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木香的植物基原

木香,多年生草本,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lappaDecne.),以根入药。又称云木香、广木香。主产于云南、四川等地。原植物栽培于海拔~米的高山地区,在凉爽的丘陵和平原地带也可生长。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高温和强光。

木香主根是圆柱形的,表面黄褐色,有稀疏的侧根。

木香的茎都是直立的,上面有细纵棱,上面覆盖着稀疏的短柔毛。

木香的叶比较大,它的叶柄不像普通的叶子是细柄,而是像长了个小翅膀一样的叶柄,边缘是不规则的裂状,叶片三角状卵形或长三角形,大概有两只手这么大,疏生短刺,靠近茎杆部分的叶片呈心型,根部合在茎上。

叶两面有短毛。

木香的花一般长在茎的顶端或者在叶与茎的夹角部分,一般有两到三丛聚在一起生长。在管状花下面的看起来像刺一样的东西就是它的总苞片,约有十层,是三角状披针形或长披针形(披针形就是越往外越细尖的一个形状),外层最短。

花全部是管状,暗紫色,有5个花瓣;花柱伸出花冠以外,分成两裂。

木香一般可以养到五年,但是三年之后的根容易腐烂,药效也不太好,所以现在都采2-3年的根,多在霜降前采挖,除去残基和须根,切成短条,风干或者烘干,然后去粗皮。

药材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和纵沟。质地比较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颜色较深,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是棕色的,就是下图切面上这个比较明显深色的环,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油点,也就是下图的朱砂点。而且它的气味芳香浓烈而且特异。

木香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但未描述它的植物形态。书中说木香生于永昌山谷,永昌就是现在的云南保山地区,为木香原产地。

木香也有别名叫蜜香

《名医别录》:木香,一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所以称之为蜜香,如蜜清芬是木香药材的显著特征。”

形态描述最早见于《唐本草》:“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其实黄黑,所在亦有之”也就是说早期木香为开黄花的菊科植物。和现在的土木香相似。

到了梁朝开始出现的木香为进口舶来品,并且逐渐成为主流品种。陶弘景称:“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复贡,今皆从外国舶上来”自此市面上用的木香不再是产于永昌,而是产于印度,后在上世纪40-50年代云南丽江引种了该品种的木香,所以现在叫作云木香。也就是中药药典收录的AucklandialappaDecne.木香。

但是现在也有很多人会把木香和青木香相混淆,所以我们再提一下青木香和木香的故事。陶弘景第一次于《本草经集注》中将木香称为青木香,称其为木香之别名。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青木香最早见于葛洪《肘后备急方》,始称马兜铃根,唐代由于木香药物来源不足,故用马兜铃根作为替代品,称之为土青木香。明代时,又将土字删去,称之为青木香。李时珍对于木香的释名指出“木香,……昔人谓之青木香。后人因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乃呼此为南木香、广木香以别之。”自此之后青木香则为马兜铃根的正名。

#02

药用价值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用于胸腹胀痛,呕吐,腹泻,痢疾里急后重,寒疝等。

因为木香这个药我们前面提到了它喜冷,怕高温,若想在寒凉的地方让自己生存下来,那这个药必定是温热的,所以它可以温中。而且在上面我们也看到了,木香的饮片上都是油点,这个就是木香的挥发油,有挥发油的芳香药物行气的作用就比较强了。

我们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木香对于前者有着很好的疗效,因为木香行气作用很强,气通了,郁滞慢慢自然也就通了,也就不痛了。这样想木香的功效就很容易记住了。

●痢疾里急后重:香连丸《景岳全书》,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如果有肛门坠胀、频繁想排便却又排不净的感觉,就会用到这两个方剂。

●行气止痛:木香顺气散《万病回春》,此外木香也有理气利尿通淋的功效。

●消癖化癥,气行则血行,瘀血自然也就没了,要注意的是阴虚津液不足者要慎服。

木香在现在也有很多应用像云木香精油、香水、和香囊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云木香精油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解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菌、抗寄生虫等。

木香化学成分非常多,其中的倍半萜内酯如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含量较高,为木香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去氢木香内酯可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焦虑、睡眠障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认知障碍等疾病。

木香所含有的挥发油和内酯具有较强的舒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与行气止痛的功效相吻合。有解除肠肌痉挛、扩张支气管的作用。

去内酯挥发油、总内酯有血管扩张的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扩张血管起到降压的作用,作用于心血管疾病。

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类,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类,宋内志贺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这一类细菌导致的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也有一定抗肿瘤的作用。

下面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

《名医别录》:温,无毒。治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

《药性赋》:味苦、辛,气微温,无毒。升也,阴中之阳。其用有二:调诸气不可无,泄肺气不可缺。

《本经》云:主气劣、气不足,补也;通壅气,导一切气,破也。安胎、健脾胃,补也;除痃癖块,破也。与本条补破不同,何也?易老以为破气之剂,不言补也。

《本草纲目》: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诸气月〖KG-*3〗贲郁,皆属于肺,故上焦气滞用之者,乃金郁则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淋,肝气郁则为痛,故下焦气滞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

《本草经疏》:“肺虚有热者,慎毋犯之。元气虚脱及阴虚内热,诸病有热,心痛属火者禁用。”

《药物论》:“木香消痃癖癥块,胀瘴,逐诸壅气上冲烦闷。”

《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辟毒疫,主淋露。”

图文编辑:于嘉莹

排版:朱昱林

校正:杜佳蓉杨懿邵天赐姚庆

指导教师:张会永吴威魏延军

张会永

谢谢您的支持,鼓励老板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9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