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栈桥的回澜阁和平度市沙梁村的文昌阁是同一工程师刘铨法所设计。两者都系出名门,然而一个是青岛的标志,万千宠爱于一身;另一个则破败没落无人识,“尘满面,鬓如霜”。文昌阁,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建筑文化;文昌阁,是儿时的记忆,我们的乡愁!

永遇乐.沙梁文昌阁怀古

千年文明,龙山遗址,

齐鲁大地。

文光射斗,道超天地,

沽河东流去。

克昌厥后,斯文在兹,

诗书绵延后世。

旺沙梁,泽被綦贾(gu,三声),

轩辕之风常舞。

八十余载,街中犹立,

忍看疮痍满目。

抗日枪声,文革洪流,

峥嵘风雪路。

回澜文昌,本为双姝,

如今兴颓两异。

凭谁问,再塑辉煌,

何时可期?

(綦声波作于丁酉年仲秋夜)

若说起青岛栈桥上的回澜阁,几乎无人不知,因为那是青岛市的标志之一。凡是到过栈桥回澜阁的,都会印象深刻。但很少有人知道回澜阁还有一个孪生姊妹——文昌阁。文昌阁和回澜阁,其设计者都是刘铨法(注:此人为教育家,建筑设计师,国立同济大学土木科毕业)。文昌阁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南村镇沙梁村,她伫立在沙梁村的中央,默默地度过了82个春秋。

文昌,原意属星官名。即常说的“文曲星”,也有称“文昌帝君”的。平度市原文化馆副馆长、民间文学学会会长陈传瑜是这样描述它的样子的:阁外周边及门窗周沿,皆雕镂精细,特别是每个门窗上空当,皆有一方浮雕,上八方为八仙故事,下八方为以孝悌为内容的典故。八角柱头,镌“克昌厥后,斯文在兹”八个篆字,准确昭示重修文昌阁之目的所在。

文昌阁是承载我们童年梦想的地方。童年记忆中的文昌阁很高,文昌阁上有一个宝葫芦状的阁顶,在我小时候,上面有很多麻雀窝,每次去都叽叽喳喳的。那时的文昌阁至少有5级台阶,是夏天凉快的好去处。我最初的印象,文昌阁里面是信用社(银行);后来,文昌阁成了照相的地方;再后来,文昌阁是土产品店;再后来,文昌阁是电器维修部...

文昌阁有二层,但我以前从没有到过二层。直到年10月4日仲秋节这一天的上午,我发现文昌阁没有锁门,而且人去楼空,于是我小心翼翼的上了楼梯,第一次站在了文昌阁二层上,放眼望去,我发现文昌阁不再像我想象的那么高大,而且,已经破败不堪。

看着这个出身名贵,曾经辉煌,但如今却破败不堪的样子,不觉思古发悠,满怀惆怅,感慨万千!这篇《永遇乐.沙梁文昌阁怀古》,乃是应景而作。为各位看官注释如下:

注1:“千年文明,龙山遗址,齐鲁大地。”——文昌阁位于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沙梁村,也是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发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近上万年历史。但就文明而言,我们一贯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据平度市档案局记载:“沙梁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南村镇沙梁村西南米处。遗址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出土的陶器有鼎足、鬲足、罐口沿等残片,系轮制工艺,胎质坚硬,光亮厚重,陶片以黑陶为主,遗址保存完好。”

注2:“文光射斗,道超天地”——文昌阁正南面底层外匾为篆体“佑我文明”,上层立式匾为楷体“文光射斗”,此乃文昌阁之“阁眼”,为整个阁增添一股凛然正气;原来文昌阁内底层正北高台上为泥塑文昌帝君像,像上方有“师表长尊”匾额,两边台柱有对联“道气超越天地外,文章高射牛斗边”。“文光射斗,道超天地”即来自于此;

我的理解:《滕王阁序》中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词句;形容一个人文武双全,常用“剑气冲霄汉,文光射斗牛”;古人中举,也常用“蟾宫折玉桂,文光射斗牛”来形容。因此,我理解的“文光射斗”,从字面上讲就是“文气冲霄汉,光照斗牛星”。至于“道超天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然可以得出结论“道超天地”。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宗教,创始人为老子。老子一气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的故事源远流长。

注3:沙梁村的东边,有一条大沽河在静静流淌,似乎诉说着历史的兴衰。这里的“古河东流去”,并非指大沽河的流向,而是指大沽河在文昌阁的东边。据綦氏族谱载,南宋年间(—年),始祖綦通由山东益都迁此立村,因坐落在一沙梁上而得名。又因与胶州市南沙梁相对,亦称此为北沙梁。

注4:文昌阁建筑工艺精湛,挺拔俊秀,格调独特。阁身呈八角形,边长2.4米,台基高0.54米。八角柱头上镌“克昌厥后,斯文在兹”八个篆文,每字顶有一朵盛开的莲花。

“克昌厥后”出自《诗经》,可翻译为“能够庇荫后代,使子孙昌荣兴盛”;“斯文在兹”出自《论语》,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这与中国儒学的发展是相关的。古人读书,第一件事就是拜孔子像,然后拜先生。

实际上,国内不少建筑都有类似的匾刻,如下所示:

写到这儿,我不由想起了一件趣事:沙梁村昔为平度著名的文化大村,居民上千户,多为綦姓。清代中期以来,即以科举功名著称。晚清时期,綦氏得风气之先,多有弟子到外地学习读书,接受现代文化,学业和事业皆有成就。由于论语上经常有“子曰:学而时习乎...”云云。与人辩论时,沙梁人经常提及先贤之语,旁征博引,气势如虹。对方被反驳得哑口无言,然后就会恼羞成怒,“子曰!子曰!就知道子曰子曰!”后来就成了戏谑之语:沙梁的狗叫起来都是“子曰子曰”,由此可见沙梁当年的文风之盛啊!

注5:旺沙梁,泽被綦贾——文昌阁建于沙梁村,是文明所嗣,兴旺之兆。而文昌阁的建造者民族资本家綦官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沙梁村商人綦官晟在青岛经营的同丰益号,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盛极一时。当时,青岛的生米、生油、棉纱、棉花等货物的市场价格,竟为同丰益号所左右;港口停泊运输土产品的外轮,大多为同丰益号所经办;各银行争相向同丰益号提供贷款;西镇有余人的人力拖车队,长年包拉同丰益号的货物;同丰益号仓库里的机动备用麻袋包,总要保持10万条之多……。可惜从网上未搜到一张綦官晟的照片,只搜到其为家人在青岛东平路37号建造的院子照片,据说这里已经拆迁了。

注6.轩辕之风常舞——据《中国姓氏辞典》记载,綦氏为历史上罕见之姓,为皇封氏族,距今已有2多年的历史了。中华名族为炎黄子孙,綦姓的祖先为黄帝,具体的说,是黄帝的曾孙帝喾。帝喾五十世孙姬荣受封于周武王,封地武功辖岐山(今陕西省),即是綦姓的祖先。由于黄帝为“五帝”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他曾统领部落,逐鹿中原,打败炎帝和蚩尤;

注7.文昌阁建成于年,距今已有82年历史。看看这个气派的牌子和破败的墙体,是不是有点讽刺的意味呢?

注8.文昌阁经历过8年抗战,文昌阁下曾经响过日本人的枪声。文昌阁内本有文昌帝君和魁星神塑像,四周雕梁画栋,铜铃叮当,周边有铁栅栏,这些内容多毁于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间,岂不令人惜哉?

注9.前文已说过,栈桥回澜阁与沙梁文昌阁出自同一著名设计师刘铨法之手,如今风光和颓废对比明显,本是同根生,缘何厚此薄彼?

文昌阁,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其建筑本身也是中华建筑史上的瑰宝,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当前领导人所提出的“中国梦”,当然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

文昌阁是我们童年的回忆,是我们的“乡愁”!重修文昌阁,正是体现了当前领导人所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伟大理念。何时能重修文昌阁,让我们一睹其辉煌真容?这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一种梦想!

附文:文昌阁记(根据碑文整理)

吾村之东南旧有文昌阁焉。枝撑巍峨,雕镂工巧,壮丽擅一村之胜。尔时甲科连绵,人文蔚起,说者谓此文帝之默佑也。厥后老成凋谢,阁渐摧剥,而修葺无资。云矗兄虑神之暴露也,乃移帝像于佛庵,而阁遂圮塌矣。云矗兄工堪舆,尝谓子官晟曰:神路之地址据东南之秀,昔人云是功名与文明所关也,可建文昌阁于其上。官晟曰:唯。比至殖货于青埠,商战屡获奇捷,持筹之才略倾动中外,不数年而成大业。念先人之遗言,与其叔香岩、西垣议,拟出巨金修文昌阁。其叔倡首捐,同号诸君亦踊跃捐输,计得大洋七千元。乃延工程之良师,绘文昌阁图,而示以程式,遂庀材鸠工,于三月十五日经始,越七月,而厥工告成。周历而仰瞻之,虽无故阁轮奂之美,而形势若浮图而高耸,修筑精巧而坚牢,金章耀日,文光烛天,诚足壮千载之奇观。登其上而远眺,茫茫陂田万顷,村落棋布。东南一带姑、尤如长虹蟠绕而西,沙明水晶,长林丰茂;邱陵起伏而北向,势若星拱,山川灵秀之气一揽在抱。郁郁乎大观也哉!文帝之灵爽当式凭之,异日之科甲不知较从前如何,而文明之启佑,庶可於斯阁卜之。噫!斯举也,不独文帝十七世之阴骘事,实可昭晰於百世,而官晟之功德,香岩、西垣与诸君之好义,并将垂诸不朽也已。是为记。

襄办:陈秉金(掖县小幸台)王肇修(即墨王疃)

林永章(掖县林家)房兆广(即墨北阡)

王荣桂王荣溪(平度邹家坡)

戚长兴(黄县李博士疃)戚宪(胶县小高)

綦官炘戚书鉴

监工:綦丕耀

木工:刘健贵(胶县王家港)

瓦工:李希祖(莱阳东河里)

石工:王文正(青岛午山)

工程师:刘铨法(文登县,国立同济大学土木科毕业)孙旭春(即墨王村岛里)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綦保龄顿首拜撰并书

(感谢綦伟声提供沙梁村龙山文化遗址图片;来源于网上的图片较多,不能一一注明,感谢各位网友的贡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10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