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如今在全球传播速度非常快,不仅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弘法发展迅速,尤其在发达城市和国家更是拥有强大的吸引力。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许多白领精英都是藏传佛教的虔诚信徒。究其原因,主要是藏传佛教的教义非常实用,它并不完全停留在理论上,也不是搞一种学术或形象化,而是依靠前辈大德的窍诀,有很多断除烦恼的方法,比如修菩提心、大圆满的直指心性,又简单又易行,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快。

有人粗略统计了一下,单单在北京,藏传佛教的学习中心就有三百多所。由于藏传佛教清净的传承、殊胜的窍诀、简单的仪轨,再加上对闻思修行特别重视,故而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由于现代人并不能从物质中找到实质性的快乐,许多人感觉很迷茫,所以非常需要直达内心的宗教来解决心灵的痛苦。出于这个目的,他们求助于简单易懂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历来强调以智慧辨别真假,从来不以教条所说作为根据,要求人被动信受僵硬的教条,而是引导人通过探讨和辩论抉择真理。所以藏传佛教给许多人带来了甘露一般的妙药,可以快速化解压力和烦恼,自然受到众人青睐。

藏传佛教是世界佛教三大体系之一。藏传佛教是7世纪到11世纪由印度引进的大乘显宗佛教和金刚乘密宗佛教思想文化,在号称世界屋脊的中国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具有广泛思想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与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信仰体系。

  作为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南传小乘佛教之间在基本教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点。但佛教本身是一个思想文化的广阔海洋,由于对教乘信仰重点的选择和所尊经典、教义传承不同,对教义的研究理解深浅程度不同,信教民族各自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质不同等原因,在佛教内部各大体系和教派之间形成了千差万别、万紫千红的不同特色。佛教各系各派的特色,不仅表现在生活习俗、服饰饮食起居、礼仪典章制度、建筑佛画、造型艺术等外部文化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哲学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和心理素质方面,而后者才是本质特色。藏传佛教有以下主要特色:

  一、藏传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三乘教义

  南传佛教纯属洁身自好、自求解脱的小乘佛教。汉传佛教虽属以利益众生为目的的大乘佛教,但只有显教,没有密教。只有藏传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本虽属大乘,但并不排挤小乘,而且在僧戒方面效法小乘僧,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认为三乘四续显密佛法都是应机教化的方便法门,无一样无价值,无一样不重要。所以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结合,外持声闻戒、内修菩萨行、密修二次第无上密法,闻思修并重,戒行与正见并重,修德与修慧并重,度众和自度并重等教义原则。

  二、藏传佛教拥有佛陀教义中的两大精华

  俗称“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两宝”,这“地上两宝”就是指佛教智慧的精髓中观正见和金刚密法。

  世界上的所有发达宗教都有自己的作为教义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一套哲学体系,但佛教更重视理性和智慧的开发。在佛教中哲理不光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开悟的终极目的——理性之顶峰大彻大悟为佛。

  在佛教中共有分别、经论、唯识、中观四个哲学体系,其中龙树开创的辩证中观哲学代表佛门最高智慧。前苏联科学院院士沏尔巴茨基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我们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可以发现更大的亲切的类似。”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足见佛教哲学发展的高度。

  在藏传佛教中哲学思想分应用知识性和最高世界观、人生观原则性两种。前一种包括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的理论,后者为龙树和月称的辩证中观思想。在中观思想向更高深的层次发展方面,藏传佛教历代大师,特别是宗喀巴大师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了“说空百代宗师”的称号。西德波恩大学藏传佛教专家布莱克教授说:“当今世界上,藏传佛教最有吸引力的有两点,一是它深邃的哲理,一是造福于一切生命的崇高的价值观念。”

  密法是佛教精华中的精华,宝中之宝,是打开宇宙和生命奥秘的宝钥,是促进生命和智慧进化的尖端法门。只有站在佛教理论的顶点上才能认识到:佛理宝塔的尖端是密法。故宗喀巴大师说:“金刚乘比佛更稀有珍贵。”日本人空海大师也曾说:“整个佛教的终极妙理在于密教。”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

  佛教密法中下三部密中的一部分事部和行部密法,曾在汉传佛教中传播,后来汉地失传,流传到了日本和朝鲜,世称“东密”。但无上密和下三部中的大部分密法属藏传佛教独家所有,并根据密法的种类和传承系统、修炼重点,在藏传佛教中形成了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希觉、觉囊等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教派,在密学的研究和修证实践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藏传佛教代表佛教思想理论发展的高峰

  佛教产生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二千多年中,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的佛教学者,对显密经典教义进行了接力赛跑式的前仆后继的研究总结工作,到今天已达到非常高深精细的程度。藏传佛教全面继承印度显密佛法的学统,并将印度无数佛教大师研究达到的高峰作为自己的起点,不断努力攀登,继续向前发展。在11世纪中叶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就赞扬说:“佛教在蕃地的发展,已超过了佛教故乡印度。”从11世纪俄大译师在桑普寺建立辩经学院,设立学位制以来,噶当、萨迦、格鲁诸大教派在各地建立了上千座辩经学院,把寺院办成了学习研究佛学、培养人才的十明学院,造就了多如繁星的大学者,把佛教显密经典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写出了浩如烟海的学术著作,以最绚丽的思想研究成果的花朵,给世界佛教文化乐园增添了绚丽的春色。

  四、藏传佛教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

  佛教认为人生是无穷的苦海,苦的根源是无明愚昧,因此,消除苦根、脱离苦海的惟一办法就是开发和增长智慧,消除无明。“佛”的含义也只是消除无明,获得最高智慧的境界而已,并不是“上帝”和“造物主”的同义语。因此佛教十分重视知识。藏传佛教认为:一切知识均能增长智慧,是开悟成佛之因,是利益众生的手段,因此,对知识持最开放的态度,广泛吸收,充分利用,为成佛和利众的目的服务。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藏传佛教的形成过程中,除学习、翻译、引进印度三乘四续显密佛教经典内明外,还从印度、尼泊尔、大夏、土厥、木雅、蒙古和汉地引进了许多珍贵的世俗文化艺术,和藏民族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的外明文化体系。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历史、文学、逻辑、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历算、风水占卜、雕塑绘画、土木建筑、制造工艺、音乐舞蹈、戏剧、体育、吉庆丧葬、饮食服饰、生活习俗等等。同时通过寺院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这类知识和学问才得以完整保存和发扬光大。因此,藏传佛教这个概念,已远远突破了狭隘的宗教范畴,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藏族文化变成了同一概念。

  五、藏传佛教具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和高尚的价值观念

  南传小乘佛教的追求目标是脱离轮回的涅盘,汉传佛教净土宗的追求目标是往生佛国净土,禅宗追求的是开悟见性。从佛教整体的目标体系来看,这类目标都是阶段性目标,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成就佛果。

  藏传佛教根据龙树、弥勒的深广般若体系和阿底峡的传承理论框架,建立了三士道目标体系:下士道修善业,争取死后不堕三恶道(畜牲、饿鬼、地狱),获得生存条件优越的人身或天人身;中士道修戒、定、慧,争取从轮回中解脱;上士道发成佛心,修菩萨大行,并以密宗修持法缩短进程,争取即身或数世以内成就佛果。下士道和中士道追求目标属阶段性目标,上士道目标属于终极目标。价值体系也是根据目标建立的。

  藏传佛教的最高价值观念是佛陀的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的慈悲利众精神,认为人的自私欲望是万恶之源,为众生的幸福着想、为众生服务是成佛的目的,也是成就佛果的主要因缘。善恶的主要标准就是从众生的利害关系上衡量。“把自己的幸福给予别人,把别人的苦难拿来自己承受”的发心和举动是藏传佛教菩提心的主要修法。人活着不但要为别人的安乐幸福着想,死后的肉体也施舍给饥饿的鹰群,这就是藏传佛教的价值体现。在这种利众道德价值观念指导下,藏传佛教中制定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禁止杀生、偷盗、淫乱、欺诈等行为的一系列精神文明法规。这类道德法规,对青藏高原和其它信仰区的草原、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社会、家庭、人际关系及民俗民风、社会风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特别对藏族人的德性修养、性格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藏传佛教的覆盖面遍布世界各地

  藏传佛教的缔造者,主体民族是藏族,但也不能否认其它民族积极参与、共同缔造的功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带徒传授知识、帮助译经的印度人、尼泊尔人和帮助赤松德赞引进和振兴佛教的桑希达等汉人译师。通过周边民族之间的相互来往和文化交流,藏传佛教传到了国内各个民族当中,影响较深的民族有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满族、纳西族、普米族、羌族、汉族等民族,其中对蒙族和满族的影响仅次于藏族。在清朝,乾隆皇帝亲自主持将藏文大藏经译成了满文和蒙文,在蒙古草原和清朝皇宫周围,建起了星罗棋布的藏传佛教寺庙。

  本世纪以来,由于交通发展、藏人外流等诸多因素,藏传佛教已扩散到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德国、瑞士、瑞典、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几十个欧美西方国家,很多藏文经典译成了英、俄、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许多欧美风格的建筑群中,也出现了赭红色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仅美国就有三十多座藏传佛教寺院。各地可以看到穿着红色袈裟的不同人种肤色的男女信徒。在其它教的教民信徒中改信藏传佛教的人也越来越多。它的影响正在全世界不断扩大着。

出于对真理的崇尚,加上具有严谨完备的理论体系,藏传佛教从古以来培养出许多高层次人才,至今一直延续不绝。在藏地的正规寺院,那些经过十年、二十年的精进学修,通过严格考核的僧人,最后会获得格西或堪布学位,担负着弘法利生的责任。这种智慧特征,与其他建立在简单信心和形式上的宗教完全不同,这也是藏传佛教在东西方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既有深广透彻的智慧,也有怜悯一切众生的慈悲心,还有对整个世界勇于担当的态度。以此为根本因缘,最终使得藏传佛教的传承和教法被世界广为接受。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kz/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