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新冠病毒目前依然没有退去,依然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诸多的影响。全球的多边合作也遇到了重大的挑战。而体现在我们一个一个人的身上,就是会发现求职困难、失业的坑变大、升职变得困难。从年底的大规模互联网裁员,到年考研人数激增80万,创历史新高,再到国考公务员人数首次突破万人。背后表现的是就业困难。

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我对这个问题有更加深刻的思考。让我对这件事情产生深入思考的原因是今年虎年春节期间,与长达6年没有见面的一位高中同学短暂的交流:

声明:

1.本文不含任何广告、营销内容

2.本文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3.文本有大量观点引自霍华德·马克思《投资最重要的事》,RayDalio《原则》以及张磊的《价值》

Part-01你的努力足够吗

因为多年没有回到家乡过年,所以回来联系了一位自从年之后就没有见过的中学同学,记得当时高考的时候,他比我分数少考了30分的样子。但是因为我的高考志愿填报的问题,第一志愿掉档,之后被调剂去了兰州大学,而他的志愿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去了四川大学。他当时在川大的是“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专业是自己选的,选专业的时候也经过了比较多的网上信息查询。后来毕业之后,工作找到了某知名石油化工国企的一个三线省会的研究部门(为了避免引起更多问题,故隐去工作具体单位),说是研究部门,但是没有什么项目,所以收入也比较低。但是因为我16年的时候硕士还没有毕业,所以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在我的印象中他已经是“独立工作”,在“国企研究部门”。说句实话,当时我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上大学的时候,很是羡慕在天府之国的他;当读研究生的为了一两千块钱会感到很拮据的时候,我很羡慕已经独立工作而且在大国企的他。

但时隔多年,我发现曾经那个和我一起玩游戏,一起谈天说地的少年已经变成了一个言语木讷,穿着过于朴素的中年人了。

之后他告诉我,自己在18年的时候因为国企的购房优惠政策让自己曾经低价购入的单位房产升值了万,因为自己当时工资只有4千多一个月。他用这万算了笔账,按照4%的利率做投资,基本上也和工资持平。关键是工作单位基本上没有什么项目,工作内容处于闲置状态,于是决定辞职。辞职手续于年办妥,带着万元准备开启新的生活。

万说少不少,但是说多也不多,当时按照他的想法,这些钱去大城市基本上会扔进水里起不了什么水花,于是就回到了老家–一个西北五六线小城市。期间从事过和人开办工厂,成立房产中介公司等诸多尝试,但是成立的工厂因为疫情的原因关停,开办的房产中介公司也因为现在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变慢,房产空置率上升导致也没有什么生意。

于是,从19年到现在,基本上人生闲置了3年,这三年期间没有什么收入,手里的积蓄也不多了。比起没有继续,持续没有收入更让人忧心的是,之后的路怎么走?之后怎么找工作?之后做什么事业?

而与此同时,也是18年,当时我在IBM的时候组里也有一位四川大学的同学,他当时正在我组里实习,这个同学给人一种林书豪或者当时王力宏的感觉,就是阳光、自信、健康。当时这位同学报的是四川大学的金融工程(一个金融和计算机融合的交叉专业),后来大二的时候去美国交流一年,后来之后决定去美国读AI方向的Phd,按照这个目标丰富自己的实习经历、项目经历等,于19年春天拿到了美国TOP20高校CS的博士录取,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学费全免而且每年有4万多美金的奖学金。前段时间,所发的论文被顶会录取,刚刚完成了自己在夏威夷的学术交流以及度假。

同样的时间--18年,19年,同样的学校–四川大学,可是他们的人生发展有多么大的区别,他们的未来又有多大的区别!

请问,是那位读了化工专业的同学,自身不努力吗?他出身西北全国贫困地区的农村能考到四川大学,而那位去美国的同学本身就出身在大城市。我们很难把我中学同学现在的困境归结为他不努力,智商不够。毕竟,在这么落后的教育环境下,能考入四川大学,是要付出比大城市的同学更多的努力的。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比起现在大城市动辄清北博士做中学老师,在我们的中学,学历最高的老师是西北师范大学(一个二本学校)的本科生,有本科学历的老师已经属于少数,天天培养大家考上重点大学,但是学校没一名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那么,我们能说这位同学就运气不好吗?也不是,也不尽然,虽然毕业的工作确实收入不高,但是工作几年之后自己能有万的现金,这比起很多同学来说,其实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这万如果用好了,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我们这个世界,总是会有太多的鸡汤,告诉大家似乎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自己是否努力,是否相信自己会成功。例如:

1.越努力越幸运;

2.运气是努力的人成功时候的谦虚,以及不努力的人失败的借口;

3.想成功,就再坚持一分钟

4.一分努力,一分收获

5.比你差的人还没放弃,比你好的人仍在努力

6.心里有爱,眼里有光

如果我们持续写下去,这种句子会有很多。但是当我们切切实实看到自己的经历,看到自己周围人的经历的时候,我们可能在有些时候很难告诉他/她:“你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你不努力”,我们更难以说出“你要心里有爱,眼里有光,继续努力”。

或者,当我们自身经历了类似的这种事情,或者自己的周围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有可能又会从刚才的“努力决定论”转变为“命运论”,这种观点最典型的说法有:

1.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2.狼行千里吃肉

3.天命不可违

4.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Part-2人生选择的投资属性

那么,到底我们的选择从事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选择的事情是否会成功,到底是“努力决定的”还是“命中决定的”?

其实,我们一生中的诸多选择,例如从事什么事业,选择什么专业,决定去哪个地方发展,决定和谁共度一生这样的事情,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因为这些事情和你买了一个股票,买了一个基金一样,都包含以下行为:

1.你需要付出你的资源

2.你都期望获得一定的回报或者不论你期望不期望,它都会给你一个回报

3.回报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才能够看到

4.回报的多少不以你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所以,当我们讨论人生到底是“努力决定”还是“命运决定”的时候,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情放到最典型的投资行为上,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一个人坚信努力可以获得好的回报,我们看到他频繁的买进卖出,看到他废寝忘食的研究K线图,他的投资会成功吗?

回答:不会

如果一个人坚信命运论,那么随意买入一两个股票,然后放在那里随意涨跌,除了极少数被人津津乐道的幸运儿,一般人会成功吗?

回答:不会

那,如果你这个时候问我,到底如何才能够在这些大事上选择正确?

首先我要说明的一点是,针对这种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万能公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即使是最优秀的决策者,也不能做到每一次都做到最优选择,即使是再差劲的决策者,只要尝试时间足够久,也会有一次成功案例。

我们要追求的不是每次都做好,次次都找到最优解,而是首先保证自己不破产,生活可以持续,然后在长久的时间跨度上,获得高于平均值的金钱、成就感、幸福感、健康。

为了很好的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将会在文章大量参考霍华德·马克思的《投资最重要是的事》这本书的观点,这本书是在“价值投资”领域内影响非常大的书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阅读之。

鉴于不少读者对“投资”有着一定的负面心理印象。我将会在下文中,我将会使用“投入”这个单词来形容在择业、择偶等人生选择中的投资,而用“投资”来形容基金、股票等典型的投资行为。但是还是要强调的是,“投入”本质上是一种更为复杂和长期的“投资”。

首先想分享给读者的是,要想获得跨越时间长度的投资成功,首先需要时刻谨记的是投资中的“复杂性”和“随机性”。

这个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论是在择业、择偶还是在股票基金,这些做投入的时候,投资或者长期“投入”虽然复杂,但是并不影响获得投资成功的原则:低买高卖

只不过,在这种人生投入的事情上,所谓的“买”指的是“付出”,“卖”指的是收获回报。“低”指的是用更小的代价,“高”指的是回报更多。

例如,我们选择一个事业的时候,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物力,通过了层层考试,之后如果薪资或者幸福感、成就感、被尊重感足够高,那么这个投入就是值得的,反之,这项投资就是亏的。

回报无所谓好坏高低,只要付出足够少,看似再少的回报也是“盈利”的。

投入也无所谓多与少,只要投入得过多,看似再多的回报也是“亏损”的。

而且,事实的情况是,往往一件事情大家认为的回报越高,那么现在所需要付出的投入就越多。例如业绩突出的公司,股价往往很高,例如薪资高的岗位,投递的人会迅速增多,企业的要求往往也会水涨船高。非常高显然的、大众回报预期,必然会带来投入的增多,致使这种投入未必成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有的读者会说,虽然一个公司的股价现在已经很高了,但是我认为这个公司非常的好,它之后还会变得更优秀。或者说,这个岗位的薪资现在确实已经很高了,竞争很激烈,但是我认为之后还会更高。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对于具有跨越时间长度的任何“资产”而言,目前的“标价”不仅仅将是目前的大家认为的价值,而且包含了大家对于未来的预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两家包子铺,包子铺A这个月挣5万,另外一家包子铺B这个月也挣5万。但是A大概率下个月要引进一个“包子大师”,会成为这条街最受欢迎的包子铺。而B家最近经常有人来讨债,可能B的老板就要跑路了。那么,如果A发行只股票,占A这家店10%的股份,B也发行只股票,占B这家店10%的股份。这个时候,会有更多人希望购买A的股票,从导致A的股价上涨,而更少人购买B的股票,B为了把股票卖出去,从而就要降价。以显示的股票为例,一个公司的市值是2万亿,不是说目前值两万亿,这两万亿还包括(甚至更重要的是)大家对他未来的预期。又或者,对于同一个公司的两个员工甲和乙,甲的薪资是2万,乙的薪资是1.5万,并不是说甲在当月公司认为他的产出就是超过乙的,这2万的薪资更是包括了他未来的期望。有人说,这不可能,公司发工资是看你这个月能产出多少来决定的。那么我们假设,甲和乙当月的产出是一样的,公司C1给甲和乙的薪资都是1.5万,但是员工甲之后的“预期”产出会大大超过员工乙,那么公司C2看到了这个“预期”,为了使甲员工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利用,他会开出高于C1公司给甲员工的薪资。从而导致了甲员工在市场中薪资的上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家认为有前途的,能有高回报的,往往会带着高投入。这是由市场决定的,所谓市场决定,就是指“资产”不论是证券资产还是不动产,还是“人力资产”的价格都是由市场中能够参与交易的所有供需双方来决定的,而非市场的少数参与者的个人意志所决定。

这个时候,有读者会说,有前途的收入,未必会伴随着高投入。为什么,例如有两个股票的价格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一个股票是20%的预期盈利空间,而另外一个股票是5%的预期盈利空间。那么,我只需要少量购买20%的即可。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如果预期20%盈利空间的股票如果盈利确实这么有保障,那么往往会引起更多人的购买,从而引起价格的上涨,从而挤压了盈利空间,可能会从20%变成10%,变成5%。若是这两个股票价格依然相等,而且大家可以自由购买,那么造成20%期望盈利的股票之所以价格和5%期望盈利的股票价格一致,最主要的原因是20%期望盈利的股票风险更大!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在进行分析,若两个资产A和B,预期的回报率都是8%,A和B现在的售价是一样的。但是A的风险要高于B,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愿意买哪个?肯定是购买B,于是,因为购买B的人数变多,从而导致B的价格上涨,从而B的预期回报率从8%会降低,降低到5%,或者4%。

岗位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对于岗位A和岗位B,如果岗位A更加稳定,之后的失业风险更小,B的失业风险更大,那么对于岗位A和B,纵使目前的薪资一样,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涌向A岗位,从而会导致要么A岗位薪资进行下调,或者A岗位的要求变高,或者B岗位的薪资增加以期吸引更多求职者。

所以,优质的回报项目,不论是证券资产还是房地产还是事业投入,往往都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如果期望以低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那么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以上的市场规律,无情而持久的在进行资源的投入以及产出回报的调节。

Part-3不仅要正确,要更加正确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岂不是就无法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我们就找不到更好的职业选择了吗?非也

所以,要想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获得超出平均值的回报,我们必须有更加独立的思考,我们需要的不是正确的判断,而是更加正确的判断。

任何人今天各种投入、投资,我们希望的都不是仅仅达到市场的平均值,而是希望比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做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你需要有良好的运气或者非凡的洞察力。

单纯地依靠运气是危险的,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洞察力。

当看到某个岗位、某个行业机会目前薪资高涨,投资回报看起来非常优秀的时候,普通大众思考的是我需要立刻跟进,但是如果你想获得成功,你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种繁荣会持续多久?

该投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吗?有竞争壁垒吗?

目前的投资成本与其实际价值之间是什么关系?

该投资机会或者岗位价值是否被高估?

道理都懂,但是,面对群体的观点与社会性的压力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能够得出非共识性的预测判断,而且要能够在这种压力下坚持执行。这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相信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培养一个值得信任的思维判断机制,并且不断的修正我们的思维判断机制。

Part-4理解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

那么,如何进行更加正确地判断?既然按照理论而言,在市场的调解下,高回报要么意味着高风险,要么意味着高投入,那么我们该如何破局?

要在市场这种调节机制中能够破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市场在什么时候会失灵。

首先,市场调节机制要能够奏效,需要满足:信息通畅、交易自由这两个基本要素。例如,当投资机会满足以下情况时,市场机制是有效的:

1.投资机会或者该类别被广为人知,并且有相当多的参与者或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1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