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温水煮青蛙,会把青蛙煮死。但是真做实验会发现,水温超过青蛙的承受极限,青蛙会跳出去。即使水温没到,青蛙也在活动着,除非有锅盖强行困住青蛙在锅里煮死。

说这个典故,是要提到当下我们的生活!这三年的疫情不就是加热的温水吗?被煮死的绝对不是因为水太烫,而是因为人们被惯性思维困住了手脚,不挣扎了。

这三年我们在为什么活着?

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保命!但是呢,这种被动接受的安排,触碰不到的危险,是青蛙脚下的锅吗?普通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如同《楚门的世界》一个巨大的穹顶下,一切都是被设计和安排好,连风雨雷电都是制造的,只是主人公未察觉。当他不知道真相时是快乐的,知道了就开始各种“作死”逃离。

为什么人们要痛苦地寻找真相?活在幸福的假象里不好吗?这就是当下的我们,都搞不清楚病毒怎么来的?在哪?怎么没的?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安排什么就是什么。多数人放弃思考。

我们都在为“保命”活了三年,这个命自己无法掌控,“保命”也是别人告诉我们的,危险也是听说的。就这样活了三年!

人均寿命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们生活的尽头就是死亡,却用了三年时间保命,跳脱出当下,往前十年,往后十年看现在,会不会特别荒唐?

活着不是为了享受生活吗?

这三年我亲身经历了武汉、南京、上海的疫情影响,和死神来回擦肩而过,总觉得哪不对劲,却说不出来。

去年,我反问自己几个问题,反正无所事事之下,人人都是哲学家。

我问自己,干嘛还活着?我活着属于运气,因为每年意外死亡的人以百万计,只是哪个更倒霉而已。我坚持活着,是为了经历,经历那些每个年龄段的有趣,反正都别想活着离开这个世界,来都来了,那就可劲折腾吧。

我问自己,活着干点什么?成为伟人的概率实在渺茫,成为恶人也没有可能,混来混去大概率就是碌碌无为的路人甲。所以也没什么抱负,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干吧。

我问自己,怎么干?都在说“搞钱”,都在“奋斗”,但是眼前的日子不是你想发财就能发。那我就反推,我就想躺平!躺平需要一个风景优美的院子,让我坐吃等死。为了实现院子就要赚钱,能不能一边建院子,一遍赚钱,同时进行不香吗?

我想有一个院子,把生活过惬意了!

要有院子也不复杂,找到地,再办手续建房,再搞装修,再种点花花草草。这事只要有钱就行,但是没钱行不行?这是我这两年已经在行动的事情,销声匿迹是我在好好生活。

城市化在加剧消灭我们的生活

为了弄院子,又研究了房地产政策,才发现时代的机器在无情地碾压着我们。

土地没有私有化,农民只能往城里迁徙,城市人口却无法返乡,大量的空心村无法有效发挥价值。

人们举家进城,为了生活,实际却是亲手埋葬生活。赚着微薄的工资,支付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把未来赚的钱买了那些钢筋混凝土的房子,每个月拼死拼活去还未来的钱。

这一系列的操作只是想好好生活,离好好生活有多远?其实很远很远。一般人都像温水里的青蛙安慰自己“大家都这样呀”。

我们为了住在城市里,忍受着自己的人生大部分时间在给银行打工还贷款;忍受着糟糕的居住环境;忍受着所谓的“未来会好起来”而始终都碌碌无为;忍受着各种人生赢家的鸡汤励志故事;忍受着领导画的大饼,加油干;忍受着种种“温水”的洗礼,最后变成自己把自己煮死的青蛙。到死的那一天能回忆的只是辛劳一辈子,留下时日不多的破败的房产。

城市生活给我们带来了,迷茫、焦虑、攀比、压抑、痛苦、绝望,这些共同组成了我们的生活,它能好吗?

外部环境正在摧毁我们的美好世界

普通人盯着每个月的还贷压力,无暇顾及大环境。抬头看看,早就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全球化本质是强势、发达的国家压榨落后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并不美好!仔细看看,我们看似超英赶美,GDP的主要贡献是房地产拉动的总量,毫无全球竞争力,却让人们有一点自豪,有一点膨胀,这种认知陷阱是我们民族自尊心造成的,和生活水平相比,出入非常大。

西方这几年加速遏制东方两大国,表面看是阻止我们崛起,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遇到了瓶颈,在四处寻找突破口。

与境外巨大的贸易顺差,表面上是赚了外国人的钱,实际是我们压制着美好生活,将财富放进房地产市场里焚烧。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八亿人口的乡土文化、破坏本该慢下来的生活节奏。

眼下的生活恐怕没有十年二十年前的幸福感,因为那些社会层面的浮财在官方只是数据,在普通人面前只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

我们所处的这锅温水,在埋头苦干的生活里,人们已经不知道深浅,也搞不清楚冷热,只能盲从,除非跳出锅里,回首往事才会恍然大悟。

寻找院子带来的启示

1、养老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城市不适合养老。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来就不存在养老问题,即使在改革开放时期都不存在养老问题,问题出现在“城市化”之后,养老反而成了问题!

举例说明:城市老人养老很复杂,因为处处需要花钱,最主要的是还要支持子孙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一个人三千块的退休金在城市里生活都捉襟见肘,但是在乡村能能养活三个老人。

2、城市化破坏乡土文化,导致劳动力断层,社会失衡。

我去过很多地方考察院子,发现几乎村里大面积凋零,剩下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不用过几年就会整村荒芜。

原本土地滋养万物,现在脱离土地的社会环境,人心也变得异常躁动,农业人口非但没进入工业,反而农业工业两大支柱产业都有缺人。

那么,人都去哪了?游离在城市各个角落,用虚拟经济麻痹生活。这个人群可不小,少说有两亿人口无法立足城市,也不想回到乡村劳作。这样大好河山要出大问题!

3、土地不私有,人们习惯短期行为。

地不是自己的,当然房子就不可能当作祖产打造,住几十年就破败不堪。如果不信就查看城市里的楼房,看看还有90年代之前的吗?绝对不止是拆迁造成的,而是建造质量标准的问题。

乡村里的房子,品相较好的反而是老建筑,建国前的居多,而新建的心态都变了,眼下的面子更重要,休想变成祖产,只能保证几十年的质量。

土地同样出现短期行为,过度农药化肥已经严重危害整个民族的生死。城市生活成本提高,但是乡村土壤千万年不怎么变化,想收入提高,就无所不用其极,榨取土地利益去维持子孙的城市生活,用不了多少年,恐怕要无地可种。这时才出现了“保耕地”的大局观。

4、人心浮躁,因为不接地气。

生活成本增长速度超过收入增长速度,一定会带来焦虑、短视、铤而走险,如果城市人口大面积浮躁,历史会给大家一个耳光,我们正在经历着。

乡村生活本可以大有可为,只是温水里的青蛙现在还舒服着,不想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原本城市化应该是自然聚散,不该有任务有指标,当人口大量涌入,而就业岗位没跟上,就一定会出现游手好闲的人群,人一闲下来就要搞事情,要么就“内卷”,消耗着社会资源做着无用功。

未来十年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1、除耕地之外的土地将提高周转率和利用率。

现有的乡村生活并不美好,是因为产值过低,难以为继。各种配套无从谈起。

如何利用荒山荒地,如何搞好“树下经济”将会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例如,通过土地集中管理、市场化、机械化、产销专业化,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消灭城乡收入差距,人们会更愿意回乡生活。那时的农民都是些高学历、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

2、平衡人口老龄化的突破口,是养老回乡村。

养老无法进村,主要原因是土地政策不灵活,城市人口没安全感,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乡村医疗卫生环境有待大规模的改造升级,将城市化进程的红利反哺乡村,这个反而在有序疏散城市人口,重新回到乡村就业创业。

原本乡村更适合生活,只是特殊时代需要腾挪劳动力,但是历史发展终归要矫正方向。城市化将转向城镇化,乡村化。

3、乡村路网将再次大规模升级。

原来城市化为了让农民更便捷进城,才村村通路,水泥路和沥青路一直在修。未来将吸引更多城市人口返乡生活,路网的功能性得到提升,漂亮、舒适、惬意,更适合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可以预见乡村会出现三步一景五步一站的路网规划,兼具实用、休闲、旅游的各种人群需要。

这些投入的巨量资金,也是因为城市疏散功能,部分产业转移至乡村GDP大规模增长而来。

大概会实现多数村庄有企业和各专业工厂,在环境友好的原则下就近就业,就近生活,就近养老。

4、城市化思维的特色小镇会没落,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聚散的专业小镇。

过去这些年,各地为了业绩,大兴土木搞形象工程,全国出现数千个特色小镇烂尾,原因就是因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

专业小镇并不是一窝蜂开建,而是市场决定一个主体企业的落户,带动周边配套,形成一个个由市场决定的村落,围绕着员工的工作生活的服务型小镇生态。

5、小镇综合体将遍地开花。

相比较城市综合体的高效便捷,小镇综合体更多的是乡村湿地的作用,吸收闲散劳动力从事生活服务配套,一个综合体里包括了衣食起居的方方面面供应和服务。

得益于路网的大规模升级,自驾或小型乡村公共交通的发展,三五个村设置一个小镇综合体,更能有效解决乡村与城市生活的差别,真正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享受生活,而不是追逐别人的生活。子女教育也会被有效解决,国家正在挖空心思提高生育率,就是要根本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美好生活从院子开始

国家大事咱也管不了,但是自己的生活还是可以自己说了算。我在试试实现自己的院子理想,如果这也是你的理想生活,欢迎一起。

未完待续,我将全程视频记录建造院子的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zc/10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