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记忆里总是喜欢怀念恋旧的人,总是一边期待着向前,另一边捡拾点滴记忆,储存着过去那些触动心灵的人和物。

前几天,舅舅在群里发了个小视频,外婆家的窑洞后面部分塌陷了,看着熟悉的窑洞如今“受伤”的样子,顿时让我陷入儿时的许多回忆里,仿佛就走在外婆家院子的小路上。外婆家的院子很大,有核桃树、枣树、杏树,更有那三只大窑洞。听妈妈说是外公那会儿跟别人“以工换工”一点点箍起来的,晚上趁着月光一锤一锤的打好土坯,白天箍。虽未亲眼见过那场面,脑海里却总能浮现出外公提着沉重的石锤,打出一块块土坯,小心翼翼地护着,直到土坯变得干透、坚固。如今那三只窑洞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安静又祥和的矗立在院子里,不言不语,却承载着院子里住过人的喜怒故事,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清明节回家,特意去探望外婆家的老院子。“耕读传家”四个字仍刻在院子古青砖盖的小门楼上。小门楼像一个忠诚的卫士,虽颤颤巍巍却仍精致端庄地伫立在老胡同边,与周围几户邻家现代化的红白瓷砖门楼显得格格不入。进门右边是一片平整的土台阶,也是小时玩耍的好地方。台阶上有一柱猴头“拴马桩”,现已不知去向。院子里的“烤烟楼”、小厨房,以前养骡子养马的屋子,包括其他一些土木建筑不知什么时候都已陆续塌陷,留下些无人打理的残垣断壁。院子里的那口水井,想是为了安全,早已封闭,已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记。

院子里那三只窑洞仍然像一位精神烁烁的老人,在午后黄昏,盼着孩子们的归来。最中间的窑洞是外公外婆住的,叫“中窑”,进门右边是一个大土炕,墙边有外婆用过的黑色方柜,上面落满尘土。窑里面用柳枝条打的粮仓,早些年囤着满满的麦子,需要用的时候,就从下面留的小口流出来,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简单又实用的各种智慧。

右边的窑洞在记事起,是大舅和大舅妈的婚房和住处。左边的窑洞因为有一具又大又圆的“石磨”,叫“碨子窑”,后来也是二舅跟二舅妈的婚房。随着外公外婆的离世,大舅新居搬迁,二舅在外打拼安家,院子长期处于无人打理的荒废状态。可能是对这三只窑洞的不舍,亦或希望窑洞一直守望着,去年春节,舅舅们还一起给窑洞进行了修缮,在窑洞顶面搭建了一层石棉顶棚,方便窑洞排水通风。就像帮一位亲爱又慈祥的老人进行着贴心的关怀,帮他换上一件新衣一样。

上学那会儿,因为外婆家的村子在公路边,为了坐车方便,经常会骑自行车放在外婆家,再从路边坐车去往县城。至今仍能想起外婆用麻油炸的酥酥的油饼,是那么的香而不腻。

那会儿连太阳都对这大院子很喜欢。坐在窑洞前,晒着懒洋洋的太阳,听着“咕咕等”有节奏的叫声,啄木鸟啄树木的“咚咚”声,或是睡在窑洞的热炕上,太阳透过木栏窗户,晒在脸上,一会儿便做起令人开心的梦来。如今,连小辈的我们都已陆续成家,大家忙于平凡又琐碎的生活,许多事情都以渐渐淡忘,但关于窑洞的记忆,关于儿时院子里那些简单的快乐,每每让人想起,却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让人内心安静。

编辑:草鞋

作者简介:董艳,喜欢文字、音乐、旅游,性格马虎又细腻,冒险又安静。投稿须知

1.投稿须为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以Word文档格式发至投稿邮箱,文责自负。

2.除诗歌外,所有投稿字数不低于字,诗歌不少于15行,古体诗词不少于5篇。

3.投稿方式:

散文投稿:yuwushengchu(蓝梅)

诗歌投稿:Zml(雨亭)

小说投稿:q(玲子)

其他文体:caoxie(草鞋)

4.本平台不设原创保护,不收取读者打赏。

5.如两周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请另投它处。

6.如一稿多投,导致文苑重复劳动者,一经发现永不叙用。

彬州文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l/10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