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大召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区——大召,我感到非常髙兴。我想几天的草原观光下来,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牧民们,一定让诸位体味了无限的激情;原汁原味、润滑爽口的奶制品,也一定令你们饱尝了蒙古族“白食”的绵软;而那闪烁的繁星、皎洁的明月、广袤的草场、成群的牛羊,更是让各位走进了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世界。现在我们要游览的大召,则会让大家走向另一种深沉、古典、神秘与悠久。

对于呼和浩特市“青城”的别称,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它遍布绿色,满目青翠,风景秀丽;但是对于塞外名城的呼和浩特来说,召庙更是到处可见,虽然比不上号称“庙宇之都”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那样多,但我们呼和浩特也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的说法。清朝时期有人用“庙宇林立”、“殿宇雄壮”、“比拟佛国”来形容这里的召庙之多。所以,美丽的呼和浩特又有了“召城”之美誉。而其中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就当数大召,它甚至可与呼和浩特的前身“归化城”相提并论。

16世纪时,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信奉格鲁派藏传佛教(即黄教)。为了迎接三世达赖到内蒙古地区传播宗教,根据年在青海仰华寺大法会上的许愿,阿勒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年)在呼和浩特修建起了当时蒙古地区第一座黄教召庙,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召(蒙古语称藏传佛教寺庙为召),明朝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又因为寺内供奉银制的释迦牟尼坐像,民间也曾俗称银佛寺,也就是我们现在汉语所说的大召。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在这里传法讲经。大召是格鲁派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第一座正规寺庙,一度成为蒙古地区佛教传播的中心。

年,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追击蒙古林丹汗到达呼和浩特地区时曾驻跸大召。清崇德五年(年)清太宗皇太极下令扩建大召,并赐给大召满、汉、蒙三种文字的“无量寺”寺额。

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宗教和政治地位都极高的召庙里,却没有活佛,原因是什么呢?在接下来的游览中,大家可以细心地寻找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召在历史上既有无比的辉煌和灿烂,也经历过可怕的灾难和破坏。清光绪四年(年),大召的喇嘛曾经在召中的粉壁上添绘佛像,由于绘工粗劣,破坏了它原有的朴素的建筑风格。后经过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日伪沦陷时期,大召又连续遭到了几次大的破坏,到解放前夕已经变得残破不堪!解放后的年,为迎接十世班禅大师,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大召,给召内安装了电灯,并且把大召正殿前与召庙无关的设施一律迁置别处,此后召内才恢复了昔日的风貌。后来又经过几次大规模修葺和整理,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大型召庙,才能够以今天这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游客的面前。

此刻所处的新扩建的大召广场的正北方便是大召的正门。在它的中央位置我们首先看见的便是三开门的山门,两旁是被称作东、西仓的大门,向北依次为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稍后我们将一一游览。

现在首先请大家随我抬头向上看,在山门正中檐下悬挂有一块横匾,上书“九边第一泉”,顶端还有“無量寺”字样。这块木匾长约3.3米,宽1米,上刻行书字体遒劲俊逸、笔势如飞,是呼和浩特名匾之一。相传这块匾系清光绪二十九年(年)大召札萨克达喇嘛募捐修葺大召和玉泉井时,当地四百多家商户集体向大召敬献的。匾文由呼和浩特三大商号之一大盛魁的账房先生、山西榆次人王用侦用棉花绑在木棍上蘸墨而书,这种写法称为棉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匾内共书大字5个,半大字4个,小字多达字,史料价值也很高,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说到这“九边第一泉”,是就大召牌楼南边的玉(御)泉井而言。历史上,明朝以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北方九处军事重镇为“九边”。这“九边第一泉”的意思也就是说归化城之玉泉井,在九边一线众多的泉水中是居于首位的。关于此泉,民间也曾有这样的传说: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途经呼和浩特大召南边。当时正值炎炎夏日,康熙的大军人困马乏,找不到水源解渴。正在此时,康熙的坐骑突然振鬃长鸣,奋蹄刨地,顿时一股泉水喷涌而出,解了康熙大军之急。于是,此泉便被称为“御泉”,解放后才更名为玉泉。

四大天王在民间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王国里名气最大的护法神。他们四位居天王殿中享受供奉,其名称及形象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冑,手握宝剑,“增长”指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手持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广目”意为随时观察世界,保护人民。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持神鼠——银鼠,“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北方多闻天王在印度神话中又是财富之神,故其在四大天王中信徒最多。在中国的寺庙里,四大天王不仅形象被彻底汉化,且都是中国古代武将打扮,并被赋予独特的寓意,即“风调雨顺”,暗示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反映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在菩提过殿前的西面配殿里供奉的是无量佛,东侧配殿中供奉的是长寿佛。这里所说的无量佛和长寿佛都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藏传佛教认为阿弥陀佛有两个化身,一为“无量光”,一为“无量寿”,其左胁侍为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中国民间最被人们信奉的佛之一。佛教信徒经常念诵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有“致敬”、“归命”之意,整句的意思是“礼敬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诵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表示一心皈依于阿弥陀佛。许多游人香客都到此殿中来祈求长寿和平安。

在东殿中,我们看到的是药师佛的供像。说到药师佛,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佛灭中的横三世佛。横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塑像的排列通常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左侧,阿弥陀佛居右侧,这里就是按照这种方式供奉的。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称药师琉璃光佛、大医王、医王善逝,能治众生贪、嗔、痴诸多病症。其典型形象为左手持一个内可盛甘露的钵,右手以拇指和食指持一药丸(造像时多仅仅以手势表示,并不塑出钵和药丸),或持法轮象征佛之说法如法轮常转不息。他在成佛时曾立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治无名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据说信奉药师佛能够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佛的信仰很盛。游客们一般也向他祈求消灾延寿。

经堂前的西配殿中供奉的是集密佛,东配殿中供奉的则是胜乐佛。

下面我们即将走进的便是大召的经堂,它的正上方檐下并排悬挂着释迦牟尼生平画像十二块,彩绘而成,画工精细。它的左边墙壁上绘制有“六道轮回图”。喇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幼小时因无力自理、自卫而痛苦;青年时因堕人情欲而痛苦;老年时因无力自食、精神颓废而痛苦。因此,“虚幻”是万物之本源。

喇嘛教认为众生灵应该包括人类和一切动物以及鬼怪等,继而将众生分为天上、人间、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此六道中,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又称“三恶道”、“三涂”。《六道轮回图》的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画面中心部分是一个圆轮,它由一只大乌龟所抓执。

画面的中心圆中,画着一只鸡、一条蛇和一头猪,分别代表贪、嗔、痴三毒,说明六道轮回的根本因缘在此。在画面的右上方也有代表四圣谛的“图说”,如:道谙,有很多修行人驾着祥云走向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宏伟宫殿;灭谛,画着释迦牟尼佛用右手指着日、月,表示离苦得乐的灭谛清净。

整个经堂面积共平方米,高14米,由38根露明的柱子支撑,墙壁上绘有经典的佛教传说故事。中间正对着我们的便是喇嘛们诵经的地方。这些是喇嘛诵经时所用的器具,有大小鼓、大小号、铙、大小钹、锣、海螺、笙、管、唢咕、摇铃、碰铃、叮叮当、钹鱼共计16种。最北面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座位,在大召被改成“帝庙”前是呼图克图活佛的坐椅,以后就变成了空位,意思是为康熙或他之后的清朝皇帝准备的听经龙位。

游览了这么久,我想大家也一定发现:大召有好多的历史、文物、传说、故事都和康熙这位皇帝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呼和浩特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康熙微服敬香大召寺”的故事。康熙三十五年(年)秋天,康熙再一次出塞西征,于是便利用这段时间对漠南蒙古各部进行视察。在他逗留呼和浩特期间,听说大召是此地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召庙,所以他决定要到大召敬香。康熙见一白发白须的老喇嘛盘坐屋内,二目微闭,手捻念珠,口中念念有词。老喇嘛说:“请客官写一字,让我猜猜。”康熙随手在小桌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一”字。不料,老喇嘛立马就地跪倒,连声请罪说:“老衲一时眼拙,没有认出圣上驾到,请我主恕罪!”康熙不禁一愣,急忙问道:“老佛爷,你怎么知道我是皇上呢?”老喇嘛说道:“此一字,真宏大:人有它大,天没它大;竖起来顶天立地,横过来一统天下。万众归一心,一字千斤价。起笔收笔含神韵,不是天子是陛下。”康熙哈哈大笑,称老活佛是得道的高僧!并解下身上的一块银质的腰牌作为赏赐。从此,大召里有了康熙皇帝的腰牌——皇帝“方岁龙牌”供奉于大殿之上。于是,大召便一跃成为“帝庙”。

大召的经堂和佛殿是连为一体的,中间设有隔扇和木门槛,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佛的圣殿,聆听佛的心语,来洗涤我们世俗的心灵!

在我们游览的过程中,有的游客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喇嘛和和尚有什么区别?其实“喇嘛”二字系藏语的音译,是喇嘛教中对僧侣的尊称,汉语为“上师”的意思。作为藏传佛教僧人的喇嘛与国内地的汉传佛教僧人的和尚都是奉释迦牟尼为鼻祖,因此他们同属于佛教僧侣,民间也有“喇嘛和尚不分家”之说。

整个大雄宝殿的面积为平方米,内高17米。在这里我们将看到许多佛教中著名的金刚、菩萨和佛。下面我就按照佛教中佛的级别给大家一一介绍:首先我们将要看到的就是佛教中著名的竖三世佛,它是指代表过去(前世、前生)、现在(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种时空世界的佛。因为这三种佛在时间上是上下相连续的,故称为竖三世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居其左侧,未来佛弥勒佛居其右侧。释迦牟尼是佛教始祖,亦称“世尊”、“大雄”,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必然供奉。释迦是种族名称,牟尼意为明珠,比喻圣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的原名是乔达摩?悉达多,其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南部与印度边境接近的提罗拉科特)的国王。相传,释迦牟尼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到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从“数论”先驱学禅定。后至尼连禅河附近林中独修苦行,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一米,身形消瘦,犹若枯木。后来,他又到菩提伽耶著名的菩提树下进行禅定,苦苦思索解脱之道,终于大彻大悟。当时他35岁。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了长达45年的说法传教生涯,直到80岁涅槃。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尊释迦牟尼坐像,就是大召建寺时精心铸造的银像。明万历十四年(年),三世达赖应邀来到呼和浩特,在土默特部为其举行的盛大欢迎仪式上,主持了我们这尊银佛的“开光法会”。从此以后,大召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召庙。关于燃灯佛,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传说释迦牟尼过去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九八十一劫后成佛。但燃灯佛由于时间上既早,辈分上也高,因此被称为过去佛。就弥勒佛而言,弥勒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氏”,这是佛教的菩萨名,跟佛还差着一等。他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侍立一旁听法。释迦预言,弥勒将继承自己的佛位,称作未来佛,是佛陀的法定接班人。弥勒成佛前称为弥勒菩萨。在中国有许多寺院的天王殿里所供奉的那位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大胖和尚,就是在我国民间有很大影响的“大肚弥勒佛”。但是在正统的佛法中,他不是弥勒真身,传说是弥勒的化身。在我国的历史上实有其人,是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

对于两侧供奉的白度母和绿度母,据说最早是西藏人民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而供的。

接下来介绍的就是两边站立的八大菩萨:西侧的是大乘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文殊、大势至、观音、地藏),东侧是密宗八大菩萨中的另四大菩萨(虚空藏、除盖障、弥勒、普贤)。由于弥勒我们已经有过介绍,这里我们就带大家了解其他几位。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志,分别对应文殊、观音、普贤、地藏。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地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宗喀巴的铜塑像领略到家喻户晓的宗喀巴大师的风采。宗喀巴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创始人,本名为罗桑札巴,公元年出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因为这一地区在吐蕃时期被称为“宗喀”,故他被尊称为宗睹巴。他的父亲是元末的官员,当他3岁的时候,噶玛噶举派的四世活佛乳必多吉应元顺帝的邀请去大都,途经塔尔寺地方,他的父亲就带他去和乳必多吉相见,乳必多吉见他气宇非凡,因此给他授了近事戒,赐法名贡噶宁布,他8岁时在甲琼寺正式出家,受沙弥戒,开始学习多种显密教法。16岁进入西藏,进一步学习各派的显密教法。从年到年的近10年中,宗喀巴开始著书立说,在总结藏传佛教诸派思想的基础上独创出了自己的一套佛教思想体系,为宗教改革建立了理论基础。后来,宗喀巴在拉萨东50里旺古尔山旁创建了甘丹寺。所以格鲁派又称甘丹派。因信教喇嘛戴桃形尖顶的黄色僧帽,故此派亦被称为黄帽派。后人便由此称其派喇嘛教为黄教。达赖、班禅分别为其派两支嫡系传人。

现在,我们看这两尊高1.45米的四世达赖和五世达赖的铜铸坐像,便可以解开我们对大召为什么没有活佛的疑惑。年初,在内蒙古地区传播佛教的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圆寂。后经寻找,认定土默特部僧格都棱汗之孙(也就是阿勒坦汗的重孙),云丹嘉措为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并于十数年后接回西藏,成为四世达赖。因其是蒙古族达赖喇嘛,所以大召一直对其铜像进行供奉;公元年,清世祖顺治皇帝迎五世达赖去北京。五世达赖从青海入内蒙古,途经呼和浩特时,就驻锡在大召后面的九间楼上,故大召从此又供奉了五世达赖的铜像;康熙三十六年(年),康熙又应呼和浩特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呼图克图的奏请,将大召的殿顶全部改换为“二龙戏珠”、“猫头滴水”的黄色琉璃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黄色琉璃瓦每块值白银三钱,竣工后共用白银五千两,这在现在也可以算是重大工程);另外还在供奉佛像的正殿里供奉了一块皇帝“万岁龙牌”,从此大召便成为清朝的“帝庙”。并且在经堂中还设立有高髙在上的皇帝御座。此后,每年正月初一,当时的绥远城将军、土默特都统等文武官员,都要来大召进香及朝拜皇帝“万岁龙牌”;平时官吏路经大召时,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适逢皇帝或皇后驾崩也要在这里举行集体的哭丧,这种制度一直被沿袭到清末。正是因为大召供奉有四世达赖、五世达赖铜像和康熙老佛爷的牌位,所以从此以后便不再设活佛。此外,大召内喇嘛的成分除蒙古族和藏族外,还有满族。这也是大召与其他召庙的不同之处。

到这里我们的游览活动已近尾声,就让我从艺术价值和建筑结构方面再为大家进行一个小结:大召无论从雕塑、绘画还是建筑艺术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真实地记载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银制释迦牟尼坐像高2.55米,平放在膝上的一只手从中指到手腕长60厘米,头顶上部的伞是孔雀羽毛制成,称为“孔雀伞”。银佛坐的莲花台,为纯银制成,髙33厘米,宽2米。整个佛像栩栩如生,堪称大召一绝。银佛前两根露明柱上盘绕的“二龙戏珠”雕塑,高约10米,相传是用纸浆、黏土、料浆石为原料精制而成,工艺精湛考究,也为大召一绝。描绘诸神佛传说故事的壁画,形象生动,光彩照人、技法高超、瑰丽无比、又为大召一绝。

说到大召的建筑格局,是分为纵向罗列,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宏大巍峨,布局别具一格。它建成已有多年,在历史上几经沧桑,但大殿内的木制结构仍保持明代的原样,结构也完好无损,殿内采用减柱方法,以扩大空间,使其有宏伟之感。因此大召这座明代土木结构建筑,作为呼和浩特最大、最完整的带有鲜明、浓郁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召庙,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好了,女士们、先生们,下边大家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后我们在山门口集合,希望大家积极配合。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