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东洋乡村之恋
一.乡村剪影 我们的故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自然村,叫"东洋村"。它隶属闽清县池园镇。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气候温润,空气清新.富有天然氧吧与避暑胜地之美誉! 据史料记载.东洋村是池园镇一个占地面积最大的村庄,森林覆盖率达九十几以上.东洋海拔:.5米,(叶洋:.3米,柯洋陈厝垅:.6米.岭头:.5米). 东洋村辖区范围(标准地名):1.限坪.2.下溪厂.3.五角湾.4.文王.5.四坵田.6.石碑隔.7.三堆土.8.前岐仑.9.前坪.10.牛角湾.11.湄头.12.眉头.13.后门墘.14.后涸15.凤凰厂.16.冬安里.17草洋.18.必坑垅. 张氏同族人口在乡的近有千人.再加迁往海外华侨,福州新店浮村.(浮村续迁罗源以及上海等地,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五千多人)(此数据人口部份与浮村宗亲提供结合) 东洋村内居住地大致分布如下:1.草洋.2.德友厝3.文王4.上厝仔5.积德堂6.下厝房7.德福厝8.罗厝头。 东洋村始建于明正德二年(年)至今已有年,历史悠久。它有广袤肥沃的土地,有众多川流不息的水利资源。它抚育了二十多代的子民,在他们当中有保家卫乡英勇抗击匪寇的英烈,有爱国情杯与时俱进的进步人士,有关心他人为民服务的热心人,有深得群众敬仰的社会名流等。东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闽剧有伲唱队;2,锣鼓板有十番;3,闽清诗有十把白扇等.4,民间故事有:张圣公智斗五重鬼,放养红魚鳅,仙圩圳犁田,无头石佛,马氏三仙显灵等故事 …… 湄洋电站与东洋的分支路口 锥梗嘎上远眺池园,店前,上莲方向。 风门树架 每次从外面回来,一到这里,就感觉到了家的感觉. 湄坑桥头 湄坑 以前这里是一大片梯田. 桥亭头 小时候记得对面桥头,山边有一座土瓦结构的小房子,我们俗称"凉亭",供过路人歇息小憩之用.这座新桥没建之前,前面还有一座老石拱桥,小时候都是从那边小路经过老石拱桥过这条溪去池园的.(后来听村里的老人讲:那座老桥恰巧是村里这条溪的第四座桥.不吉利.阻碍了我们村的风水,而且那座桥以前也比较"脏",加之有了新桥之后,老桥一直荒芜不用成死桥,所以今年就把这座老桥拆了.) 村口 东洋村的方位图 村落基本概貌 青青的瓦房,参差地错落在绿竹桑田中,透着古朴,透着乡韵.夹杂着淡淡的泥土的芳香! 张氏宗祠 早期的宗祠原貌. 东洋张氏修祠记 东洋张氏宗祠(六次修缮) 1.始由肖福公兄弟,于嘉靖三十三年(年)十二月十二日,在炮台山的燕窝湾筹建了祖祠. 2.万历二年甲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世翔公等一些先贤扩建了下堂. 3.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年)十月初四日,如松等一批先贤重修了上下堂.次年铺设了石板.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年)九月初九.被杀人魔王陈位铎一炬焚烬 4.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年)十月.开诚,家祚,书宝等一批先贤在原址重新建造了祖祠.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砸毁了石旗杆.填平了鱼塘,搬掉了公妈炉. 5.年庚午九月.翻修了屋顶和公妈庵,铺设了水泥地.增添了祀棹,香亭,油画了肇闽始祖梁国公张睦的中堂挂像. 6.年底,登祥,世端,朝桂,礼波,登曲等人积极筹备.除本村群众自愿捐款外,并派人或函告在福州,尤溪,南平,梅城等地的乡亲以及海外华侨共筹集资金9万元,其中马来西亚华侨4万多元.翌年五月全面整修,厅面显眼之处全部油漆刷新,楹联制作精湛,下堂厢房改为混凝土结构,大门重新设计,两侧种了长青树.可谓光彩夺目,旧貌换新颜.(修祠工程历时6个月,于年10月12日竣工) 修缮后的宗祠 今日宗祠新貌 宗祠后山正在筹备绿化建设中 东洋村部与电影院 记忆中小时候曾在这里看过《七仙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影片. 原供销社.店铺 小时候这里是全村唯一的一家店铺,记得买过5分钱的饼,1分钱的糖果,记忆中最深的是用草条框装的青青的苹果,那时候感觉特别的香.爸爸买了两个回来,放在家里的柜子顶上,整个房间都透着苹果的清香.放了半个月才舍得切成小块一家人分着吃..... 村落一瞥 ..5摄 .6摄 .5摄 .6摄 亲爱的母校--东洋小学 .5摄 .6摄 饱经沧桑的母校,依然默默地伫立在那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重新站在她的面前.看着一间间教室依然,仿佛又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和操场上嘻戏的欢声笑语.这里见证了我们童年的成长,撒下了串串童年的梦...... 从村部这边见到母校的全貌 设想:如果把这条小溪周边清理干净,做上千米栅道延伸到五角湾,中间建个廊桥凉亭,砌个水坝,坝头做个水车,再建个大荷塘,种上荷花,荷塘里再养些鱼,就象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出荷花别样红",周边再种些纯天然的蔬菜瓜果,到那时该是一幅多么美的田园画卷啊! 大王公原貌(.5摄) 大王公新貌(.6摄) 在村公益理事会的努力下,大王公周边,宗祠后山,匀焕然一新.绿化建设在井然有序地进行中...... 身在异乡的乡贤们纷纷抒发故土感怀: 1.乡贤张朝兴(三看故乡 鸡肉丝菇、伞把菇、豆鸡菇,日本人称姬白蚁菌,是著名珍稀的野生食用菌。菇肉幼嫩,香味浓郁,清甜爽口,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誉为“菌中之冠”。 野生草菇 又称兰花菇、秆菇、麻菇等,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 村上还很多野花野草,你是否能说出它的名字? 木槿花本地话叫:布篱花 飞廉 别名: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 野葵花 学名旋覆花,又名:金佛花、金佛草。菊科旋覆花属。 野生紫苏 唇形科、野芝麻亚科、塔花族、紫苏属。 薄荷。 唇形科,野芝麻亚科,塔花族,薄荷属。 灯心草, 灯心草科属 葱莲 别称葱兰,玉莲、白花菖蒲莲、韭菜莲、肝风草。蒜石科葱莲属。 鸡冠花 苋科青葙属。 指甲花 俗称鸡鸡草子,可染指甲的。 一年蓬 菊科管状花亚科紫菀族飞蓬属。 牵牛花 喇叭花。种子是中药黑丑。原名:牵牛,别名:喇叭花。旋花科旋花亚科番薯族牵牛属。与地瓜是近亲。 商陆 商陆科、商陆属多年生粗壮草本植物。 金银花 金银花系名贵中药,有“中药抗生素”、“绿色抗菌素”之称, 金针花 金针花简介,俗名黄花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金针花、黄花草、七星菜、安神菜。 野生百合花, 百合花(学名:Lilium),又名强瞿、番韭、山丹、倒仙、重迈、中庭、摩罗、重箱、中逢花、百合蒜、大师傅蒜、蒜脑薯、夜合花, 这种野花山上经常见到,开的时候一簇簇的很旺,很好看.但现在还不知花名. 杜娟花本地话叫:满山红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 山上还有许多野生动物 野猪 穿山甲本地话叫:鲮鲤 穿山甲属于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通称鲮鲤。穿山甲是一类从头到尾披覆鳞片的食蚁动物.具有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搜风通络的功效; 野兔 俗话说,”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野兔肉有“荤中之素”的说法. 松鼠 野刺猬 刺猬别名刺团、猬鼠、偷瓜獾、毛刺等;是异温动物(Heterothermic),因为它们不能稳定地调节自己的体温,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所以,刺猬在冬天时有冬眠现象。 麂麂(学名:Muntiacus,拼音:jǐ),俗称麂子,麂是现今所知最早的鹿,于一千五百万至三千五百万年前开始出现,其化石仍常在法国和德国的中新世(Miocene)地层中被挖掘出来。 野生竹鼠本地话叫:竿侬鼠 竹鼠(Rhizomyidae)洞学名竹老鼠,鼠,又称竹馏、芒狸、猪鼠,竹狸、竹根鼠、冬毛老鼠等,属哺乳纲啮齿目竹属。 猫头鹰本地话叫"猫王鸟" 野山鸡本地话叫"啼鸟" 野鸡又名雉鸡、七彩锦鸡、山鸡等,集肉用、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名贵野味珍禽: 东洋野生老蛇龟 记得小时候在深山老林里的小溪,经常会见到这种老蛇龟. 野生甲鱼 甲鱼,学名鳖,又称团鱼,脚鱼,属爬行纲、鳖科. 田里的泥鳅 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同米粉一起煮食,可调补中焦脾胃治疗痔疮。泥鳅煮粉干是当地的一个特色菜. 石爬子。 石爬子生活在湍急的水流中,喜欢吸附在石头上。我家不远的那条阿湄林小溪就有很多这些石爬子,以前是用竹土箕去捉它.一下会捉好几条上来. 田里的田螺 是当地的一种美味,经常是用碗装一下,加入大蒜,虾油,味精,放锅里与米饭一起蒸.出锅时特别的香,特别的可口.一粒可以配半碗米饭. 小溪里的螃蟹 记忆中小时候经常到阿湄林小溪里去捉螃蟹. 田里的黄鳝 以前爸爸去田里劳动时经常会捉一小篓黄鳝回来.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体细长,形似蛇状。 小溪里的小虾 小时候经常用小网兜到湄洋小溪边有草丛的地方去捞.有时也会捞到小鱼, 小溪里的石蛙 在阿湄林溪里经常会捉到石蛙,因为那条溪石头很多. 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许多放养的禽类与动物,营养品质不亚于野生的. 放养的全番鸭 放养的鹅 放养的公鸡 东洋际头的养鹿基地 东洋际头的养羊基地 东洋湄头水库边的养牛基地 看着家乡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那山,那水,那树,那花,那草......大家是否感觉特别熟悉,感到格外亲切!是否能唤起一些童年的回忆和对家乡的一丝眷恋呢? 还有,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美丽的世外桃源?又为什么大家都姓张?相信很多年轻的后辈们都想解开这个谜吧?!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历史. 三.鉴古论今 血缘亲祖---黄帝 “张”的由来 挥公得姓受封图 张姓肇始,源远流长。据《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历经五千余年,张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 1、制弓矢。 上古时期,轩辕氏第五子挥,自幼聪颖,喜研天象。他日挥公夜观天象,一颗流星自弧矢九星间飞速划过,令挥顿悟。其折枝仿形,弯条成弓,削竹木为矢,制皮为弦,研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弓箭。 2、猎禽兽。 弓箭的诞生,是一个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发明;轩辕部落使用弓箭,射杀飞禽,狩猎走兽,食物有了充足的保障。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征战能力,促进了轩辕部落的壮大和发展。 3、战蚩尤。 时,九黎族首领蚩尤虎视中原之地,带领其部落,与轩辕氏为首的各部落争战于涿鹿之野。初,蚩尤部落连连取胜。后来,轩辕为首的各部落采用挥公发明的弓矢再战蚩尤,一举得胜,逼使蚩尤入海,后擒而杀之。从而,轩辕氏奠定了君临天下的地位,被各部落共尊为黄帝。 4、赐弓长。 黄帝论功行赏,赐挥为长弓氏,官任弓正,国封“青阳”,从此,挥公成为天下张姓始祖;青阳,即现在的河北清河一带,成为天下张氏祖源地。秦汉时,青阳改设清河郡,东汉及其后余年间,又先后设过清河国、甘陵国、甘陵郡、贝州、恩州等。数千年来,清河一直被天下张氏族人在心中供奉为圣地。 5、居青阳。 张姓先民自得姓始祖挥之后,便在清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渔猎和农耕。至汉代,发展成蔚为壮观的一大家族。至唐代,清河张氏达鼎盛时期,出过多位宰相,声名显赫,列全国十大国柱之首,所谓“清河世泽,唐相家声”。清河,也因此被后世谱书列为张氏最早、最大的郡望和共认的祖出地或发祥地。 6、播四海。 祖居地清河的张氏先民,经历多次迁徙,从清河逐渐散播各地,除了五帝时期至先秦时期的北移南迁之外,历史上有记载的大规模迁徙曾有三次。第一次始于西汉末年,第二次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由中原及关中地区大量南迁。第三次起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多次迁徙之后,张氏先民们逐渐迁播全国及世界各地,兴旺发达,人口居全球第三位。 东洋张氏迁入迁出路线图 东洋张氏始祖--仲贵 仲贵公迁居东洋已经五百多年(二十四世)了.他的后裔虽饱受了历史的沧桑和杀戮酷劫之苦.但是,他们具有勤劳勇敢,团结拼搏的精神.出现了一批批能人志土和英勇抗匪保乡卫民的英雄儿女.张汉卿和张登波就是其中的两个杰出代表.我们为此深感荣耀和自豪.!希望大家继承发扬先辈们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农民起义首领张汉卿 抗匪英雄--张登波 颂登波 作者:张朝兴睿智骁将张登波, 率众戬敌逞英豪.戮力同心卫故土, 英勇业绩震山河。 魂系东洋山 “王子会”英勇抗匪壮烈捐躯始末 作者:张朝兴 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东洋“王子会”“九.九”惨案,至今八十五周年了。回想起当年访问的“九.九”惨案的目击者们,虽然当时他们年事已高,但他们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仍记忆犹新、喋喋不休地谈论了“王子会”英勇抗匪的全过程。 风雨中诞生 清末至民国初年,军阀林立,战火绵延,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官府无方,匪寇猖獗。至民国中期匪寇可谓多如牛毛,先后有尤溪县十九都佳洋的陈邦登、陈天佑,二十都丘山的陈子江(长元)、闽清县十一都中峰头黄宝云,十二都黄家益,小坡陈希达,十四都黄黎、张公洲等股匪。他们杀人放火,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加上游兵散匪拦路抢劫,致使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奔走他乡。他们犯下的罪行,实是罄竹难书。由于当时政府派系繁多,明争暗斗极为严重,可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哪有心力整治社会治安,即使派兵剿匪,也只不过是追追赶赶走走形式而已。官兵一走,土匪卷土重来,加倍残害百姓,群众反而更惨。他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了生存,必须依靠自己。为此,各地群众便纷纷自发组织了抗匪防匪的团体。东洋的“王子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艰苦的习武 “王子会”正式成立于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二)六月,会址设在牛角弯阿典厝。初期会员二十人,后因如何抗匪防匪的问题产生分歧,部分会员退出了“王子会。这些人认为:王子会爱乡精神虽好,但以大刀去对付全副武装的股匪,等于鸡蛋碰石头,作无谓的牺牲。他们主张:成立一支以退伍军人和猎手为主体,具有一定战斗力的自卫队,以减少伤亡,在对抗中得以生存,所以实际参加“王子会”的会员只有张德枝等一十三人。 会员们筹措大米后,到尤溪县溪滨村请来了一位姓林的武师。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习武。除了练习刀术棍术擒拿格斗之外,还重点苦练了“过火城”、“踏刀山”、“顶枪弹”三项功夫。“过火城”即地下铺一层木炭,点燃后要求习武者赤脚从上面走过。“踏刀山”即在一个板床上倒竖着许多利刀,要求习武者能赤身地躺在利刀床上,而后赤脚从利刀床上走过。“顶枪弹”即用火铳向习武者发射烟火弹而不伤身体。即所谓的过“三关”。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他们的武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结业的那天,要演习“过三关”。虽然个别人破了点皮流了点血,但他们都庆幸自己大功告成,练就了“刀枪不入”之身躯。从此,东洋“王子会”刀枪不入的名声传遍了四邻八乡。 “王子会”的成立,给了号称“中国人民革命军福建第一独立团”并自封为团长的尤溪“南霸天”陈位铎则是当头一棒。他想,闽北军阀卢兴邦都无奈我何,你小小的东洋村却敢与我作对,真是螳臂挡车,自寻死路。特别是“王子会”结业的那天,开杀戒结束了一个为非作歹、作恶多端的匪徒,更是使他恼羞成怒。他暗里下了决心,不杀尽东洋人,踏破东洋山,誓不为人。 可是,老奸巨猾的陈位铎却偃旗息鼓末予动手。原因有二:其一,他对王子会刀枪不入的传闻将信将疑,不敢贸然行动;其二,对于东洋村的有利地势,特别是人心的团结心有余悸。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苦思冥想,末予行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策划,一个骇人听闻的“九.九”惨案终于酿成了。 英烈垂千古 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九月九日凌晨,天空一片漆黑,在陈位铎的布署下,匪徒们经过一夜的行军分别潜伏到长岭、泗书佛隔、饭店弯等处,并以闪电般的速度分别向大坡栏、反寨和炮台崙(lun)推进。接着向牛角弯王子会等处发起猛烈的射击,突如其来的枪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惊醒了正在酣睡的村民。当他们得知是土匪进攻时,就纷纷躲进了德福厝、转厅仔等隐蔽,并用鸟枪、百子枪、大刀等进行反击。刹时间,刀光剑影,枪声震耳,呐喊声和金属撞击声汇成一片,一个宁静的山村,顿时沸腾起来。 当时有几个土匪,从梭萝橰(gao)隔潜伏到罗厝头,企图一炬烧掉其房子,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家篪(chi)毫不犹豫地拿着百子枪一个箭步到了大门口,向正在点燃大火的匪徒开了一枪。这突如其来的枪声,惊吓了匪徒,夹着尾巴逃跑了。后经群众奋力扑灭,才避免一场灾难。 王子会的勇士们面对强暴的敌人,毫无畏惧,置自己生死于度外,拿着大刀、梭标、木棍等武器在先锋德枝的率领下,与匪徒展开了肉搏战。他们刺伤多名匪徒,并捅死了作恶多端的匪排长蒋启斌。但终因敌众我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除张德述、德枝、蒲友、家友、家斌五名幸免外,下厝房:家域、家相、登根、登路、登鲁;积德堂:蒲增、蒲合、蒲庶均遭罹难。与此同时,还有二十二名群众也惨遭杀害。 "王子会"为保卫家乡、保护村民生命财产,不惜抛弃个人一切,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继承烈士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继往开来,再展宏图,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以告慰壮烈牺牲的先灵! 张氏祖训 东洋张氏字辈排列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按次序称谓: 生己者为父母, 父之父为祖, 祖父之父为曾祖, 曾祖之父为高祖, 高祖之父为天祖, 天祖之父为烈祖, 烈祖之父为太祖, 太祖之父为远祖, 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 父之子为子, 子之子为孙, 孙之子为曾孙, 曾孙之子为玄孙, 玄孙之子为来孙, 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 晜孙之子为仍孙, 仍孙之子为云孙, 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九族五服简图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 张氏图腾释义 张,在金文中是一副箭在弦上的形状。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黄帝之孙挥,夜观弧星(即弧矢星,共9颗,在天狼星东南,其中8星如满弓,一星像矢,在大犬、船尾两星座内,很像上弦的弓箭),受到启发,创制弓箭,对刚进入父系氏族制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在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被颛顼任命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并赐为张姓。得姓始祖:张挥始祖地:河南濮阳郡望堂号:清河、范阳、太原;百忍堂当今排序/人口:第3位/约万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4位现存家谱:部 四.展望未来 东洋村的形成及其演变 作者:张朝兴东洋建村和它演变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数百年前,根据东洋张氏族谱记载,早在明孝宗弘治三年五月,时居于尤溪二十都长安里(后改腾峰,今为赤墓村陈村)的高祖公享,花一百八十两银元向后厝表弟唐仕珍购买了十九都东洋、湄洋、草洋大片山场。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始祖仲贵又向尤溪县十九都二图粮长胡江嵩购买唐仕樟卖给他的另一片山场。至此,广袤的山场多达四万四千多亩,完成了东洋今天的山界。由此可见,东洋原来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行政村,而是隶属于十九都二图(今溪坪村)的一个自然村。这个村的地名“东山”何来?以下四处记载资料可得:一、在明熹宗天启甲子年(一六二四)季秋月,由廷选编撰的谱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膺公七代孙肩孟,拜官龙图,有子五人济济朝班,奸臣蔡京妒嫉、百般谗害,致我公凤仪兄弟隐于尤邑二十都吉花腾峰东山。”二、清世宗雍正十年壬子(一七三二)六月,大廉修谱的撰词开头也这样写着:“我祖东山创基业、、、、、、”。三、此外,进士第观政古莆郑富撰写的:“凤仪公乔居于尤邑之腾峰,不数世复迁于兹土东山”。四、另一篇无署名的谱序中亦同样的写着:“高祖仲贵公虽移东山,但饮水不失其源,思念始祖、、、、、、”。依据上述资料佐证,当时的村名确系“东山”无疑。“东山”,或许是因为它地处尤溪东部多山故而得名。同时,从族谱资料证实,“东山”这个地名历经二百多年。到了嘉靖年间,肖福从际头改迁到本村后,经济人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上湄洋陈氏和湄头前庄张仲景的后裔,人口初具规模,乾隆甲申(一七六四)仲春月,胡弼教在谱序中第一次提到了“东洋”的地名,文日:“岁在甲申,月届仲春东洋表伯、、、、、、”。从此,东洋的村名就诞生了。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先后又开辟了后涸、草洋两个村落,以及外地的杨氏向我租山居于三堆土;吴氏居于山羊洞;翁氏居于后田厂,严氏居于前坪和居于叶洋蒋氏的并入,加上东洋的地理、交通缘故、经济的实力和人口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尤溪东南部富庶乡村之列。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山匪贼寇紧紧盯上,它们轮番洗劫、焚烧房屋,涂炭生灵,尤其是湄洋陈氏为了强占山场,以氏族关系先后勾引二十都陈子江、十九都陈天佑(在东)、陈位铎(济仁)等股匪惨酷杀害我村无辜群众百余人。在这九死一生的危急关头,东洋唯一的选择只有拼搏,经过激烈的搏斗,火拼,终于消灭了这些蛮横无理的强盗。至民国中期,湄洋村和湄头前庄便在火拼中悄悄地消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地理、交通、风土、人情和生活等缘故,一九五五年三月,东洋村便划归闽清县池园镇管辖。一九五八年为了适应人民公社化集体生产和大食堂需要,实行了小村并大村,除后涸外,山羊洞、三堆土的居民分别迁往池园镇的丽星村和池园村。同时划上莲乡的文王隶归东洋管辖。一九七六年划出叶洋为独立行政村。到了八十年代,由于人口的繁衍、经济的好转,先后又开拓了际兜,佛堂湾两个村落,以及零星散居的东坑里,大段等。后来,又拓展水尾、前洋,一个繁荣昌盛、幸福和谐的东洋村永驻人们的记忆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劳动力往外流动,东洋本土的村民也陆续向外搬迁。到目前,除个别户口和少数留守老人外,其它基本搬迁完成,他们主要分布在丽星、丽山、顶坑、九斗、池园、井后等村和梅城、城关、福州等地。亲爱的乡亲们,游子们,你们为了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现在大家都先后离开了生我育我的东洋故乡,融入到各自新的“大家庭”,希望大家以“四海为家”,与当地和睦共处,携手并肩建设好家园,有时间,常回家看看,以寄托对东洋故乡的思念.回乡 作者:张朝兴 阔别故里几多春?夜梦归思念在心。相见儿童不相识,沟通不变是乡音。 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愿咱家乡美? 一提到乡村,大家想到的是什么?是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还是传世名篇《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地方,有着绚丽的色彩、淳朴的民风,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深远的意境,如梦,如歌,令人如痴,如醉。 亲爱的乡亲游子们,通过上述的详细介绍,大家是否对自己的家乡更加了解更加热爱呢?是否更加想回家看看的冲动呢?来吧,家乡祖辈也渴望儿孙们常回家看看! 随着"生态农家、美丽乡村”的号召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了全省各地.闽清大地,处处也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幸福家园的活动。使乡村风景美如画、城乡环境一体化。 美丽乡村需要你,我,他,村公益事业需要靠大家。虽然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你我受家乡大地生养之恩,受山水哺育之情,家乡的兴旺发展、家乡的和美安乐,需要我们共同去建设、去创造、去发展。这是你我的责任。古人云: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因此,村公益事业,建设美丽家乡,需要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希望大家踊跃加入东洋村公益群. 年9月稿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3天确保录用的SCI,3个月检索的EI,
- 下一篇文章: 六祖壇經箋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