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洋,70后,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在《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作品曾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刊选载。已出版文学作品12部。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中篇小说《易地记》被改编为电影《安家》。获第十一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文艺基金一等奖、云南省优秀作品奖等奖项。

佳作悦读

第二章行走他乡

沈洋

走螳螂川

经过昆明安宁很多次了,却从未知晓境内有个叫螳螂川的地方,还有那么一条清花绿亮的河。想想也是醉了,竟然孤陋寡闻到这种地步。

去螳螂川,是和作家夏天敏、刘平勇等四位昭通作家一起去的,是应安宁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画家余松涛先生之邀去做文学交流的。事实上,我们头几天还在大理巍山,参加当地一个文学采风活动,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溜走了一周,本想打道回府,上班回家,下班散步,从文学的逍遥里回到一个俗人的生活。可夏天敏老师说,安宁文联的余老师邀请过他多次了,他还是安宁文学杂志《螳螂川》的文学顾问,这次无论如何都不能失约了。我们几位随行的朋友自然收心,尽量去想安宁的好吧!

没曾想,安宁文联的朋友是如此好客,如此热情,先说说专职副主席余松涛先生吧!年近六旬,身高八尺,魁梧健壮,蓄长发,不用介绍,一看就有画家风范。果不其然,一听介绍,我就觉得自己神了,余老师真是一画家,国画、油画、水粉都画,还有家中新装修的墙壁上,也画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壁画,有山,有水,有石、有鹤,有树,有轻风,有流岚,有夕阳,画面宁静,令人无限向往。后来得知,余老师乃昭通人,从小在昭通长大,吃过昭通的烧洋芋,油糕饵块稀豆粉,小时候在草市上玩过蛐蛐。虽已年过半百,却乡音未改,讲起话来一口地道的昭通腔,甚是亲切。余老师不仅画好,文章也写得挺棒,发表了不少的文学作品,还出了文学作品集。

石顺华老师,安宁市作协的副主席兼秘书长,是位热情的好大姐,个子不高,秀发披肩,一袭黑红相间的长裙套一黑色短外套,其知性、雅致的女性气质自然流露。我们一行在安宁的食宿,被石老师安排得妥妥帖帖,很是温馨。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石老师做文联工作,属于兼职,她本人不在体制内,之前在一合资企业上班,公司倒闭后,自己开了一家保洁公司,带领一群打工的姐妹兄弟创业,在安宁的保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实属不易。也是因为热爱文学,石老师即使在商海里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也一样没有忘记写作,一样热情周到地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当好"保洁员"和"服务生"。石老师年开始文学创作,在《边疆文学》《滇池》等报刊发表作品若干,出版了几本专集,真是让人敬佩在她的诗集《捧起一把碎语》里,我读到了《我的梦》,里面有这样的诗句∶"我的梦/变成一片瓦、一粒沙、一颗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一棵大树、一片草地、一座城市。"是的,不正是这样的梦想,支撑起了石老师的保洁公司和她的文学大厦吗?有文学滋养,真是快哉!

另一位大姐网名梅四,从名字就可感受到其新潮的诗意的一面。身材清瘦,面容慈祥,戴一黑框眼镜。紫色休闲裤配黑色体恤,外加一牛仔马甲,让这位年逾五旬的诗人青春了许多,活力四射。

前来陪同我们的,还有一位年轻的女诗人,刘小男。见面时穿一红色风衣,像是安宁城里的樱花树在移动。小男娇小玲珑,面容白皙,日光从她那一双聚光灯一样的眼睛里射出来,尤为有神,感觉像是能从她眼睛里发射出X光一样,能够看透眼前人的身体和灵魂。一头黑亮亮的长发美得像是螳螂川的瀑布。

还有一诗人据建波,安宁一小学的老师,此人年纪最小,"80后",加过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