种、撂荒了。主要原因是农村的劳动力都外出了,留守的老人和小孩什么大事也办不成。我看政府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从长远来看,外出打工并不是长久之计,发展本地产业才是最根本、最可靠的...... 3 湘 仁字牌的变迁LetsTalkaboutHunan仁字牌, 是望峰桥南边两里多路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子, 处在望峰桥垅里向观音山方向的拐口上。 作者拍攝的仁字牌:農舍、農田及菜地。 过去,这个地方较偏僻,只有零散几幢低矮的农舍,小溪旁边还有几间土坯砖砌的平房,旧社会曾经办过简易的初级小学。发源于南岳山的溪流(我称它为望峰桥河),从登山地区顺流而下,经过仁字牌旁边向望峰桥流去。我在南岳读中学时,每个星期回家都要顺着望峰桥河边的小道来回走两趟;这样,仁字牌就成了我经常光顾之地,它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它几十年的变迁我都了如指掌。 在抗日战争时期, 紧挨仁字牌北边的山上, 掉下了一架美国飞虎队的飞机。 这大概是年深秋的事。 这一年夏天,日本侵略者先后调集二十多万兵力进攻湖南衡阳,孤立无援的衡阳军民,经过47天英勇奋战不幸败北。日本侵略者占领衡阳后,以衡阳为基地经常派飞机轰炸我国的大后方,其航线就经过望峰桥地区的上空,所以,当地居民能经常见到,敌我双方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来回穿梭的身影,有时还能见到双方发生激烈空战的场面。 我记得有一次,一架飞机在空中喝醉酒似的,东倒西歪地越飞越低,向着望峰桥南面的群山冲去。一会儿传来消息: 一架美国飞机从仁字牌北边的山上掉下来了! 许多村民猎奇赶去现场观看,我们村去了不少人,我也欲前往,被母亲拦住了。据我的玩伴周赞纯从现场回来后说:该飞机是美国援华抗日的飞虎队的飞机;飞机是从仁字牌北边的山顶滑过,掉在山后面的一个叫赤脚湾的地方;飞机都散架子了,现场零乱不堪,许多人捡了一些小东西拿回家玩。 飞机上只有一个美国飞行员,他跳伞后落在熊家湾后面的山头上,后被民国政府接走。我后来听说:政府严令,从掉飞机的现场拿走飞机上东西的人,必须把东西送回乡政府,否则,后果自负。乡民很老实,吓得赶快把东西还回去;其中,有个小学老师郭××,大概识货,拿走一部最值钱的电台,没过一天就被乡政府追回去了。 至于,这架飞机为什么会掉下来? 农民是不会知道的。据我现在的猜想,可能是没有燃料、发动机停车的缘故吧!因为,如果有燃料,飞机摔下来肯定会爆炸起火的。 还是在抗日时期, 当时的乡长熊××率领一些爪牙, 在仁字牌那边冲里打死七个逃难的人。 大概在年前后,日本鬼子大肆进犯湖南衡阳地区。 一些难民选择从衡山北边的山区逃到西边的大后方去,这条路线必定经过望峰桥地区。有七个难民打扮的人挑着行李,从非常隐蔽的四堂坳冲里向仁字牌方向走来。住在仁字牌对面那个熊乡长率人将他们拦下搜查,说他们是汉奸,将其全部处死。据传,这些人的行李中有许多金银财宝,被熊乡长等人私吞了。这些人究竟是干什么的,永远是个迷。这宗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人去过问它。 直到解放以后的年,望峰桥地区搞土改,才把这件事查了出来,当然,熊乡长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伸张了正义,安慰了七个冤魂,但一直未查清这七个人的来历。 大概在解放后的年, 政府修建衡山县城至望峰桥、杉木桥、东湖、马迹的公路,选址经过仁字牌。不久,一条土石公路从仁字牌冲里出来,在村子的小山处向北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向望峰桥方向而去。 这条公路后来改为水泥路面。 它给仁字牌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綫建設 湖南人說湖南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 直到年,我国与苏联的矛盾非常尖锐,苏联企图大规模侵犯我国,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将沿海地区的重要科研单位和工厂向西南和西北等山区迁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三线建设。 中央军委也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对军队作出部署,除一线作战部队留守在前沿以外,将指挥机关和一些保障部队后撤至山区。广州军区在衡山建立了后方基地,其中一个团级保障单位准备搬至仁字牌,在那里打山洞、盖房子,大兴土木。从此,沉睡几千年的落后山区小村焕发了青春,逐步繁荣起来了。 自从部队进驻仁字牌后,地方政府对部队的后勤保障立即跟上,在公路的拐弯处盖了几间房子,新的仁字牌农村供销社诞生了。 这个供销社在当地是最大的,除供应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外,还供应日用百货、猪肉等。那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没有私人店铺,农村的商业网点就只有农村供销社了。从此,仁字牌供销社,就成了部队食堂的上士、家属和附近的农民,经常光顾之地,开始热闹起来了。 歷史的痕跡,無處不在。 仁字牌这个名字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份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它不是过去那落后的小村,而是望峰桥地区的重要商业网点了。 仁字牌真正热闹起来,是在年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废除了过去的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政策,农民可以做生意了。 几个萌动做生意的人,在供销社附近的公路旁建房开店,有卖日用百货的、卖豆腐的、照相的、理发的等,后来逐步发展,又有卖药的、卖建材的、卖饲料的、卖早点的、修理摩托车的、换轮胎的等,农村信用社也在这里开店,快递企业在这里设点,创办了新的幼儿园,直到现在,这里已形成有三条街、几十家铺面的小镇了。这里,每逢一和逢六赶集,到时人头躜动,热闹非凡,它己成为望峰桥地区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作者拍攝:仁字牌之變遷,街道即景。 仁字牌这样大规模的建设,是在国家号召开展城镇化建设的几年时间里形成的。首先,政府作出城镇建设的规划,拿出需要建设门面房的地基面积向附近的农民公开出售;农户购得这块地基后,按统一规格要求自建门面房。这种发动群众建设的方法,进展速度很快,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把三条街建好了。农户自建门面房的成本,每平方米约元左右(包括地基费)。政府做了大好事,这不愧是多、快、好、省地建设城镇好经验。 在仁字牌买地建房的农户,原来多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搬到这里来住后,小孩上学、购物、出行等都很方便;到近边办事基本上都骑摩托车,出远门则坐公交车,到衡山县城的公交车,在高峰时段几乎每隔半个小时有一趟车经过。但是,每家每户虽然建起了门面房,但开门做生意的不多,街道还不算繁华,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购买力有限的缘故吧!将来,当地的经济大发展了,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现代化的仁字牌,不久将会到来! (文章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拍攝者所有) -05-30 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 是那最好的選擇了我。 Icannotchoosethebest. Thebestchoosesme. (RabindranathTagore印度泰戈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kz/6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融合新媒体middot走进乐山文旅丨
- 下一篇文章: 不再隐瞒山西太原ldquo要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