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乡愁是什么呢?很难确切地称量。是潺潺流淌的菊河,夜晚稻田的蛙鸣,巷子里悠长的叫卖声,天空飘荡的炊烟,也可以,盛在每个人的碗里。景东这座城,从老街演变成如今的四通八达,一些历经和过往陪伴了几代人已无从记述,但从幽深小巷、亭台井水、寻常饮食散发出来的故事,俨然醇香,每提及,滔滔不绝。古而有之的城,有街道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南诏国时期,景东设有银生府,其街道就位于现今老街的附近,那时繁华留存在历史里。解放前的老街,外省人开设的商号林立,商行们将景东的土特产红糖、冰糖、土纸等驮运到外地销售,再从异地驮回棉布、棉纱、煤油、药品等“洋货”在景东出售。民国时期,老街先后有尹凤芝、张柄全、杨子贤等8家私人食馆甚为有名,其中尤以尹凤芝家“扒鸡”名气最大,食者最多。关于老街的史记和吃食如今只能听闻,在石块铺就,间嵌鹅卵石,宽许米的老街上,一楼一底土木结构的老屋前门庭若市的景象,曾经真切地活在一辈人的日常。出了家门,便是集市,可慢慢踱步,在一个摊前叫上二两黄酒半只鸡,吃到晌午,日子也才过半。景东的慢生活也许由此而来,老街人家,早起到南仓井担水,一家饮食洗用,沿街商铺食馆,皆靠了那井水,城里是有许多井的,如今仍食用的倒没有几口,城南的凉水井,城西的南仓井,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与水的微妙关系是道也道不完的,水塑造和成就了美食,它深入食物的肌理,赋予它们灵魂,让食物与众不同,吃的人也因此百转千回。54岁的张姐,住在离南仓井余米远的巷子,喝了一辈子南仓井水的她,执著于井水的甘甜滋补,家里早年就有了自来水,但每天到井里取水是她多年不变的习惯,做饭洗菜泡茶,于她,唯有此,才算是完满的一天。一股水从土地深处流出,清澈甘甜,滋润万物,流芳百世。它们还会流多久呢?它们还存在于多少人的记忆中呢?无从知晓。地域性的特质与水的成全是有共通之处的,一个地方分配给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相似的。食物塑造了我们,也拘囿了我们。食物温暖了我们,也占有了我们。景东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稀稀粉早点开始的,稀稀粉的做法繁复,最考验人的性子,文火熬煮且需寸步不离搅拌方成,浓郁的碗豆味加以各种调料,让一碗米干瞬间出彩,丰富滋味揉杂纠缠其间,犹如稀稀粉作为一种食物陪伴的多样性,可作为一日主食,可冷却凉拌,可浇在米干米饭之上,也可在婚宴嫁娶时独树一帜。稀稀粉在景东人心里的地位已经超越了食物这个范畴,它更像是一位家人,一位人生的参与者,陪着景东人,从一日三餐、一年四季直至生老病死。

一种食物得以留存和延续,与和谐包容的人文密不可分,而一种与稀稀粉关系紧密的食物碗豆粉,在景东是早已有记载的,景东的碗豆凉粉始自明朝,当时专供明军在炎天夏日屯垦时食用。碗豆粉的制作需挑上好的白碗豆,将其磨成粉末,冷水稀释后入锅文火搅熟,装盆凉后用刀将其条状打入碗中与佐料伴食,清凉爽口,消暑却火,夏日午后,一碗酸辣的碗豆粉是景东人的首选,也有人衷情于两片碗豆粉间夹花生碎和油辣椒的“手抬粉”,又是另一番滋味。城几经变迁,碗豆粉的味却变不了,大街小巷的摊点,三五成群围坐的人们,总是寻着来的,每每方歇了碗,味却上心头。

景东历史悠久、民风浓郁,多民族混杂居住的特性造就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沿水而居者多喜食酸辣麻,有除湿气之功效,食物有舂之吃法,揉杂的手法既是对食之本性的回归,更是对味觉至上的探寻。山中冷凉,最适宜腌制,腊味悬干发酵,在烟熏火燎的厨房等待时机。烧烤、炖煮、凉拌……食物教会我们接纳与选择。一碗家常,虽是相同食材,只有吃的人才知蕴含其中的许多。酸甜苦辣是食物滋味,也是人生之味。食物的陪伴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一种食物装着一座城的过去,也装着这片土地的审美。我们最终所看到所享用到的东西,都是对世界的再次理解。圆盘一样大的红糖蒸糕是伴随节日而来的,它既是老式点心,也是喜庆祥和的象征。大年初一凌晨,主妇赶早起床,材料是早已准备好的,用碓捣碎出来的米粉粗实耐嚼,在垫了纱布的甄上一层米粉一层红糖碎,层层累叠,犹如千层塔,顶层要撒上核桃仁、芝麻、花生碎等等不一,做红糖蒸糕是有诀窍的,非得熟了一层米粉再撒上另一层,如此才会熟透。松软香甜的红糖蒸糕是景东人过年时必做的点心,层状的蒸糕寓意着步步高升,除了小户人家的喜悦,红糖蒸糕也是乔迁、新婚人家必备之食,馥郁的米香和甜蜜的糖香完美融合,一家人的甜蜜生活也由此开始。食物是乡愁的来源。哪怕行得再远,吃食已是丰富,一踏入绿树葱茏的家乡,植物与土地的气息透过鼻腔,包含有故土人情的食物从储存的记忆中唤醒,想到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这些食物之所以占据我们内心那么久远和牢固,就因为它纯手工的劳作程序,以及蕴含其间的温度和爱。无论是一碗手工米干,一笼传统发酵而成的馒头,还是一只腌制一年的老火腿,经了手工的程序,柴火的熏灼,成为时间厚重的味道。记忆中老街叫卖的小蒸糕,糯米面软绵,红糖甜腻,小小的芝麻粒是点缀,盛放在竹筒里的小蒸糕冒着热气,竹的清香与甜糯缠绵,使得孩子吃完了还咂着手指。当然,劳作者手法的传承也尤为重要,红双喜的水果糖,月饼层层叠叠的柔和外皮,红豆和糯米冰棍是怎么也吃不腻的,刚出锅的马打滚和汤圆是冬夜温暖的慰藉,这些无不体现时代的传递交接。水是活的,人是灵动的,历史之河永远流淌,每一道工序融入的情感却唯一而永恒。尽管行走城市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们仍会在某个摊前排着长队,等待着属于我们的独特味觉。这成为我们最难以割舍的部分,当然,还有更多关于食物的细节,有慢的一切,包括时间,包括人物以及我们永远也走不出的乡音。春风起,城里的某个角落炊烟袅袅,有烟火就有食物,有烟火心里便有期翼,烟火气息是人间最家常与详和的味,这个味是一缕乡愁。我们心甘情愿被这些乡愁捆绑着,我们依赖这样的乡愁,我们喜悦于这些熟悉的味道,就像依赖父母亲对我们的爱一样。

供稿

王桂

编辑

周延李润权

编审

王格子阳

?景东县融媒体中心

景东融媒

讲景东故事

聚景东力量

投稿邮箱:jddst11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10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