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会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1/5920693.html

中国人将生活方式高度概括为“衣、食、住、行”四大类,涵盖了人生各个领域及阶段的诸多文化细节。在上期《文化拾遗大讲堂》中,我们以“衣”为题,做了题为《锦上添花~漫谈华夏传统服饰与刺绣文化发展史》的讲座。本期则以“住”为核心,漫谈一下《华夏家具文化及其演变发展历程》。

由于历代家具多为木制品,保存难度较大,防腐数百上千年实属不易,故而古代家具出土文物非常稀有,特别是明清二代以上的实物遗存严重缺乏。因此,关于家具的历史演变脉络,只能从松散的古籍善本、文献史料、历代壁画、秦汉画像砖、陶俑陪葬品、少量的出土文物遗存,以及历代绘画作品场景中发现端倪,继而推导出家具发展历程中的节点,以及家具设计风格变化中相互转换与工艺技术衔接间的内在联系。

提起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研究暨对世界输出明清家具文化的影响力,不得不提及一位曾经在闽南地区从事中国古代细木家具研究,且在厦门大学执教、住过鼓浪屿的外籍教授,他就是德国美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汉学家艾锷风先生。艾教授也是世界公认的研究中国明清家具历史文化的开山鼻祖。

年,厦门大学从“西方构造工艺美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德国“包豪斯学院”聘请了一位德籍教授来华执教。“教授”早年在德国、法国等大学里攻读美学史和哲学史,并游历过欧洲,具备深厚的欧洲传统文化及建筑艺术修养,通晓欧洲文学哲理,时年仅二十七岁。这位叫古斯塔夫·艾克的“洋教授”在“厦门大学”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艾锷风”。来厦大担任“哲学教授”期间,艾锷风结识了同样在厦大执教的张星烺(国学研究院中外交通史教授)、陈万里(国学院考古学家)、邓以蜇(哲学美学教授)、戴密微(法国汉学家、教授佛学梵文和西方哲学)、鲁迅(国学院中国小说史教授)、曾天宇(厦门大学法学教授、德国柏林大学毕业,著名古籍善本收藏家)等中外知名学者同事,并成为很好的朋友。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艾教授与张星烺、陈万里、戴密微共同乘船抵达安海,继而陆路前往泉州,考察了开元寺、文庙、清净寺、灵山回教先贤墓、东门外石牌坊等文物古迹,随后又数次考察和撰写相关文章,年还与戴密微教授合著《刺桐双塔》一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亦是对古城泉州一次人文景观保护工作节点式的历史总结,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泉州双塔等文物古迹的生存状态,这部著作也成为日后泉州文物保护的重要文献史料。谈及艾教授与鲁迅先生的密切交往,在《鲁迅日记》中描述:先是鲁迅将英译本《阿Q正传》赠送给艾教授,之后年1月14日,“夜艾锷风来并赠其自著《Ch.Meryon》一本”,而前一天艾锷风上午也曾拜访过鲁迅。。。日记中,两人互动交流频繁。另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的一部)文集出版之际,余(鲁迅)还将书籍封面设计稿,拿给德国教授观看,征询其意见,而艾教授对这个封面设计效果及其图案色彩搭配,给予了较为中肯合理的建议。。。。艾锷风初次在厦门大学执教有四年多时间,期间对中国传统家具制作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明清家具遗留工艺款式,进行了比较系统地调查研究。年,艾锷风离开厦门,北上“清华大学”执教。年又转赴“北平辅仁大学西洋文学史系”担任教授,还结识了北大哲学系教授、鼓浪屿籍海归才俊周摩西博士(可惜英年早逝),亦在清华执教期间,培养出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文学泰斗级人物)、万家宝(著名作家曹禺)、张骏祥(电影《翠岗红旗》导演、《鸡毛信》编剧)、王锡蓂(王正廷侄儿,赴德国留学、早逝)、孙以堃(浙江嘉善人)、田德望(文学翻译家、留学佛罗伦萨大学、哥廷根大学、曾任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西方语言学教授)、李长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乔冠华(赴德国留学、共和国外交官)、任华(西方哲学史专家、哈佛大学海归派教授、曾任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朱庆永(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教授)、杨凤歧(河北高邑人、历史学博士、留学罗马第一大学、后入意大利远东研究所任职)、敦福堂(心理学家、德国留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等诸多日后卓有成就的学界名家。据季羡林回忆:“昨天艾锷风教授介绍许多德文书给我,可惜我的德文泄气,不能看得快,非加油不行。”看来季羡林从艾教授身上获益匪浅,也为日后他的毕业论文题目选择《荷尔德林的早期诗歌》,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滋养过程,该论文指导教师,正是艾锷风先生。年出生于北平的十六岁姑娘曾佑和(幼荷),考入“辅仁大学”女子学院美术系读书。她是辅仁大学数学系陈光熙教授夫人的外甥女,亦是爱新觉罗·启功先生的学生,十一岁时被启功收为弟子,习学传统绘画。进入“辅仁大学”后,师从于学院国画系主任溥雪斋先生(爱新觉罗·溥伒),以及绘画大师溥心畬先生(爱新觉罗·溥儒)进行深造。因艾教授在学院担任“西洋文学史”教授,故而两人相互结识,确立了师生关系。当时的“辅仁大学女子学院”设在老恭王府内。在这里工作,艾教授还曾给溥心畬先生和“小恭亲王”溥伟辅导过英文,此后,艾锷风坚持收集和研究中国明清家具,曾佑和便担任了艾教授的一个助手,帮其整理资料、梳理研究成果。年,艾教授的第一部关于华夏传统家具的学术著作《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正式出版。在该书“谢辞”中,艾教授写到:“二十年前当我在福建生活旅行时,第一次看到了鲜为西方所知的中国细木工家具之美。多年以后又遇到早期熟识的朋友~邓以蜇教授。邓教授在北京的家中,不追随时尚,以明式花梨家具摆置,使我再次点燃了对这个课题的兴趣。又有幸遇到一位艺术家兼天才制图者杨耀先生。是他以线描绘制了本书的图谱,表达出中国家具的独特精神”。。。。又据艾教授的另一位助手,德国汉学家傅吾康先生的夫人、时任“北京蒙藏学院”英文教师的胡隽吟女士(安徽寿州人,天津南开大学毕业,曾任南开中学教师),对艾锷风教授更为细致的描述:“我当时每个星期一次,去协助辅仁大学艺术史教授,德籍艾锷风先生查选明版书中资料。他正热心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的艺术性。正在编写一本图书,书内影印明代各种家具造型及构造图解。描述其线条朴质美观,而合实用的舒适,及高妙的构造技巧。各种只用接合榫头、只用木钉的先进工艺技术构思。我由此协助其工作,而得阅读很多古书,古画,艺术史资料。丰富了眼界及智慧。期间,艾教授对中国书法,绘画,古家具等欣赏的眼神,声调的欣赏气氛,非常透彻生动感染人。在他的指教提示下,唤醒并加强了我的欣赏力。对自己家国珍贵的艺术,了解力促进了一大块。好像拨开云雾见到晴朗的天空一般欢畅享受。也更促使我对家国有如此可爱的自豪感。”在这里,胡隽吟女士为我们勾勒出艾锷风~一位德籍教授为人师表的生动形象。在艾教授文章中出现的邓以蜇先生,原籍安徽怀宁,以文学博士学位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年曾在厦门大学任教,竖年前往清华大学工作,是民国时期杰出的教育家、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邓教授还是清代大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的第五世孙,出身于“书香名门”,亦是日后享誉世界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父亲。而文中提到的杨耀先生,医院一位土木建筑师,因与艾教授合作,开始了自己研究明式家具历史的人生。年,杨耀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一边教学,一边承担建筑设计任务,亦是艾教授第一部著作的得力助手,同时也是中国国内第一位研究明式家具的学者和专家。除此之外,艾锷风教授还发表过《中国家具》、《关于中国木器家具》、《中国硬木家具使用的木材》等多篇论文,在世界明清家具研究及收藏界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北京生活期间,艾教授还与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建筑史学专家、中央大学教授)等人有较多交往,并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在研究明式家具的同时,又陆续开展了对中国古建筑、古代青铜器、玉器、中国绘画的研究工作。年,四十九岁的艾锷风教授与二十岁的曾佑和女士在北京大翔凤胡同12号(艾锷风住所)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喜结良缘。溥雪斋、溥心畬等文化教育界大咖,云集婚礼。年,由于“辅仁大学”办学出现困难,艾锷风决定返回“厦门大学”执教。于是,教授携夫人回到厦门,并在鼓浪屿岛上居住生活了近两年。年初,由于战火逐渐逼近厦门,艾教授夫妇决定前往香港暂居。年底,艾教授在香港收到“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邀请,前往檀香山工作,至此离开了中国这片土地。艾锷风来华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六年,期间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学习研究和整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历史脉络。他还是建筑界“中国营造学社”的会员,并且是“华裔学志”的创办人之一,可惜该刊于年停办。艾教授曾两次在“厦门大学”执教,第一次是“私立厦大”时期,第二次是“国立厦大”时期,并将自己的名字和生活足迹,镌刻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的历史记忆中。而他对中国传统家具工艺的研究,也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系统性研究中国传统家具,并出版了专著的外国学者,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解析中国传统家具的学术专著。虽然该书出版时曾参考借鉴了部分西方博物馆馆藏中国家具图例刊物和身边几位家具收藏好友的实物研究成果,但依然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硬木家具的开山之作!由于抗战后期纸张奇缺,资金拮据,当时该书靠赞助只印刷了册,可当时的价格已经是50块银元一册,相当于如今超过五千元人民币。9年12月1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册该书的首版著作,拍卖成交金额高达人民币20万元。年艾教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正式执教,主讲东亚美术史,十六年后退休。年因心脏病突发在檀香山逝世,享年75岁。艾锷风教授在推出《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时,恰逢西方社会处于工业文明设计的兴盛时期,故而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和装饰风格,恰好契合了西方世界美学发展的理论方向,因此该书在世界近代美学史上,备受西方专业研究人士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zc/9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