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刘悠扬(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发现深圳》是读创/深圳商报旗下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为人知的历史,开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现在我们将《发现深圳周刊》的内容声音化,每天5分钟,给你讲讲关于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识。沉香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今长盛不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沉香与深圳以及香港之间的“血缘”关系。宝安是历史上的沉香主产地,也是沉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据说“香港”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沉香的转运和出口。香港得名与深莞出产沉香有关◎廖虹雷彭全民深圳民间自古有农历初一、十五、年节祭祀和红白之事焚香烧纸的习俗。信众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佛家认为烧三炷香,代表尊敬,感激佛、法、僧,从而供养佛,觉而不迷;供养法,正而不邪;供养僧,净而不染。《大明本草》记述:沉香,熏香能驱晦御邪、祛四时雾瘴湿气。沉香,气味辛,微温,无毒;有治风湿毒肿、霍乱中恶、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益精壮阳等功效。《中国帝王宫廷生活》载:明代皇宫,“正月初一五更,穿着葫芦补子和蠎衣的宫眷、宦官们焚香放炮”。古代焚的不是线香,而是樟木、檀木和白木香。白木香就是土沉香,不烧不香,散发出的清香尤让人舒服。宋代有“一两沉香一两金”之说。因此,明朝列为皇宫贵重贡品。土沉香,最为著名的产地有东莞、宝安两地。清人温汝能编纂的《粤东诗海》收录了明天启七年()举人黎遂球(—)的诗作《宝香篇》。诗前小引曰:“宝安产香木,其气味视奇楠、枕木、檀诸品尤为甜远。香片以坚老为贵,色如茶褐,或质白而沁作,山水云影马尾棕纹者尤上。”“宝香”的价格起初并不高,“山市所出最上者,每斤不过百许钱”。一般的沉香木不值钱,值钱的是沉香树受损或枝折后分泌出大量的树汁,凝结后或在水下或在土中长时间起化学反应,这样的“沉香”燃烧起来才芳香四溢。由于沉香的形成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凝脂含量高者更需要数百年时间,故自古以来沉香产不应求。清康熙五年(),宝安并入东莞,土沉香“宝香”便被“莞香”替名。▲天然沉香莞香旧称蜜香树,唐代名栈香树,学科名称为瑞香科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又名海南沉、牙香、女儿香,宝安俗称“香树”。清嘉庆《新安县志》载:“香树邑内多植之。东路出于沥源、沙螺湾等处为佳;西路出于燕村、李松蓢等处为佳。叶似黄杨,凌寒不落。子如连翘而黑,落地则生,经手摘则否。香气积久而愈盛,正干为白木香,出土尺许为香头,必经十余载,始凿如马牙形,俗呼为牙香。凡种香家,妇女皆取佳者藏之,名女儿香。岁时供神,以此为敬。”▲天然沉香香树盛植于沥源,即为今香港新界沙田,沙螺湾位于新界大屿山西部;而燕村、李松蓢均位于宝安公明街道(今属光明区)。清学者邓淳的《岭南丛述录》载有香市:“宝安自昔擅奇香,迁地栽培总弗良。堪羡嘉名君子贵,剧怜纤手女儿藏……”香树叶似冬青,其木枯折,外皮朽烂,内乃香,破开面呈灰褐色,能沉于水中或半沉半浮。上品者沉水底故名沉香。从上文史载中,明清时期可见深港地区不仅种植土沉香,而且已形成一定规模。后因清朝各级官员层层加码要求进贡,香农无法承担,宝安乃至海南、罗洲(今廉江)、盆允(今新会)等地将香树砍伐一空。“幸而东莞以人力补之,实之所存。”(屈大均《广东新语·莞香》)也就是说,各地天然生长的土沉香已被人采伐殆尽,而东莞适时大规模种植,加上屈大均名著《广东新语》使用了“莞香”这一名词,遂使莞香成为近代土沉香的专用名词。时至近年报载,在羊台山、塘朗山、凤凰山、梧桐山甚至香港新界境内的大山,时有盗伐者偷砍事件发生。▲沉香雕塑据学者考证,香港的得名与深莞出产沉香有关。明代以来由于宝安、东莞生产的莞香大多数先运到九龙尖沙头(即尖沙咀)专供运香的码头——草排村的香头,再用小艇驳运到港岛南边的香港仔与鸭脷洲相抱形成的石排湾(今香港仔村附近)集中,然后运往国内外。莞香堆放在码头,香飘满港,尖沙咀因而得“香埠头”;石排湾转运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称为“香港”,其后甚而将所在整个岛屿称为香港。(作者廖虹雷为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彭全民为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监事长、文物保护专家)审读:喻方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zc/1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