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董剑峰

上次内容

中医与命理(一)疾病的起因

(二)找寻规律

在上一节内容中我们理解了致病因素的概念,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能让饮食健康、营养均衡、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但也会因空气成分比例的变化对身体产生的不同影响而出现不同疾病。这时,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和寻找这种致病因素的规律。想要学习这种规律,就得进入古人的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是接受和相信这些无稽之谈。《黄帝内经》卷首便有黄帝问岐伯:人的寿命本应该是过百岁仍然动作敏捷,为何现在的人过了五十就显老态了呢?岐伯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知道,也就是懂得和遵循并顺应自然规律,即得道;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习、运用阴阳和术数这些方法。阴阳这个名词,在远古文化里出现的最早,比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还要古老。中国人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任何互相对立的、此消彼长的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比如动静、刚柔、天地、日月、男女、雌雄、正邪等等;它是所有相对事物的代表,所以后来道家根据《易经》的思想,提出太极这个名词;于是太极动则生两仪,两仪再动生四象,四象再生八卦的观念从此建立。阴阳这个概念是在远古时期自然物理理论科学里最普遍的学术名词,那时的天文和星象学家用阴阳互变的原理来说明物理。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既原始科学形态的理论科学家),秦汉前后的占卜家(既使用龟策的术者),以及后来的卜筮术数、选择时间的日者,魏晋以后的堪舆家,唐宋以后的星命家,统统都是从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分化而来。阴阳就是通过观察天文星体对地球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会对动植物、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前面我们说过,气候的变化会让空气的成分比例发生变化,而行星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会让气候发生不规律的变化。我们知道,太阳系每个行星的轨道、运行周期、速度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们的相对位置也是经常变动的,因此对地球产生的引力场也就不是恒定不变的,这种不恒定会导致地球气候变化的不规律。也就是说,行星的引力让地球的气候变的不规律,不规律的气候让空气的组成比例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气候有的时候该冷不冷该热不热,夏天该热却反凉,冬天该冷却反温,有的时候好端端的坐在家里却突然生病的缘故了。了解了这些之后,再用六甲等术数方法计算出来,这样就能达到像黄帝所说的上古真人、中古至人或者圣人一样延年益寿。

术数,在现代有些人眼里往往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封建迷信的代名词。建议这些人没事多看看书,别东家长西家短七大姑八大姨说啥你都信,没脑子呀?没有炎黄何来华夏,没有封建哪来疆土,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进入中国之前,我们的族人应该迷信自己的民族科学;即便是在西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正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而且我们的科技发展何止这些,从6世纪到17世纪,在世界科技理论成果中,中国占了54%;如墨子的《原子论》,天文学中日月对恒星位置的退行运动,数学中的零和倍,物理学中波和粒子的宇宙开创论,动力学的弹道与风筝,光学中的万花筒、小孔成像、光是直线传播,声学中的地话器,机械工程学的活塞风箱等;石申的《天文》标注了颗恒星的位置并记录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和交食情况;刘焯发现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运动速度;杨忠辅确定回归年长度为.日;莘七娘发明了最早的热气球(孔明灯),同时发明了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走马灯;杜诗首创了水力鼓风机;孙子首论筹算记数制为剩余定理的起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恒的地动仪(说起地动仪,不管真假,最起码它能作为民族自豪、民族信仰的根基,现在居然有砖家把它从教科书中删除,它还不如把传统文化全部删掉,更好的去做美日帝国的走狗);这只是一小部分,其它的请参考英国人李约瑟先生的《中国科技》我们只是用它来说明,华夏民族科技、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是依靠西方的数理逻辑体系,而是有我们自己的术数体系。术,就是方法;而术数就是各种不同的方术。《中国丛书综录》将术数分成了十大属:数法、占侯、易占、六壬、杂占、堪舆、命相、遁甲、杂术和阴阳五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偏重于抽象,很多学科都是师傅口传心授,凭感觉凭经验,这也正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处,但无形中也给我们在学习、研究和了解方面增加了很多难度。可医学不是儿戏,不是完全可以凭经验和感觉的,它需要有术数作支撑,我们虽不像西方医学那样严苛每个数据,但是对患者的体质、致病因素、用药剂量、愈后情况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凭借背会的方剂去给人治病。皇普懿在《甲乙经》写了一个故事:说张仲景见王仲宣,当时王仲宣20岁。张仲景说,大王有病,40岁开始眉毛会脱落,半年之后就会死,然后让他喝五石汤。王仲宣嫌他说话不好听,所以没有喝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来见,问他喝药没有。王仲宣说喝了。张仲景说看你的气色根本就没喝,为什么这么不重视身体呢。二十年后,果然开始掉眉毛,一百八十七天后死。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上工治未病,等到疾病发展严重了再去治,那叫下工。扁鹊有两个哥哥,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医术最差,因为他大哥在人没有生病之前就能及时的预防,二哥则能在有一些疾病迹象时发现严重性并及时治疗,但是很多人因为感觉自己很健康不会有病,或者病情很轻不以为是,所以认为大哥二哥是骗子,是在忽悠他们而不相信。扁鹊医治的多数都是重病患者,能给这些人治好病,名气理所当然就大了。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神话故事,夸大、虚构等等等等,实际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观点,这种观点障碍了我们,使我们不能对这些看似神奇的现象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样我们将永远达不到古人的水平,更不用说创新了。后面的内容会有很多现实版的神话故事,也是我从医年间实际接诊的案例,不需要听患者的主诉,不需要望闻问切就可以告诉患者他什么时候得过什么病,现在有什么病,以后会得什么病。当然,配合脉诊会显得你更专业一些。因为我在听到之前这些故事的时候只是感觉不可思议,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认定这是封建迷信糟粕伪科学,这样我们就有机会让自己静下心来,用正常的心态去看待和研究它。

三、阴阳干支

其实《黄帝内经》里的有很多部分都是关于术数、而且都是纲领性的内容,我们理解不了也是情有可原。前面我们说了,要进入、并用古人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所有的文化都以阴阳、八卦、五行、干支等进行贯穿。只是儒家更偏重人文道德、人生修养等“理”的方面,而道家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等“象、数”范畴。只不过过去读书的人,对于科学学术方面向来不重视,认为那是“奇技淫巧”不足为法的学术。而且特有的封建制度也是限制了子学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所注重的只有儒家的诗书礼乐春秋等,想要功成名就有前途,必须学经史(涉及政治的事我们尽量不说)。

再来说阴阳,阴阳在传统医学概念里就是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体表为阳,内里为阴;腑为阳脏为阴等等。在正常无病的情况下人体的阴阳是平衡的,也就是前面所说,组成人体细胞的成分是保持平衡状态,如果一方太过强而导致另一方变弱,就会产生疾病,也就是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虚,阴盛则阳虚;那么阴虚是不是阴病?当然不是,那是因为阳盛造成的,同样,阳虚也不能叫阳病。请记住:“盛”是实,所以,区别阴病和阳病是以哪一方实来区分。也就是说热邪太重伤津液而造成阴病,或者寒邪太重伤阳气造成阳病。

举个例子,某病患是一个工厂工人,最近媳妇儿吵嚷着要买宝马,因为压力太大,最终火邪太重而病倒,症见大热(阳盛),大汗大渴,咽干便秘(津液损伤)。典型的阳盛阴病,而白虎汤是典型治疗阳盛则阴病的代表方剂,这是根据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当然,这只是举例,具体用药不能搬来就用)。而另一个病人感受寒邪出现怕冷(阴盛),而后四肢冰冷,身体不温(阳气损伤)。这就是阴盛阳病,怎么办?肯定要温,寒者热之对吧。四逆汤,吴茱萸汤等等。

另外,对于所有的实证来说,所有的虚证都属于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因为虚,所以会造成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也就是说,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不会存在。比如说,一个病人由于精神问题常说看见鬼,说自己阴阳眼,而且情绪烦躁、盗汗严重、噩梦不断、五心烦热,继而出现怕冷,别人说他鬼上身,经过诊断是阴虚导致了阳虚;或者一个人开着夏利,看见一辆法拉利飞驰而过,心中不服气去追赶,导致车祸大出血造成亡阳。那么,鬼上身的患者出现盗汗,和后面这个大出血的都属于阴,属于阴损及阳;又比如说,一个病人因为看血腥恐怖片没有食欲,看见肉就想到影片中的血腥场面,之后由于不吃东西造成贫血营养不良,面色苍白,是不是因为气虚而导致了血虚?这就是阳损及阴。

再有一点就是阴阳的消长和转化,简单的理解就是物极必反,白天到了极点就开始向黑夜转换,消长和转换也就是阴阳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产生的偏盛或偏衰到极点。比如说刚才那个媳妇吵嚷着要买宝马的哥们儿,突然得的是热病,由于热毒太深,在不断高热的情况下会出现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等症状,这就是热极生寒;再或者某人得了轻微感冒,还以为自己得了禽流感,因此跳楼自杀而亡阳,经过抢救,四肢开始回温,面色红润,脉搏正常,是不是阴变阳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当人体阴气或阳气太强而把另一方阻隔在外,便会形成阴盛格阳或者阳盛格阴,最常见的就是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比如说一个女孩喜欢唱歌,去参加好声音,海选的时候就被淘汰,心里不服气,怒火攻心,见面红,身热,口渴,苔白,而且晚上睡觉要多盖被子,喜欢喝热水,经诊断,她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外表热,内里寒,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口渴盖被子是真的,典型的阴盛格阳;又比如说一个病人大夏天的四肢发冷,面白,胸部灼痛,喜欢喝冷水,诊断结果他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热是真,寒是假。

上面我们进一步理解了阴阳的几个要点,综上所述,阴阳的几个要点:1、阴阳是对立的;2、阴阳是相互为根的;3、阴阳是相互转化的。接下来理解一下天干地支和五行

干支的学术思想在黄帝时代黄帝让大桡研究观察天体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而创建的,其中有一个用途就是用来记录年月日时,即一年分四季,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每天十二时辰。十天干是代表以太阳为主导的太阳系五大行星对地球的作用关系,十二地支是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运行关系。我们现在只需要先记住天干与地支的符号,它们的起源、规律、作用关系在后面会有详细的讲解。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丁壬代表岁星(木星),戊癸为荧惑星(火星),甲己为镇星(土星),乙庚为太白星(金星),丙辛为辰星(水星);用阴阳法则来区分: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我们先把十天干排在指节上记熟(无名指根起甲,顺时针排至小指第二指节),以备后面使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阴阳法则来划分: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同样把十二地支放在指节上(无名指根起子,顺时针排至小指根)。然后按照相同顺序排放十个数字.有了这三个要素,我们就可以很迅速的在手掌上进行公历年和干支年的转换,同时可以用来推算、计算各种数据和作用关系,为我们下面的课程打好基础。

五行这个名词中国人都不陌生,一般认为它代表五种特性的物质,这只是一方面,它还可以代表五大行星,可以代表气候、季节、不同属性的人、事、物等等。行就是运动、变化,大到天体、气候,小到生命、物质等等,时刻都在看似无规律,其实是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木,代表生长发育的力量;天干甲乙、地支寅卯代表木;火,代表生命力量的升华;天干丙丁、地支巳午代表火;土,代表生养万物的家园;天干戊己、地支辰戌丑未代表图;金,代表万物收敛,由阳转阴的过程;天干庚辛、地支申酉代表金;水代表万物归根,生生不已的功能;天干壬癸、地支亥子代表水。道家的阴阳家们根据五行的变化法则,用阴阳消长来说明说明它们之间相互依存、转化、制约的作用关系,用来分析物理和人事的变化规律(详细讲解起来太多繁杂,我们会把它贯穿在后面的内容里)。所谓的相互依存、转化、制约就是五行的生克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往复,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互制约。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生物链,或者叫食物链之类的。贯穿前面的干支,得出的公式就是:甲乙寅卯木生丙丁巳午火,丙丁巳午火生戊己辰戌丑未土,戊己辰戌丑未土生庚辛申酉金,庚辛申酉金生壬癸亥子水;甲乙寅卯木克戊己辰戌丑未土,戊己辰戌丑未土克壬癸亥子水,壬癸亥子水克丙丁巳午火,丙丁巳午火克庚辛申酉金,庚辛申酉金克甲乙寅卯木。

前面说过,阴阳有一方过旺就会导致另一方变弱,从而产生疾病,那么在五行中该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

穿插一个小游戏来理解生克关系:

木旺会产生什么样的五行变化?

记住:问结果向右转,好比我们自己结的果是儿子、孙子。

1)、看相生关系,木是娘,火是子,因为娘有钱,儿子就是富二代,所以结果是木旺火旺;

2)、看相克关系,木是娘,土是孙,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奶奶有钱,孙子就不一定了,所以结果是木旺土虚;

3)、看反克关系,本来金是克木的,但木太强大了,反而会反过来克金,这就叫“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所以结果是木旺金虚。

那么,是什么五行改变会造成木旺?

记住:问原因向左转,就好比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就得找上面的娘。

1)、看相生关系,木是子,水是娘,木为什么这么旺,因为他妈旺。

2)、看相克关系,木是孙,金是奶奶,还有句话叫穷也不过三代,因为金虚所以木实。

3)、看反克关系,没有反克,因为木本来就旺,本来就克土,现在更旺更克土,所以土不可能反过来蹂躏木。

木虚会产生什么样的五行变化?

记住:问结果向右转,好比我们自己结的果是儿子、孙子。

1)、看相生关系,木本来是生火的,如果木弱就生不了火,所以结果是木虚火虚;

2)、看相克关系,金本来是克木的,木虚的话,金更是为所欲为,结果就是金乘木;

3)、看反克关系,木本来是克土的,木弱就克不了土,反而被土反过来侮辱,结果就是土侮木,这就是“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

什么原因会造成木虚?对,问原因向左转。

1)、看相生关系,木虚肯定是水虚;

2)、看相克关系,金克木,木虚金更克,结果就是金实木虚;

3)、看反克关系,没有反克,问原因只找相生和相克,没有反克。

好了,游戏做完了,是不是有些头晕?很正常,因为古人都用这种方式看问题。所以,下面请大家按照步骤自己推算其他五行,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头晕,不要紧,反复练习几遍就会熟悉,因为我们要用古人的思维模式为下面的内容打好基础。

四、术数基础

初步理解了阴阳、干支、五行之后,我们再来看它们的运动规律(周期)。太阳运动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个主要节点,月亮运动有朔月、上弦、望月、下弦四个主要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周期是由这两个阴阳小周期组成,也就是著名的60甲子历,它是以4年为一小周,15小周60年为一大周;并按此4年一个小循环周期的特性找出60年中的岁气会同年,所谓岁气会同年,就是位相相同的年份,共有20组,每4小组为1大组,共分为5大组,每1小组3年,组成一个三合局,分别是:申子辰岁气会同年合化为水局,巳酉丑岁气会同年合化为金局,寅午戌岁气会同年合化为火局,亥卯未岁气会同年合化为木局。

水下刻数

水下一刻

二十六刻

五十一刻

七十六刻

一大组

1、甲子

5、戊辰

9、壬申

2、乙丑

6、己巳

10、癸酉

3、丙寅

7、庚午

11、甲戌

4、丁卯

8、辛未

12、乙亥

二大组

13、丙子

17、庚辰

21、甲申

14、丁丑

18、辛巳

22、乙酉

15、戊寅

19、壬午

23、丙戌

16、己卯

20、癸未

24、丁亥

三大组

25、戊子

29、壬辰

33、丙申

26、己丑

30、癸巳

34、丁酉

27、庚寅

31、甲午

35、戊戌

28、辛卯

32、乙未

36、己亥

四大组

37、庚子

41、甲辰

45、戊申

38、辛丑

42、乙巳

46、己酉

39、壬寅

43、丙午

47、庚戌

40、癸卯

44、丁未

48、辛亥

五大组

49、壬子

53、丙辰

57、庚申

50、癸丑

54、丁巳

58、辛酉

51、甲寅

55、戊午

59、壬戌

52、乙卯

56、己未

60、癸亥

三合局

这个表很重要,它是古代四分历的模型,不仅指一日的四分,同时包含朔望月的四分,以及一年四季的四分,朔望月的四分点比较容易观察到,日和年就无法直观看到了。月亮绕地球公转时所产生的阴晴圆缺叫“晦朔弦望”,阴历每月三十,即月光完全被遮住的一天称“晦”,阴历初一月光复苏称“朔”,每月初七、八和廿二、廿三都是月亮半圆称“弦”,每月十五称“望”;地球自转一日的四个节点“子午卯酉”即正午、子夜、黎明和昧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节点通过观察八尺圭表的投影长短即可知道,冬至一丈三尺五、春分七尺五寸五、夏至一尺六寸、秋分七尺五寸五。所以说,日、月、年的周期相同点都是这4个节点,只是各自的节点长度不一样。

为什么叫60甲子呢?因为天干是十进制,地支是十二进制,天干和地支(阳配阳、阴配阴)由“甲和子”组合开始,需要循环轮转60次才会回到甲子。这是我们民族自有的术数逻辑体系,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创立出的抽象逻辑符号,使人们对万事万物的变化法则,都能归纳在这些抽象的名词中求出答案,而且非常容易记忆,只是被后世认为是江湖末技。我们用前面说的方法先把60甲子在手掌上排熟练,然后定出一个标尺,比如说离我们最近的甲子年是年,按照60年循环一次,上一个甲子年是年,下一个则是年。无名指根起甲子年,顺时针乙丑,丙寅……一直到癸酉年,这时天干十位数已经用完,地支还剩两位数,我们将天干从甲继续和剩下的地支开始顺排,即甲戌年,乙亥年,这时地支也用完,同样从子开始接上面的天干,即丙子年,丁丑年……按照这种规律一直排到癸亥年结束(即年,而上一个癸亥年则是年)。但这样一直数的话太过繁琐,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简便的方法,比如说是甲子年,顺时针隔一位,天干不变地支变,甲不变,顺时针隔一位的阳性地支是寅,那么甲寅年就是年,同理,逆时针天干不变地支变就是甲戌年。那么今年是什么干支年呢,首先找到8这个数字在手指的位置,同时它的天干和地支也就出现了,是戊辰年,记住,找过去的年份顺时针,找现在和将来的逆时针,逆时针天干不变地支变,戊寅是年,戊子是年,戊戌是年,那么戊戌变法是哪一年?减60是,再减60,年呗。好了,再来一遍,辛亥革命是哪一年?先找到天干辛的位置,辛未对不对?年,天干不变地支找亥,顺时针的话辛亥是,逆时针的话是,应该都会算了吧?对,年。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zc/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