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门禅师借殼指月一第二十五講日用
甲氧沙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40118/4329296.html 「上士聞道。如印印空。中士聞道。如印印水。下士聞道。如印印泥。此印與空水泥無差別。因上中下之士。故有差別耳。如今欲徑入此道。和印子擊碎。然後來與妙喜相見。」 修行做功夫,和自己的根機有關係。「上士聞道。如印印空。」上根利智者聽聞佛道、修持佛法,如印印空。印,當然有印證的意思在。即使拿有形的印來印在空中,它也是空的。所以,上士聞道,對所修、所證,不會產生任何法執、我執。「中士聞道。如印印水。」中根中智者聞道,如印印在水中。各位可以試試看!拿顆印章在空中印,和拿到水上印,有什麼不同?當然不同!最起碼,水會被印印到。「下士聞道。如印印泥。」下等根機者聽聞佛道、修持佛法,就像在泥土上蓋印。雖然有以上這些分別,其實「此印與空水泥無差別。」前面明明講有差別,為什麼現在又講印與空、水、泥無差別? 「因上中下之士。故有差別耳。」是因為有上、中、下不同的根機,所以才有差別。其實,所證的空、能印的心,本來是沒有差別的。「如今欲徑入此道。和印子擊碎。然後來與妙喜相見。」現在,想要做功夫,要進入此道而證空性、見空性,就必須連這印子一起擊碎。這裡講的「印」就等於方法、手段。參禪修行,有一個話頭可以舉,這就是印。但是,這個印不管是印在空中、水中、還是泥上,到這裡,統統要擊碎;然後才可以和妙喜相見。妙喜是大慧宗杲的稱號。 「承日用不輟做工夫。工夫熟。則撞發關棙子。所謂工夫者。思量世間塵勞底心。回到乾屎橛上。令情識不行。如土木偶人相似。覺得昏怛。沒巴鼻可捉時。便是有好消息也。莫怕落空。亦莫思前算後幾時得悟。若存此心。便落邪道。」 「若依此做工夫。雖未悟徹。亦能分別邪正。不為邪魔所障。亦種得般若種子深。縱今生不了。來生出頭。現成受用。亦不費力。不被惡業奪將去。臨命終時。亦能轉業。況一念相應耶。逐日千萬不要思量別事。但只思量乾屎橛。莫問幾時悟。至禱至禱。悟時亦無時節。亦不驚群動眾。即時怗怗的。自然不疑佛。不疑祖。不疑生。不疑死。得到不疑之地。便是佛地也。」 修行必須「日用不輟做工夫。」輟就是中斷、停止。平日做功夫,不能中斷、停止。要像前面提過的,「如雞抱卵。暖氣相續。」不能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惟有日用不輟地做功夫,功夫才能轉生為熟。「工夫熟。則撞發關棙子。」功夫成熟了,才有可能撞開關棙子。關棙子就是機器的樞紐、開關。我們一向被五蘊身的銅牆鐵壁束縛著,必須撞開關棙子,爆破疑情而蛻變生命,才有開悟的狀態。當然,如果功夫不純熟,就很難。 「所謂工夫者。」什麼叫做功夫呢?就是「思量世間塵勞底心。回到乾屎橛上。」塵勞是指客塵、煩惱。要把思量客塵、煩惱的心,拉回到「乾屎橛」上,這就是指參話頭、公案。必須回到話頭上,但不一定回到「乾屎橛」上。大慧宗杲講這話時,是教人參「乾屎橛」;但是,要回到「念佛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隻手拍掌之聲」也可以;要回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也可以。他所謂的做功夫,就是要把思量、分別塵勞的心抓回到話頭上。現在,心抓回來了,能不能就算做功夫了呢?這只不過是初步、起步而已,還不算做功夫。什麼時候才是「做功夫」?要「令情識不行。」必須讓識心的作用及一切有情識的動作停止,不再遷流;包括雜念妄想、心意識活動,統統不再作用,才叫做「做功夫」。 第四個七已經快結束了,各位有沒有在做功夫啊?有沒有回到「乾屎橛」上?有沒有回到「念佛是誰」上,而且能令情識不行?這是很重要的。到這種狀況會像什麼呢?「如土木偶人相似。」就像木頭人、木偶人一樣,看起來好像沒有表情。「覺得昏怛。沒巴鼻可捉時。」一切作為就像木頭人一樣,沒什麼反應,只要跟情識有關的,都不會有反應;罵他、打他、踢他,都不會反應,好像昏昏昧昧,什麼都不知道。這時,沒有巴鼻可抓,也不覺得有自己這個人,不覺得還有個鼻孔在呼吸;即使馬祖再生,把自己的鼻孔一扭,也不覺得自己有鼻孔被扭、被抓。能到這種地步,做功夫「便是有好消息也。」有好消息啦!假使自己的眼睛還亮晶晶,頭腦還很奸巧(台語),心還很會分別,就是沒有在做功夫。假定還會擔心自己跑香會不會垮掉?腳會不會起泡?該不該用力去跑?有這些想法,就表示沒有修到像死人、木偶一樣。 十個七已經打了四個,還有六個多,各位如果不好好保養身體,能夠打得完嗎?假定能修到「令情識不行。如土木偶人相似。」嘿!這時就「莫怕落空。亦莫思前算後幾時得悟。若存此心。便落邪道。」不必怕修行落空,不必擔心見到空性後回不來,不必擔心自己不知道吃飯、不知道走路,都不必擔心。即使見到空性、大開悟了,還是舊時人,沒有兩樣;照樣會吃飯、睡覺。也不必思前算後,考慮將來、回想從前,以前做過怎樣,將來會怎樣:「以前我很用功修行,將來一定會成佛。我成佛以後,就可以往前面站、往中間站!」要知道,修行人若被人往中間、往前面推,那會越來越悲哀;即使不會修或修錯了,也沒有人敢講、敢教。不必思考什麼時候會開悟。假定存有怕落空的心、思前算後,幾時會開悟,就會落入邪道。 總之,做功夫,一起步就必須把思量、分別塵勞的心,轉回到話頭上,舉來舉去,疑來疑去,疑到情識不行,這整個階段就是「做功夫」。而在此當中,決不能有一點點怕落空的心,不能思前算後,不能想什麼時候會開悟,這些心統統不能有。能這樣子做功夫,即使沒有徹悟,沒有大徹大悟;前面也提過,最起碼,也不會被業所牽。大慧宗杲在這裡則說:「若依此做工夫。雖未悟徹。亦能分別邪正。」這樣做功夫,即使沒有開悟,沒有大徹大悟,最起碼,也能夠分別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使自己能停留在正知見、正行上。「不為邪魔所障。」不會被邪魔外道障礙了修行。「亦種得般若種子深。」不但如此,也能把般若種子種得很深很深。種般若種子做什麼?「縱今生不了。來生出頭。現成受用。亦不費力。」來生出頭,就是再投胎出生;這時就現成受用。因為已經有般若種子了。現成的種子起現行,在修行上就省力很多,會得到受用,再提起話頭,就不會那麼苦、那麼費力。 為什麼很多人舉起話頭來那麼費力,會覺得苦、覺得沒滋味,一直要抓狂(臺語)?就是過去種的種子不深。所以,用這一期生命參禪、舉話頭,就是在耕耘、播種,播般若種子。即使今生不能了,不能徹悟,撇開來生不講,今生也「不被惡業奪將去。」不會被惡緣、惡業的力量帶走,也不會被惡緣奪走慧命。「臨命終時。亦能轉業。」到臨命終時,也能夠轉業。意思是說,臨命終時,只要話頭一提,疑情一起,即使臨命終時沒開悟,進入中陰身後,有了七倍的力量,一樣可以爆破疑團而開悟;可以把過去的業力全部一起爆破,不隨業力再去投生。在藏傳佛教中,有很多大開悟者,生前沒開悟,在臨命終進入中陰身時,卻大徹大悟而了生死。 人在進入中陰身後,所有的能力都強了七倍。假定現在舉話頭覺得很費力,臨終進入中陰身時,提話頭的用力可以省掉七倍;現在只有一分疑情,進入中陰身時,便有七分。所以,在臨命終時亦能轉業,一點都不假。「況一念相應耶。逐日千萬不要思量別事。但只思量乾屎橛。」何況活著、還一息尚存時,能有一念和法相應。也就是要以話頭來相應,千萬不要思量別的事,一天過一天。不要思考、分別、卜度其他沒意義的事,或跟了生死無關的事。不要分心在一些和了生死、開悟無關的事上;這樣,定能一念相應,提起話頭,疑情就起。「但只思量乾屎橛。」思,是有刻意、造作地提話頭;量,有比較的意思。因為逐日地舉話頭,會熏成八識田中的種子;一旦有其他干擾出現,話頭的種子就先起來擋著。「莫問幾時悟。至禱至禱。」不要問什麼時候會開悟。「至禱至禱」表示很殷切的提醒與期望,必須這樣去做,不要忘失了。 「悟時亦無時節。」開悟不需要任何時節。「亦不驚群動眾。」也不必驚動大眾。有些人稍微有一點點境界,就到處宣揚,生怕別人不曉得、不認得他,這就回到無意義的事情上了。「即時怗怗的。自然不疑佛。不疑祖。不疑生。不疑死。得到不疑之地。便是佛地也。」「怗怗」表示很悠然、很閒靜、很自如的樣子。修到有所悟時,為什麼無時節呢?因為開悟不一定在哪個處所、哪個時節;不一定在禪堂修才會開悟,也不一定在外面修才會開悟。天天坐禪堂,想要在禪堂開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有轉機、禪機出現,才會開悟。同樣的,天天在大寮煮飯,也不見得能開悟,必須有轉機才行。 參禪修行到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時,自己的內心自然會很堅定。「不疑佛。不疑祖。」不會懷疑佛陀教導的一切法,不會懷疑自己到底會不會成佛,也不會懷疑祖師所講、所設的關卡。「不疑生。不疑死。」不會疑什麼是生、什麼是死,生死本來就一如。「得到不疑之地。便是佛地。」對生死,根本不會有對立、分別的看法。很多人都覺得生很好、死不好;其實,生死和涅槃是不一不異,輪涅是一體兩面的。 慧韬书院公益课: 每周二:19:30--21:30 课程:杨浩老师——《中庸》讲座 每周四:19:30--21:30 课程:王伟老师——《庄子》讲座 YY直播账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l/10060.html
- 上一篇文章: 徐镇老街
- 下一篇文章: 支农必看辣子地,我们来啦连队分布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