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全国十佳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大水井、晏家巷、火神巷

建昌古城(西昌老城)靠近西边的三条小巷

大水井,井水汩汩

清凉而甘甜,看尽 百年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井边人家

百年来,她细数着大水井、二水井、晏家巷火神巷等各条小巷里走出来的人们的脚步

并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默默收藏

炎夏中午,骄阳似火

石塔街西边的大水井巷

显得异常宁静

除了偶尔打着太阳伞匆匆走过的行人

以及不知热为何物的小朋友

几乎看不到行人

巷口闲坐的老人们也都躲到

小叶榕树浓荫底下摇扇纳凉

低声闲谈

巷中 的小吃店“会东羊肉馆”内

杜顺民、冯小兰夫妻俩正在忙着收拾餐具桌椅

他们已忙了大半天

想早点收拾归一,回家补个瞌睡

若不是宽大的停车场内众多的小车

和高大浓密高山榕下

西昌市政府等几块牌子的提醒

你或许还不相信,这个午间安静的所在

竟然就是西昌市的政务服务区

大水井

然而,安静也只是暂时的

上午下午,车来人往

忙忙碌碌,才是这里的常态

......

古城小巷,知名度高

在西昌,大水井是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知名度自然很高。大水井巷属西城街道办事处的大水井社区,是一条“丄”形的街巷,北高南低,东起石塔街,西连晏家巷。东部街口对面医院的西门,西口连接晏家巷。东西长约米,宽约10米。街巷中段就是西昌最 的古井——大水井。从大水井处向北垂直伸出一条叉巷,长约米,宽约8米,沥青路面,北端是中共西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办公地。此外,市财政局及家属区,凉山州政协家属区、州公安局家属区等,分散于巷子的东、北、西段不同位置。

西昌市委市政府驻地

对于一条街巷来说,8米宽的路面也算够宽了,但因这里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公务繁忙,车辆人员来往频繁,难免拥堵,因此数年前这里修起了一个可以停放多辆小汽车的停车场,道路规划为单向行道,所以如今虽见车辆川流不息,却井然有序,通畅无阻。

现在的停车场

巷中的这口大古井,深约数丈,原本水源极旺,四季不竭,水质清凉而甘甜。没有自来水的年代,这里是附近居民主要的饮水来源。大水井巷自然因这口古老的大井而得名。

大水井巷西边连着晏家巷。晏家巷也是北高南低,下段街面宽约8米,长约米,沥青路面,南端巷口垂直于下顺城街,邻近于原小西门的位置;北段是原二水井巷,宽1-3米不等,巷子向西曲折蜿蜒而去,土石路面,长不过米。二水井巷为居民住宅区,原可通市七小。巷内原有水井一口,因以大水井为序而得名,年与晏家巷一同并入大水井,改名先锋巷,年复名统称晏家巷。

晏家巷南口是下顺街。街口东行50米来到下顺城街34号,这里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萧家巷。萧家巷是一条曲尺形的小巷,宽仅两米,长约百米,自古为萧家人居住。笔者的初中老师,今年80岁的肖映谋先生就住在巷子的尽头,守护他的祖根父业。他们和樟木箐萧家是一家,在这里居住了很多代,多年了。

晏家巷口西边约50米是火神巷。火神巷长约80米,宽约2米,混凝土路面,下段南北走向,上端折向西边通市初一中,亦如曲尺形。巷内有州文广新局、原川剧团,其余主要为居民住宅区。火神巷以清代巷子尽头的火神庙(今初一中)得名,年改名文化巷,年复名。

居民小组长,见证小巷变迁

邱子先,作为大水井社区居民小组长、社会综合治理调解员,总是很忙碌。这位标准的居委会大妈,今年79岁,步履稳健,声音洪亮,言语干练而精神抖擞,精气神和60多岁的人差不多。听到笔者要了解大水井社区的变迁,她专门从阳光家园匆匆赶来。

邱大妈老家资中,年十七岁时,听到西昌是个好地方,就坐了三天汽车来到西昌“找饭吃”。她在西昌顺城街红光理发店工作直至退休。因为心直口快为人热心,退休后被选为社区居民小组长,这一干就是10多年。她说自己年龄大了,让年轻人来干,可街坊和社区领导都不同意,还是要选她。于是社区有什么事,宣传呀,登记呀,治安呀,纠纷调解呀,拆迁征地呀,社会保障呀,好多事需要她去宣传、解释、协助、操心和落实。

邱大妈丈夫姓苏,土改时分得晏家巷东面颜启仪家东侧一角房屋居住。从结婚到现在,邱大妈在晏家巷生活了近60年,见证了大水井社区60年的发展变化,见证了巷子从只能过架架车扩宽到可以过汽车,见证了一间间破旧的土木房屋变成了一幢幢高大的楼房。

清代拔贡颜启仪家的古宅是一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土墙小青瓦屋顶,年久失修,部分已坍塌,但从外观还能看到昔日的大气辉煌。老屋前是一株高大而年轻的黄葛树,高度在20米以上,根部直径近1米,枝繁叶茂,绿意盎然。

邱子先看着长大的黄葛树

说起这棵树,邱子先大妈很是自豪。她说,这树是她经管长大的,树的年龄和她孙子一般大,今年都是20岁了。为啥这里会长出这棵黄葛树呢,因为房屋后面路以上的州公安局家属区门口原来就有两株巨大的古黄葛树。虽然那两株直径达两三米的古树被砍了不在了,但地下的根系还在,根系从公路下从房子下一直延伸过来,在房门口冒出了一棵树。自己看到后就把树围起来,希望它长大了能牵绳晾晒衣物,也方便大家乘凉,于是树就越长越大了。前几年有人看上这棵树,想买,出了元钱,可邱大妈说啥也不卖。她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晏家巷的、大水井的。看到黄葛树枝繁叶茂的样子,她就想起自己读军医大的孙子,就想起自己四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想起今天的幸福生活。

邱子先种植的石榴已经果实累累

她说,感谢政府动迁,让她在阳光家园买了房,不用再在原来狭小阴暗的房子里受潮着凉、担惊受怕。想到这,她很满意。可她还是不时来晏家巷看看,看到老屋前,自己10多年前亲手种植的会理软籽石榴果实结满枝头,她满脸笑意。

晏家巷里,有名的颜家、李家、由家

为了解晏家巷的历史故事,笔者前往西昌学院南校区拜访原西昌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颜朝统先生,他居住于海滨中路12幢一个清幽的小院里。今年93岁的颜老先生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他说:“要了解颜家历史,找我算是找对了。我是拔贡颜琢菴的曾孙,是目前颜家年龄 的。我晏家巷颜家,36人上了杨启周、刘芷汀、张乃祯他们编的《西昌县志》,5人上了《西昌市志》。”讲述起颜家祖上的故事和西昌典故,他娓娓道来。吟诵起高祖、曾祖的诗作时,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举手投足间透露的是教育世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

晏家巷。

颜朝统从青少年时代就一直生活在晏家巷,见证了晏家巷90多年变迁,也见证了西昌90多年的发展变化。他幼承家学,中学进入宁远联合中学高七班就读,毕业后在千佛寺小学、河西香城镇小学等任教,年前往重庆求学。重庆解放后与8名同学一同考入二野军大,参加征粮剿匪,后加入中国人民 12军入朝参战,年回国,曾任武汉军区宣传教育科长。年参与组建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副校长。

晏家巷14号三重门

颜家古宅大门开在顺城街,东至晏家巷,西至火神巷。正房坐北向南,大门朝向西南——泸山邛海方向,人称颜家斜大门,门上一匾,上书“春风同坐”,大门进去是天井,很宽大,可骑自行车。正房面阔三间,四扇排列,七柱落脚。房前走廊很宽,放一条春凳,门楣悬挂一匾,上书“瑞气盈庭”。西厢两间房靠火神巷,两批水,为祖先堂;东厢房住人。二进为一大院坝,上面正房面阔三间,五柱落脚,门头挂一匾,上书“燕家并美”,取义于《三字经》提到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之典。房屋镇有天楼地板,楼上主要用于藏书。

颜家题有“红尾青髻”的鱼缸

颜家房后为李家,往上是二水井张家。晏家巷东侧街口是朱家,往上是颜启仪家,其后人为西昌四小退休教师颜朝玉。颜家房后州公安局家属区,故名北圣宫。

颜家祖籍陕西醴泉湫池村,清嘉庆年间因灾荒,颜氏先祖颜实公带一子(颜曰有)一女流落成都。在成都生活三年后,听闻建南西昌士秀民醇,物产丰富,父子辗转来到西昌,寓居城内。因家传打面粉作挂面手艺,便以之为职业养家糊口。靠着勤劳节俭,创业兴家,住居顺城街。到现在,颜家在西昌已经生活了多年,10代人了。其字派为“曰启汝世作朝(国)廷(家)之珍”。

北圣宫是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省移民的家庙。位于“城西南大水井西,即陕西会馆,建筑宏敞”。颜朝统先生记得,大水井以上今停车场一带,为徐家、刘家等居住,再以上为云南馆,亦称滇南会馆,简称滇馆。在“大水井街北,前殿辉煌,中殿宏壮,迭回禄,后殿静僻”,为云南籍移民的家庙,李家、由家等富裕得很。据说那两株枝繁叶茂的高山榕,并不是西昌本地的树种,而是来自云南的移植。

来自云南的高山榕

滇南会馆曾经出过一个云南省省长,姓由名云龙(-,子夔举,别号定庵),清末举人,历任永昌知府、云南省教育司司长、护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云南省代省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 二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捐“万有文库”给西昌图书馆,可谓镇馆之宝。

“颜半榜”,西昌 的教育世家

晏家巷颜家,是西昌科举时代 的教育世家,有“颜半榜”的美誉,意思是每逢岁考、科考,颜家子弟榜上有名者要占一半之多,是西昌名师之家。

颜家始祖颜实,陕西醴泉人,清嘉庆年间,带着儿子颜畏三来到西昌创业兴家。后来,颜畏三与海南鹅掌河夏家女儿结婚后,育有三子:启芬、启芳(生于年)、启华。而这三人均在西昌取得较高功名。

颜启芬,字茝芬,增广生员。幼年聪明好学,无书不览,目下数行,艺兼数人。他淡泊名利,不求仕进,以增生终。

颜启芳,字桂山,号半隐山人,颜畏三次子,拔贡,文武皆修。童时力学,言动以礼。幼师高枧槽危珏,长从萧则行游,二人均认为他有科举高才。后勉从知府 政的敦促,获道光己酉选拔。在北京读书期间,适逢西昌发生大地震。朝考二等,而淡心荣利,返里设讲席,广师传,云南省、宁远府的学生,多游其门。

同时期,西昌讲学名师众多,如周退奄、陶树东、高月楼、熊筱山、何达齐、刘绥来等,皆有师法。而杨氏(春才)、宋氏(鸿裔)为县文学两大宗。桂山公与诸先生多世好,往来切磋,遂得含纳众流,蔚为西南学术教法之星宿海。其教育文行并重,无门户之见,而兼采其长。义理、考据、辞章,各视其人性情特长因材施教,勉之使自修。即使是科举制艺文章,也以古文学习的方法进行引导。曽说“文学浩瀚,无妨异撰,要须宗经,适于大道而已”。

颜启芳诗作丰富,其《西昌竹枝诗》八首是西昌多年前风俗画,真实描绘了当时西昌百姓拜新年、游灯会,卖水芹、上坟、登泸、捕捞、栽秧、婚嫁等许多极具西昌特色的生活场景。

颜启芳著《悟语拾存》复印件

颜启华,字实甫,号竹邨,丁卯带补壬戌恩科()举人。咸丰四年(),学政何绍基按试宁远府,这一科西昌推荐的试卷十人,惟颜启华与何品玉突出。颜实甫家学渊源深厚,各题俱工,深得学政何绍基赏识。拔贡入京,在国子监求学,保和殿覆试一等。为人代笔,辄获 。吏部注铨知县,军功保举前先选用,考取山东教习,不愿就职。回乡主讲冕宁、礼州亮善书院。

年,亮善书院落成,首聘颜启华为山长,每年束脩千文,另有轿马费银4两,从斗息中开支。其后主讲者有拔贡生颜汝玉、举人刘景崧等。颜启华曾自撰春联云:足迹会经三万里,心怀常傍九重天。题京师四川会馆联云:胆壮百壶燕市酒,心悬万里蜀山云。颇寓忧乐之思。其《泸山赋》(以“雨后山光满郭青”为韵)最为世人传颂,成为泸峰书院课艺的范文:

半壁孤峰,千秋万古

豁我胸襟,扑人眉宇

障邛海之波澜,作郡城之门户

一览而众山皆小,别有洞天

千寻之绝顶难攀,何年积土

泸真可渡,写万里之长天

山不在高,听一楼之急雨

……

居住于晏家巷东边的颜启仪,字心如,也是陕西醴泉人,与颜启芬是同宗。辛酉科()拔贡,钦命蓝翎知州衔,遇缺前先补用知县,云南从军,历署知县、知府。离职后回乡生活20年,西昌多地有其撰写的墓志。

而清代,颜氏子弟孙侄和门下弟子,中举拔贡10余名,庠生多名。弟子中廩生贡生如吴凤亭、张子祺、刁世琦、徐集成、萧炳烺、萧慎远、李继芳、邹光旭、孟谈仁、萧鸣毓、邹燮臣、聂金魁、解世珩、邹邑麟、胡国枢、余锡昌、颜汝恕、施锡章、颜汝慎、吴仁宽、刘文珍、张在奎、张联芳等,都是地方名士。“颜半榜”的美誉,实至名归。

火神巷里,办过多所义务教育学校

火神巷巷口有赵家马店,其主人人称“赵马脚”。顺着火神巷往里走,赵家马店之后为熊家,熊家曾出了个中共地下党员熊亮。再往里走,是陈尚之家,叶西伯家。叶西伯曾是做生意的,富而节俭,远近有名。他曾捐资在今梦里水乡湿地原瀛海亭附近修建三层新亭一座,四面空阔,西昌名人刘芷汀为之题名“四望亭”。

火神巷的尽头是紧挨城墙的火神庙。从山门进去是两个殿宇,殿中塑有红面赤须的火神菩萨,直至70年前,庙宇还在。院中是两株古老的黄葛树。

火神巷

民国时期,火神庙办过保国民小学,属义务教育性质,不收取学费。肖映谋老师幼年曾就读于此,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火神庙小学。西昌原有西康省立第二西昌师范学校附小,后并入城厢中心校,校址迁火神巷,更名西昌县 小学,为全县重点小学。年更名西昌县顺城街小学,后仍称西昌一小。年建西昌县第四中学,年建市,改名西昌市 初级中学。年成立西昌市第七小学,年与四中分开,七小居北,初一中居南。因火神巷和二水井巷均比较狭窄,为方便出入,两所学校均挖开古城墙,向西新建校门,以故门口一段坡度较陡。

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不变的是两株巨大的古老黄葛树和它们脚下坚实的土地。

历史印记,珍藏心底永远抹不去

虽然大水井、晏家巷、火神巷的古宅已经消失,教育世家家族珍藏的书籍古本多已散失了,可很多往事总记在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许多历史痕迹保留至今,被人们所珍视。

譬如,颜朝统先生还是珍藏着曾祖琢菴公传下的鱼缸、假山、老照片……其中还有其外公屈笑山摄于民国初年的照片,照片背面还有一篇题辞,相当于一封家书,特别难得。

屈笑山(年)

屈笑山家书

又如,今年70岁、居住于晏家巷14号、“西昌的同龄人”贺德先,他出世那天,刚好是西昌解放的日子——年3月27日。他现在住的房屋西昌解放以前是赵家的,为四合院,正房三间,中有天井,左右是厢房,可惜已经拆建了。只有高2.5米,宽超2米的两层大门还保持过去的模样。年,他从赵家的佃户那里买到这房屋后,就不愿挪窝了。因为,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对老屋的感情很深。

同样,晏家巷12号居住的辜良芬今年67岁,在这里住了34年了。从朱家买来的老屋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她喜欢这屋,即使在这炎热的大夏天,屋里也很凉爽。

往事沉落心底

却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漂浮起来

侵占所有思绪

似曾相识的故事,今天正在发生

这些故事亦会被历史记住

滋养和充盈人们的心灵

就如同刚来市政府门口上班一个星期的保安小李

他说,虽然才来一个星期

但已很喜欢这里

这里环境好,人员素质高

尤其政府门口的两株高山榕

夏天里带来片片清凉

让人很舒爽

                                                          百年之计丨西昌“中央大厨房”九月投入使用服务市民一日三餐                                  

目前+人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