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天地董道我需要一盏灯虽然只是作业
北京治青春痘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初三毕业,平板解锁。我漫无目的地翻找,发现好些或作业或考试后存下来的作文,收拢在一起,也有五千多字。能够存下来的主要是老师觉得还不错或者作为范文的作文,记得那篇《我需要一盏灯》,高艳老师甚至拿到备课组会议上去朗读。我是既惭愧又激动,更多的是对老师的鼓励的感激。 现在已经上高中了,就作文而言可能主要要写论述文了。所以就此机会,整理几篇以前的作文(并附当年老师的点评),算作纪念,并感恩我亲爱的老师们。虽然只是作业,但这些文字还是记录着我的成长,安抚着我年少的心灵。 电话里的年夜饭 龙游县西门小学四年级(1)班董道 “叮零零,叮零零……”电话忽然响了,我很纳闷,这都年三十晚上了,谁会打电话呢?我迫不及待拿起电话,里边传来十分熟悉的声音——奶奶。 “奶奶,您在做什么呀?”我急切地问。 “在做饭呢。对了,你们的年夜饭做好了没?”奶奶轻言细语地说,我仿佛又看到了奶奶笑眯眯的样子。 “还没呢,还有两道菜没烧。” “你们……你……喔,不是……你们吃什么呀?” 奶奶吞吞吐吐地好像说错话了,一定是她太想见我们,原本又要问“你们什么时候回来”,但马上想起来我们不能回老家过年了吧。 “吃不老神鸡,红烧猪蹄,腊肉火锅,还有炸薯条,油焖大海虾”,我倒豆子似地说完,又急忙问奶奶吃什么。 “可多了,干煸土豆丝,番茄炒鸡蛋,萝卜炖羊肉,都是土生土长的呢。” 啊,这不都是我顶喜欢吃的吗?我似乎又闻到了土豆丝的香味。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干煸土豆丝了,一小团一小团的,被煸得通体金黄,可香呢。 妈妈终于上菜了,鸡一端上来,我立刻抢了一块放进嘴里,一咬,好家伙,鸡汁满嘴里狂奔——实在是太烫了。可味道真是好极了。看看桌子上,美味的鸡盛在盘子里放在正中间,像极了雪地里的一座宝塔;腊肉火锅香气扑鼻,让人直吞口水;红烧猪蹄黑里透红,一定特别爽滑可口。 正享受美味,奶奶又打来“你们开始吃了吗?” “爸爸去拿筷子了,妈妈在热牛奶,我正吃得起劲呢。”一口气说完,嘴里的鸡肉差点没把我噎死。 “我们也准备吃了,味道怎么样?” “太好吃了,您们呢?”鸡肉终于咽到了肚子里。 “也很香。” …… 这就是我们家的年夜饭,电话里的年夜饭。 这是篇寒假作业,题目要求写“我们家的年夜饭”。文章角度比较新颖,避免了犯“年夜饭真丰盛”之类千人一面的毛病。小作者紧紧抓住“电话”这个媒介,不仅写出了“我们家”年夜饭的独特之处,而且还将浓浓的爱和思念蕴含在字里行间,十分难得。(指导老师:叶月香) 我的家,会长大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七年级(7)班董道 好几年没回过老家了,早听说老家被国家开发成旅游区,那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今年春节,我们决定回去看看。 我的老家在大巴山深处的一面山坡上,土木结构的吊脚楼十分低矮,房屋内壁被柴火烟熏得黑黢黢的,外壁又因日晒雨淋而显得斑驳和破败。不过,屋后的那一片荒草地和大树林却是我的乐园。我在草地里“栽果树”“种庄稼”,爬到树上逮知了。树林里有条沟渠,我常在那里抓泥鳅,找螃蟹。 我们是在我有一次夜里突发感冒高烧不止(可能是在沟渠里冻的)之后决意搬离大山的,这次感冒急得奶奶面色发青,坐立不安,因为去最近的卫生院即便坐车也得大半天,下山、渡河、上山,真正山路十八弯,何况大半夜的哪来的车呢。 说来真巧,当时正赶上贫困山区城镇化移民搬迁,利用房屋的国家补偿款,我们在县城买了房子,搬进了城里。房子比老家的大多了,设备齐全,窗明几净。街上高楼林立,道路宽阔,车水马龙。 后来我又时常想起老家来,坐在那棵枇杷树下读书,你能听到屋后树林里的风徐徐吹来,还带着一丝自然的芬芳。一只鸟儿落在你的脚边,摇头摆尾,逍遥自在…… “董道,有隧道!”我正沉浸在回忆里,爸爸突然喊道。我猛然抬头,我们的车正一头钻进隧道里。很显然,去老家的路已经重新修造了。出了隧道,就上了一座桥,斜拉索桥。桥好高呀,下面的清江河窄成一条带子,那可是足足五百米宽的河呀! 刚过桥,大石头上一行朱红行楷映入眼帘:土家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道路两边整齐摆放着各种盆栽,有奇形怪状的树,五颜六色的花。沿着花路,不一会,我们到了那个我有点魂牵梦萦的老家。 外壁的斑驳和破败竟然全不见了,还被桐油漆得油光发亮。地面铺上了青砖,屋上的乱瓦片变成了碧蓝色的琉璃,屋后的那一片荒草也换成了各种花卉和果树。院子里的那棵枇杷树还在,而且越发葱翠,树上的鸟儿正交头接耳。屋门上落了锁,我们进不去,但门牌却十分耀眼:枇杷山居! 奶奶很感慨:“变化好大呀!”还真是,曾经的老家成了度假区的别墅,我们也住进城里的高楼了。我的家,会长大,也正在长大! 这是一篇寒假作业,要求以“春节寻根·我的祖国我的家”为主题作文。小作者通过老家(“小家”)的巨大变化,以小见大,表现和歌颂了国家(“大家”)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最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精心安排了“小家”和“大家”两条时明时暗的线索,又让故事在现实——回忆——现实里来回穿梭,构思巧妙。全文语言精练且意味深长,叙述详略得当,描写轻重有别,感情含而不露,颇有大家风范。(指导老师:高艳) 我需要一盏灯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八年级(7)班董道 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门口有一个小广场,上面安有一盏灯,到了晚上便光芒四射,明亮无比。这盏灯实在是太亮了,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 周五晚上回家晚。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不知远近的前行,是一种很煎熬的体验。直到抬头时,远远望见那一束耀眼的光。“看到灯,也就看到家了,看到妈妈在厨房里的身影。”脚底如生风般,我朝着灯光跑去。 我需要一盏灯,一盏指引我回家的灯。 天黑得很快。 “还骑吗?” “骑。” “但天黑了。”我停下自行车,倚在路边的树上,望了望已经下山的太阳。 “怕什么,咱们有灯。” 就这样,我骑着自行车在前,爸爸骑着电动车在后,为我打灯。光不太亮,我骑得很小心,忽快忽慢。后面的灯光也紧紧跟随,努力让我看清楚前方的路。我望着夜色笼罩下的一块亮光,这些光似乎突然间有了高度,人亦然。 我需要一盏灯,一盏照亮我前路的灯。 曾梦见海上航行的场景,风平浪静突然被惊涛骇浪取代,船几乎失去控制。暗夜里,心中唯一的希望便是能在万顷浪涛中望见一眼,哪怕就一眼,那零星的亮光的出现。灯代表岸边,代表生存,代表希望。一座座挺立的灯塔,是多少渔人心头的明灯。 我需要一盏灯,一盏给予我无限希望的灯。 来来往往的人,大大小小的灯。灯中所承载着的,是温暖,是方向,是希望。愿你,也能寻得你心头的那盏明亮的灯。 这是一篇以“我需要”为题的考场作文。作者巧妙地避免了我需要“温暖”“方向”“希望”之类的抽象表达,而选择了具象化的“一盏灯”,让这一盏灯去承载“温暖”“方向”和“希望”,的确是明智之举,值得借鉴。作者还采用“彩线串珠法”,用一盏“灯”作线索,串联起“回家”“寻路”“觅灯”三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描述一种感受,抒发一种情怀,体现一种思考。三个场景呈逐层上升之势,最后,“灯”也具有了象征意味。全文语言精练,情感克制,起承转合,严丝密缝,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指导教师:高艳) 当心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九年级(7)班董道 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不一样的阶段承担着不一样的责任,所以我们在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路上,要时不时提醒自己:“当心啊。” 壹·一九八九 凌晨5点,天刚破晓,一缕微光挣扎着冲破黑暗的束缚。十七岁的张山住在半山腰,已经早早起床,生起柴火,为全家人煮早饭。他手脚很轻,生怕打扰了还在熟睡的家人。收拾停当,他轻轻拿起破木桌上的书包,正准备出门,听到身后传来熟悉的叮咛声: “天没亮透呢,当心啊。” “知道了,妈。” 张山的父母都是农民,虽然家境贫寒,但还是坚持供娃上学,好在张山也争气,刚被县里重点高中录取,准备报道去。走在下山的路上,张山小心翼翼地避开一块块尖石一个个土坑。张山深知父母为了自己的学费四处借钱,父亲进城打工,起早贪黑,他知道自己的肩上扛着多么重的责任。 “一定要当心啊。”张山自言自语。 贰·一九九九 清晨6点,昏黑的天空下,张山摸索着打开自行车的锁,这是全家的宝贝。张山侧身骑上自行车,对屋里的妻子告别,妻子打开窗,说:“骑车要当心啊,千万别摔着。” 张山嘴上应着,车却已经蹬了出去。报社离家大约三十分钟车程,每天都是这辆自行车载着张山上下班,周末,张山就骑着车,载着妻子出门转转。两人的日子过得虽算不上富裕,但至少能保证温饱问题。 妻子有孕在身,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张山不能出乱子,他在路上,又一次提醒自己:当心啊。 叁·二零零九 早晨7点,张山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涌入。张山沐浴着早晨的暖阳,脸上满是笑意。不惑之年的张山,事业有成,有贤惠的妻子,有懂事的儿子,生活小康,幸福美满。 “儿子,背好书包,咱们要去上学了。” 张山拿起车钥匙就准备下楼,妻子追到门口:“开车一定要当心。” “放心吧。”张山边答边下楼,嘴里哼着小曲儿。不过,张山早已被回忆的思绪拉向记忆深处。他想起了少年时起早贪黑上学读书的日子,他想起了蹬半小时自行车上班的时光。 几脚油门,车就已经到了学校门口,儿子朝爸爸挥挥手:“开车一定要当心啊。” 最后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个“儿子”就是我,那时我刚上小学! 这是一篇要求写“你的时代关键词”的考场作文。“你的时代关键词”有点歧义,但主要还是侧重“你选择的一个时代关键词”。小作者应该选择的是“责任”,但他似乎觉得“责任”太抽象或者太“宏大”,于是想借一句日常家人间的叮嘱“当心啊”来具体化。小作者基本上实现了他的设计而且比较巧妙。“当心啊”的叮嘱在家人那里主要是安全的关心进而是生命的关爱,而在张山自己就是责任。而这个“当心啊”和“责任”的关联从母亲(上一辈)到妻子(这一辈)到儿子(下一辈)代代传递,时代(大时代和个人时代)也从80年代末(张山少年时代)到90年代末(张山青年时代)到10年代(张山中年时代)迭代演替。小作者又用交通工具从徒步到自行车到小气车的变化巧妙地暗示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的主题。思维逻辑上呈现“家人的叮嘱”——“我们的责任”——“时代的进步”结构,相当严谨。结尾很俏皮,有调侃的味道:这个“儿子”就是我,你说这篇文章是重虚构的小说还是重写实的记叙文?不管文体如何,在考场上,此文都是难得的佳作。(指导教师:高艳) 这是一个从语文出发又不止于语文的原创文字基地,出发点是寻求语文教与学的“道”和“术”,最终愿景是用文字带你穿越重重迷障,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实现诗意的栖居。 我们只做署名原创,不敢说篇篇都是精品,但每篇必是匠心之作。看过这篇文章的亲,如果觉得文章还不赖,不要怜惜你的赞美哈,顺手点个“赞”“在看”,甚至“分享”一下噢!你“在看”是我们原创的最大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kz/9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天降好消息农村一户一宅是多少平方米20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