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水土
这方水土 王红霞 一条名叫洪渡河的河流,在巍峨的大娄山脉之间汹涌向前,当进入务川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境内,洪渡河似乎跑累了,想休息一下,才变得温顺起来,数里碧波荡漾。 跨入龙潭村的半头寨门,就走近了古寨悠久的历史。沿着石板小路一路前行,坐落在林荫之中的申公祐祠呈现眼前。 年的一天,年仅7岁的申祐与父亲一同在山里干活,冷不防林中蹿出一只斑斓猛虎,它张牙舞爪扑将上来,一口叼起父亲就走。小申祐哪容多想,抄起一根树杆,使出浑身力气向老虎击去,老虎受到惊吓,口一松,丢下父亲跑了。 虎口逃生的父亲搂着小申祐又惊又喜。很快,小小孩童冒死救父的美谈传遍十里八乡。年,17岁的申祐在京城国子监读书,他的老师李时勉被奸臣陷害,面临重刑。申祐尊师如父,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为老师击鼓呜冤,愿以身代师赴死。 皇帝感其忠义,重启案件调查,后特赦李时勉无罪并官复原职。仡佬学子申祐的义举顿然传遍京城。年7月,时任四川道监察御使的申祐连同文武大臣一起,随明英宗朱祁镇出征,与也先带领的瓦刺军队交战,英宗兵败土木堡,被瓦刺兵团团围困。眼看明军全军即没,跟随英宗亲征的文武大臣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却毫无办法。这时申祐挺身而出,请求领兵一路,诱敌他顾,以保英宗脱险。群臣惊讶之际,申祐再诉其由:自己与英宗年纪仅差两岁,身高和英宗相近,相貌与英宗相仿,如穿上英宗的龙袍,当能引敌穷追,可助英宗离险。英宗大喜准奏。申祐乘上英宗御辇,瓦刺兵果然上当,一直紧追不舍,申祐后来战死于军中,时年24岁。 申祐短暂的一生,成就了忠、孝、义的德范,明朝庭赐谥为“忠节申公”,敕曰:“人孰能无死,惟死于国事者为莫大也。”仡佬族人强忍悲痛,在家乡为自己的英雄建造了一座衣冠冢,又自筹资金在火炭垭建申祐祠堂,以志缅怀。嗣后,村人凡遇嫁女娶媳,或造屋立房之类的大事,都要到祠堂敬香禀告,渐成习俗。再后,村中私学搬进祠堂,学童稚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朗朗书声与申姓族人祭祀祖先的香火两相缭绕。 今天的申公祐祠为当年屋基的扩建。进入祠堂须经三重大门,方得入正室。我们去拜访时正值清明,恰遇仡佬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正在龙潭祭祀祖先。只见三个小朋友,大的女孩十岁左右,另两个男孩五六岁上下,他们在申祐塑像前进香、行礼,毕恭毕敬。一问得知,都是申姓族人,父母在外面买清纸,他们还要去申祐的衣冠冢上挂清。 我不禁好奇,务川乃贵州的偏僻小县,何以在明朝出现申祐这样的人物?或者换一种说法,地处偏远之地的务川,为什么能在那个时代就与中原的主流文化合了流呢? 我走进了龙潭村仡佬族迷宫一样民居。每户人家的房屋都用石墙围护,斑斑驳驳的石墙,高过成人头顶,勾你踮起脚尖,欲一探究竟。户与户之间,石巷相连,处处都像似曾相识,仿佛来过——或许是梦里?不禁想起诸葛亮布下的石头阵,演绎着多少喜怒哀愁。 丹堡院落是一户典型的仡佬民居。主人告诉我,他家的老屋修建于清代,祖上因经营丹砂而富甲一方,为防抢劫或偷盗,祖上用石头建造了防卫严密的军事堡垒。入院大门由三道组成,最外一道称山羊门,窗子样的格子组成,是和平时期用来防止鸡、鸭等非攻击性的家禽入内。第二道为实木门,用以防盗,夜晚须关门上锁。第三道亦为实木门,厚达三寸有余,是以防匪,一般土枪极难洞穿。大门左右石墙均设有枪眼,并构成三角交叉火力网,如前三方有匪来犯,必先进入火力网内。三合院的坝子排水系统高妙。如遇土匪猖獗时,主人家就把茶、饭备足,邀请寨中枪法精准的猎户来院中打牌、喝酒,数日足不出户,就当免费给主人看家护院,以壮声色。住在房中最里间的是女眷们,她们可以通过木门上的猫眼一窥三合院里的人头攒动,但院中人却看不到她们半分。 同行的朋友指着窗花上的炼丹炉、拉矿的工具图案告诉我,务川地理边远,因为丹砂才让它与中原紧密联系起来。实际上,务川县城距离古都长安并不遥远,包括文化的距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考古专家还没有发现龙潭汉墓之前,村民把挖出来的汉砖用来砌猪圈、平院坝,龙潭的村民们实际是睡在秦砖汉瓦之上的奢侈。 龙潭村由前寨、中寨、后寨组成。当地人说,前寨出商贾,中寨出官宦,后寨出美女。前寨靠近洪渡河畔,村民们主要从事打渔、贩运丹砂的行业;中寨拥有良田腴土,耕读之风盛行;后寨靠近深山,属天然氧吧,村民多从事牛羊,蜜蜂等养殖业,仡佬姑娘一年四季与嫩草鲜花为伴,咀香饮露,自然是花的娇艳,露的灵秀。 这里确有一位美女让我由衷敬佩,她叫邹花平。二十多年前,丈夫不幸去世,给她丢下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个残疾的小叔子,邹花平几十年来含辛茹苦,以一副柔弱的肩膀,硬是扛起了全家的重担,一扛就是几十年,直到儿女成家立业。那期间,为有更多的时间干农活,她赶过最远的乡场是几里外的大坪场,十多里外的务川县城竟一次也没有去过。不善言辞的邹花平解释说:“当初自己的老公是抱到申家来押长的,既然我们受用了人家的土地,就要抚养人家。”原来还有过这样的约定:受用谁家的土地,就要抚养谁家的人。四十多年前,把握约定的人是邹花平的公婆,后来是邹花平的老公,他们离世后,把握约定的人成了邹花平,她还在固执地遵守那个约定,她还要把那个约定传给下一代。 龙潭的湖光山色令人迈不开步子。位于村子中央的龙潭湖,是村子里最小的湖泊。据传,很久以前这里的学童们没有读书的教室,教书先生就在村边的岩洞里教学,为了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读书上,先生和学童们一样把中餐带到了岩洞里,节省了来回吃饭的时间。不曾想一只小黄狗知道了这个秘密,也跑到岩洞里来,它先和孩童们亲近,摇头摆尾,打滚转圈,逗得孩童们哈哈大笑。可趁大家专心读书时,小黄狗叼起先生的包谷粑就跑,孩童们惊呼先生快追。可先生老了,追出岩洞没有多远,小黄狗已跑得无影无踪。突然,先生的视野里,一股清泉从岩石间潺潺流出,汇成一个湖泊。先生扶了扶老花眼镜,在云雾飘渺之际,他看到湖泊上方露出犀牛一角。转瞬间,犀牛角消失,又现出龙角。老先生惊喜交加,村民们再也不用去远处挑水了。这个湖泊便被老先生尊为“龙潭”,且沿用至今。 眼前的龙潭湖畔,缕缕柳丝飘拂,吸引着如织的踏青人,鸟儿更是呼朋引类,穿梭在红红绿绿间。湖边的垂钓人目不转睛盯着荷叶田田的水面,神态悠然自得,他们并不在鱼,而在享受这龙潭美景。 村子东北角的唐家水库为龙潭村第二大湖泊。唐家水库及附属工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动工,到八十年代初期完工,它为龙潭、大坪、前进三个村的农业和人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甘泉。那条通往水库的公路,就是当年的筑路工人把绳索拴在腰上,把自己吊在悬崖峭壁上,一錾一锤凿出来的。直到今天,村民们提及往事,仍对那些建设者敬佩不已。看着湖泊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里,仿佛建设者们流下的辛勤汗水汇集而成,又像村民们欢喜的滴泪,让人心生爱怜。 龙潭村最大的湖泊叫丹砂湖,它也是最年轻的人工湖。上起都濡镇沙坝,下至柏村镇的梅林和大坪镇塘池的交界处,却以龙潭村境内的九天母石风景为最佳。丹砂湖担负着沙坝电站和石丫子电站的蓄水任务。据当地村民介绍,丹砂湖内有淡水鱼二十多种,每天下午出去布网,第二天早晨收网,最多时一网能打五六十斤鱼。自从石丫子电站建成后,为保护生态,再没人打渔了。 龙潭的湖光山色是最适合耕读的好地方。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贵州文化先贤申尚贤(寿生)与妻子熊南英来到这里隐居,一呆就是四五年,他们养殖家禽,种植谷物,还参与农户修建碾房。申尚贤还在这里写下了“冷冷一条路,蓬蓬两面蒿;携手共来去,文章话舜尧”等优美诗篇,为龙潭留下了一段佳话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龙潭村的孩子们不用去岩洞里读书了,也不用在申祐祠堂里拥挤地安下自己的课桌,他们已经拥有了占地近四千平方米,校舍面积近一千平方米的民族小学。学校为砖木结构,颇有古色古香的韵致,多名孩子在这里快乐地成长。 沉醉于龙潭的湖光山色,有感于忠、孝、义的文化浸淫,眺望从历史的深处逶迤而至的洪渡河,我默默地祝福,让它永远滋润这一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灵。 (文中图片由田东拍摄) 作者简介 王红霞,笔名北雪,现供职于遵义市文联,贵州省作协会员,多次在贵州省作协、遵义市作协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 审核:赵龙驹 校核:秦洁编辑:周钰姣往期精选●晚霞中的遵义会议会址!张照片汇聚成33秒超美视频●今年第十篇!遵义作家作品再次登上《人民日报》●开展!遵义·普陀两地摄影作品联展●荐听遇见习水 投稿需知“做文艺”是遵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权威发布平台,欢迎投稿,投稿要求如下:?作品内容以讴歌“醉美遵义”为主;?体裁不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力主战场、建功新时代;?要求原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来稿附字以内个人简介,清晰生活照片1-2张;?投稿邮箱: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9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年女人心里最渴望三件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