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老部队寻梦军旅情》

文∕谭东生

年4月30日,我和战友李晓援、张宏斌相约,从西安驱车千里,前往河西走廊的边陲重镇一一酒泉市,重回老部队,寻梦军旅情。5月1日下午,雪过天晴,阳光明媚,略有寒意。当车正在风驰电掣时,耳畔传来手机语音提示“你已进入甘肃酒泉市”,顿时心情万分激动。终于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热土,马上又要回到这几十年中让我时时魂牵梦绕的军营,我的眼晴突然一下子发热湿润了。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不动情?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是我工作生活了13年的地方,在这里我渡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在这里,一个青年成长成熟,一块生铁出炉成钢。阔别多年回部队,故地重游,一切是那样熟悉却又那样陌生。下午5时,当我们来到师部大门口时,眼前宏伟壮观的军营大门已替代了昔日过于简陋的大门,一进大门,正对着庄严肃穆的现代化办公楼,楼前小广场侧面高台上停摆的“五九”式坦克让人倍感亲切。过去陈旧散乱的土坯营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明亮的楼房,曾经劳动过的菜地建成了绿地活动广场,上面摆满了各种体育器材。大操场、大礼堂还那么眼熟,容貌依旧。重新规划的营区道路,宽阔笔直,道路两旁的白杨树整齐划一,直插蓝天。医院通往西大门,政治部、通信营北大门的道路外,几乎再也找不到过去的痕迹了。唯有过去洗澡堂院内的水塔,仍然矗立,文革期间残留的标语还依稀可见,可以说只有它才称得上军营大院的“三朝元老”了,成了现在辨别方位的标志性建筑。我们住在旅部招待所,年我任管理员时,和战友们亲手栽的柳树,仍然茁壮成长,只是原来只有小胳膊粗的小树,现在已有小脸盆粗了,也只有这些才使我找到了原来的感觉。晚上部队首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近几年来部队建设、军改和装备更新变化的新气象,令人十分振奋。当旅政委介绍说:这次军改旅宣传队依然保留了下来,让人感到非常高兴,由于我和张宏斌原来在师宣传队工作过的缘故,第二天在政委的陪同下来到宣传队,并与部分队员合影留念。看到这些年轻队员身着笔挺的墨綠色新式军装,个个精神,英姿飒爽,不由让人回想起当年,我们同样是这般年轻,但那时的军装宽大厚,要款没款,要型没型,再好的身材,再帅的小伙,再亮丽的姑娘也穿不出帅气。尤其冬天穿的棉裤,由于训练活动量大,棉花堆在膝盖处,一声立正,全部成了“罗圈腿”。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来到祁连山下肃南文殊沟部队老驻地,这里是我曾经战斗、训练、工作、学习的地方。一进沟口,沟内的变化令人惊诧不已,一座雕梁画柱的迎宾大门,古朴典雅,过去坑凹不平的沙砾搓板路,变成了一条宽阔平坦黑油油的柏油路向沟内延伸;小河滩里一丛丛红柳和沙枣树抽芽吐翠,一顶顶白色的蒙古包农家乐,星罗棋布的点缀其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小山沟增添了诸多生气。沟口原汽车连的营房依旧,但周围的荒滩全被一座座蔬菜大棚替代,新建的养殖棚宽阔明亮,旁边竖着一块“部队养殖基地”的牌子,仿佛告诉我们:我的职责已换岗了。远望过去光秃秃的文殊山,几十座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甚是壮观,陡然给人增添了几分庄严、神密的感觉。当年,初到部队听当地老百姓说:这里过去人称“小千佛洞”,但在五十年代拆庙建校和文革期间破“四旧”时遭到了破坏。记得那时每逢节假日,我和战友们常常结伴爬山,山上的洞窟确是不少,但大多数年久无人管护,加之风沙侵蚀,雨水冲刷,已破败不堪,偶尔个别洞的壁画还依稀可见,也是模模糊糊,残缺不全,令人唏嘘。而今一座座寺庙遍布山坡,朝圣者络绎不绝,给人感觉仿佛到了“莫高窟”。继续前行,原来当地政府所在地,简陋的土坯房办公设施、学校、民居,还有唯一的一条沙石路街道,已不复存在。依坡新建的商业大楼和机关学校、居民住房鳞次栉比,白墙红瓦,玻璃明亮,民族建筑风格浓郁。边走边看,脑子还没反应过来,已到了部队营区。一位副旅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全程陪同,向我们详介绍了部队的新式装备,参观了现代化的训练设施和场馆,使我们大开眼界,深为近年来,我军科技领先,现代化建军强军建设的飞速发展壮大而震撼。过去分布在一沟两旁的旧营房没了踪影,新营房统一规划建在阳坡山下,清一色的小二楼一字排列,绿树环绕,草坪如茵,整齐美观。营区内的场地和道路全部硬化,篮球场、晾衣房、运动场设施齐全。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从地方到部队到处都变,一切变的都很陌生,加之,地方政府投资又把这里建成了当地4A级旅游景点,使昔日荒凉落后的戈壁小山沟变成了远近文明的繁华小鎮,真是不可思议。唯有道路两旁小水桶般粗的白杨树勾起了我遥远的回忆。那是年春,我刚当兵,团里开展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美化营区活动,道路两边,房前屋后,空闲余地全部綠化。在戈壁滩植树可不像内地那么简单,挖个坑,把树苗埋进去就行了。在这里先要挖一个铁锅口那么大的深坑,再填上沙土,由于当地气侯干燥缺水,还要定期养护浇水。时任团长的李春成爱树如子,村苗栽上后,为防止老百姓路过的骆驼啃树,派出哨兵沿路巡逻,如今小白杨长大成材,李团长功不可没,如果要写入团史的话,应该是:古有“左公柳”,今有“李白杨”。我当兵第一站的团修理连大车间还在继续服役,当年我们亲手盖的砖土木结构的营房宿舍,已在原型不变的基础上全部改建成砖墙,算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兵马俑”了。亲手挖的水井已干凅,手摸井口上锈迹斑斑的坦克炮塔门,人去物留,百感交集,潸然泪下,内心的滋味只有自已知道。两天来的寻梦,真是今非昔比,感慨万千。军营虽然已经大变样,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似乎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我在军营这里那里的角角落落徘徊漫步,寻寻觅觅,似乎处处都能看到我们在这里战斗过的身影,能听到我们快乐的青春之歌,能闻到我们在这里留下的气味。触景生情,依然火热的军营不由得把我的思绪带往久远的岁月。记得年12月12日我穿上綠军装,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几乎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对这个遥远的地方几乎无所知的我,怀揣一腔热血,怀抱人生的希冀和梦想,怀抱扛枪卫国的志向,还有对人生和前途的几分茫然,几分忐忑,还有亲人的嘱咐和期望,告别了生我养我的热土故乡宝鸡县贾村原,告别了父老乡亲。15日乘坐西去的列车,一路向西,向西,向西,穿过茫茫荒原,越过茫茫戈壁,在闷罐子车里经过几天几夜。17日夜,终于来到边陲军营,在这里开始了我火热的军营生活,开始了我崭新的对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此刻站在军营里,遥望巍巍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过去的军旅生活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晰鲜活,一幕幕一帧帧汹涌澎湃奔来眼底。回忆过去是幸福的,回忆过去的军营生活更让人像畅饮陈年美酒一样陶醉,这样的陶醉过去已经常常发生:总也忘不了自已动手建营房,你追我赶的劳动场景;忘不了战友间的浓浓情义;忘不了每天熟悉的军号声;忘不了亲手栽的小白杨陪我一起成长长大;忘不了部队集体活动时拉歌的牛劲;忘不了第一次探亲时的激动心情;忘不了连队生活的趣闻轶事……火热而又紧张艰苦的部队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陶冶了我的情操,铸就了我生命中的深沉和勇气,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当兵的经历虽然艰苦,但它成为我人生路上的铺垫石,正是这段难忘的军营生活,在以后的人生中、社会上,我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从容应对。军营不但让我体魄健壮,更让我心智健全,让我笑对生活。经过这么多年人生风浪的摔打,我从心底里感恩军营,感恩部队,当兵的历史实在是一段宝贵的人生财富,人生骄傲,终生无悔。军营给我的回忆,是最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难忘军营,难忘战友,怀念军营,怀念战友。站在邂逅的军营里,尘封已久的往事像电影似的,在我眼前一幕幕打开。作者原政委后任兰州军区华山基地政委的王学桐首长赠诗一首。赞东生《寻梦军旅情》横溢才华入众眸,寻梦军旅著春秋。感情真挚著华章,齐赞群主农家牛。岁虽华甲心不冷,彩毫独運梦香稠。不忘初心继续书,君若推辞无理由。作者简介谭东生,陕西宝鸡人,年12月12日应征入伍到坦克第12师47团修理连,历任战士、营部书记、师宣传队副队长、师政治部和司令部管理员、连指导员、团宣传股长、营教导员、兰州军区西安翠华路第二干休所副所长。年转业到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先后任行政处副处长兼车队队长、省政府驻沈阳办事处副主任、驻新疆办事处主任,*********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新疆陕西商会名誉会长、乌鲁木齐市秦腔协会名誉会长等职。秦腔爱好者,师从中国秦腔界名流大家贠宗翰,曾6次参加省上举办的秦腔大赛,都获大奖。年被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评为"优秀戏曲艺术工作者"。现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胡杨居》编辑部:

顾问:王世华魏彦烈

总编:窦军仓都乖堂

主编:李军宁

副主编:魏世俊

编辑:李国锋张鹏王进居张俊宇

本期编辑、制作:李军宁文中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l/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