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宅”名字来源典故1——“吴后”西施

历史上,有两个国后的遗踪在这片地土上曾经出现过。

一个是春秋时期吴国国后、夫差之妻、民间传说“四大美女”之首——西施。这就把后宅的历史提前到了两千多年前。

(1)后宅与西施

西施是越国人,生活在苎萝山的与世隔绝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光艳的妙龄少女,被文种和范蠡献入吴宫,目的之一是换回在椒山大战中被俘获而囚于山洞内养马的越国国君勾践,之二是迷惑夫差离间吴王与相国伍子胥之间的君臣关系。十六岁少女柔弱的肩膀上担当起如此沉重的担子,成了政治斗争的一个筹码和工具,叫人情何以堪?但她更多的是少女天性和与范蠡的男女情愫,生活逼迫她改变了自己的感情,环境潜移了她存世的志趣。

西施在后宅有两处遗址,一阳宅,一阴宅。阳宅是西施被献入吴宫之前所暂住的地方,在瞻桥村,距姑苏城四十余里,古有名“西施庄”村落,今仅存“施西”一自然村,恐是“西施庄西头”之缩称。西施庄疑是越人在吴地的一个秘密基地,西施和其他越国美女在进宫之前在这里学习琴棋书画、吴地习俗和吴宫礼仪,以能更好地适应宫中生活。也是在这里,她和范蠡的感情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中有了一个飞跃。清乾隆时文人秦灜有诗凭吊西施庄曰:“五湖何处吊夷光?白苎歌成怨夕阳。犹有蘼芜学裙带,东风吹绿美人庄。”(注,西施姓施,名夷光。)

阴宅是西施的坟墩,在红豆树下村的浜口外荡,水中有一干芦墩。相传越军灭吴后,西施蒙受不洁之辱,被吴国人视为红颜祸水、亡国之源。她独自登上芦墩,省悟往昔人生,怨恨难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廿年夫君,弱冠儿子,都已阳阳两隔,岂忍苟延余生?于是,长叹三声: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夫君!对不起吴国的父老乡亲!纵身跳入浩淼水波之中,顿时香消玉殒,随波而去,只留下绣鞋一双。范蠡命人打捞不及,只得将绣花鞋葬于芦墩之上,权作衣冠冢,留以吊唁,此墩唤作“西施墩”或“绣鞋墩”,今经水流年久冲激,已不见墩顶,剩下一片汪洋。此荡亦以称之为“三叹荡”或“省叹荡”,今讹为“省滩荡”。有清代诗人吊唁此墩为诗云:“计破吴王第一功,鸱夷赍恨水仙宫。芳华到底清高甚,未许人间不洁蒙。三叹声酸艳迹留,西施昔日赋仙游。寒漪似解怜倾国,怀抱孤墩宛转流。”西施之死,似乎使我们想到,平平淡淡才是真,也许,没有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掺杂,西施的感情生活也许会甜蜜得多。

(2)西施与范蠡在后宅永久分手

  公元前年,吴国被越国灭亡之后,西施立即趁着夜色逃出吴王后宫。她一直沿着河岸来到了后宅东南面的漂纱湾(现在红豆树下),才停下来歇息。她一路上胆战心惊。不停地奔波,使她身心困倦疲乏。她坐在村前的芦苇墩上,抬头看看天,黑沉沉的夜幕笼罩着大地,天还没亮。她又看看前面,前面是一大片开阔的湖面,毫无生机。于是她脱下了一双绣花鞋子,投河自杀了。她带着期待的悔恨,从此消失在人间。   到了天亮,漂纱湾村上的人发现河面上一具女尸。忽然,人群当中有人惊呼起来,说是象吴王的妃子———西施。我在姑苏城看见过她,肯定是她,没有错。这时大家才停止了猜测,又重新围拢来,反复地端祥,似乎越看越象。于是村上的好心人带头,众人动手把女尸就地安葬在这个芦苇墩上。但是他们在匆忙之中遗忘了一双绣花鞋,没有一起葬入坟墓。本来这个无名的小墩,从此就叫做西施墩,绣鞋墩,千年相传,至今还在。   再说范蠡,当时他正带着越国的军队,突破了吴国都城的防卫,一马当先,直冲吴王宫。他急忙来到后宫寻找他朝思暮想、年轻时的恋人西施。一个与西施非常亲密的宫女告诉他,西施娘娘前几天已经离宫,向西北方向出走了。范蠡一听,说是向西北方向出走了,是不是到漕湖滩上去避难了?他茅塞顿开,心中大喜,骑着快马,直奔漕湖滩。   说起漕湖滩,原来是一片临湖的无名荒地,当时范蠡遵照越王勾践、大夫文种的建议,为了周密地实施“美人计”,暗底里买通了吴王身边的大夫伯嚭,得到了吴王的许可,曾在这里营造了好几幢华丽的房舍,开辟了花园,作为吴王的行宫。同时私下里在越国民间挑选了包括西施、郑旦在内的8位如花似玉的年轻美女,住在这里,教习她们诗书礼仪,唱歌跳舞等服侍君王的一些技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8个美女个个能歌善舞,只等吴王到此游玩。   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吴王在大夫伯嚭的陪同下到这里游玩,饮酒作乐。席间,由吴国大夫伯嚭提议,请越国罪臣范蠡为吴王侑酒助兴。于是,8个美女如一群仙女下凡,飘然而出,翩翩起舞。特别是西施,看上去聪明伶俐,长得端庄秀美。真正有“沉鱼落雁之容,闭花羞月之貌”,吴王早已对她垂涎三尺。范蠡主动把西施、郑旦献给吴王,从此西施与范蠡一别就是十几年。   范蠡一路从过去想到现在,心里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喜悦。没有多久,终于来到了自己熟悉的漕湖滩这地地方。他匆匆忙忙地跨进屋里,从这间寻到那间,从这一幢寻到那一幢,从里面寻到外面,到外呼喊着西施的芳名,到处寻找她美丽的身影。费了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他有些心灰意冷了。他想离开,到别的地方去寻找,但又不愿离开。因为这里是西施终生难忘的地方,她不可能不来,西施在危难之中,我不能不耐心地等她救她。他又想,是不是西施怨恨他,在此投河自尽了。想到这里,他又马上警觉起来,立即沿着湖岸寻找,还是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东西,他这才松了一口气,但是心情仍然十分沉重。爱慕与怨恨,期待与失望,快乐与痛苦都交织在一起。最后,他还是无可奈何地离开了这块伤心地。   范蠡离开了漕河滩,心里还惦记着这位危难之中的西施,是不是已经饿了?是不是衣服穿得单薄,身体着凉了?他不死心,活着,一定要找到她的人;死了,也一定要找到她的尸体。他抱着这样的决心,继续往西找寻。他想到那里也有她熟悉的地方。原来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现在的漕湖与省滩荡基本上断断续续地连在一起的。在沿湖的北岸,也就是我们后宅境内省滩荡边上,相传也曾经建造过一些亭台楼角,供王公将相观赏、歇息。吴王也经常带了西施在这里游玩过。于是范蠡沿着湖岸旁的大路,一路找寻。最后他也来到后宅东南面的红豆树下(过去叫漂纱湾),这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忽然他从草丛里发现了一双绣花鞋,马上从马背上跳下来,拿起这双鞋,反反复复仔细端详,越看越象西施曾经穿过的。那是一双王宫里的绣花鞋,做工特别考究,绣花特别精美,完全不象民间百姓所穿的鞋子。再看鞋子大小尺寸,小巧玲珑,也完全象西施的那双脚。这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西施来过这里。他带着这些疑问,马上来到村上打听,村上几位长者如实地向他讲述了前天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并且领他来到西施的墓地。只见芦苇丛中一座新坟,泥土还是湿润的。这时他才确信西施真的在这里投河自尽了。这时,他万念俱灰,心如刀割。他终究是一位大丈夫,是一位英雄好汉,不会象一般凡夫俗子那样号啕大哭,泪流满面。他只是站在西施坟旁,面对着前面一大片开阔的湖面,惊不住的对天长叹三声,又大声呼喊:西施啊西施,你何苦如此,何苦如此!他默默地站了一会,似乎在同西施告别。于是范蠡当夜就向村上人买了一条小船,趁着夜色,弃马登上了小舟,隐没在五湖之中,不知去向。从此,西施投河前面的一片湖水就叫“三叹荡”。一直叫到明清时期,后来乡人转音写错称作“省滩荡”。

2、“后宅”名字来源典故2——“南唐国后”大周后

另“一后”就是五代时期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君主李煜其妻,当时冒名宫女金娥的国后——大周后,即李煜最爱,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天天惦记的娥皇。因后周的公主俩姐妹先后都嫁给了李后主,所以姐姐称为“大周后”,妹妹称为“小周后”。大周后在后宅留下的是阴宅——金娥墩,与西施墩以镇街为中心一西一东遥遥相对。

当时,建都金陵,拥有三千里江山的南唐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宋赵匡义、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了北方五代中最后一代——周的统治后,兵压长江,虎视眈眈,使之危如累卵。还有国虽小却兵强马壮的吴越国也在南边腹地骚扰不断,摩擦不已。

李煜刚继位第三年(公元年),精于作词、不善带兵打仗的他也想克己尽职,施展外交腕力,约盟吴越国君王钱俶,在两国边境见面商谈结盟抗宋之事。

大周后本是后周王室,从小精通书史词曲,善歌舞,尤工琵琶。19岁时嫁给比自己小一岁的李煜。李煜登基后,她被册封为昭惠后。婚后两人感情专笃,须臾不能相离,李煜前期诗词多为她所作。李煜要出远门,大周后很不放心这个锦衣玉食惯了的书呆子,于是就冒名宫女金娥,钻上了远行的马车。

出了京城金陵,晓行夜宿,几百里地奔波下来,车马困顿,在后宅西边一个村子落脚歇夜。怎奈风寒侵扰,大周后病得不轻,再无力气撑坐,而军机紧急,不能一起留待村庄养病,李煜只能一人独行,留下几人服侍大周后。谁料此别竟成永诀,待李煜事成回来,大周后已盛棺待敛。悲痛之余,李煜命就地落葬,坟墩外面砌满盖有唐王御印的金砖。金砖者,非真金之砖,乃宫廷帝王专用之大方青砖,紧密、细腻、结实,敲之铿然有金属声,故称之。

李煜回金陵后娶了小周后为妻,等到国破家亡,和小周后一起被赵宋擔去,最终被宋太宗赵匡义毒死,夺了小周后,小周后悲愤自杀,算是对得起李家,进得了唐室祖庙。而大周后却永远的躺在了后宅的这个村子里。因当时她冒名金娥,这个坟就称之为“金娥墩”,后来村庄、小队、大队名都叫“金娥墩”。坟上的金砖,陆续被村民拿回家中砌猪圈造房子什么的,也消失殆尽,只露些许隆起的泥土,长满杂草,颇为凄凉。

姑苏周国桢有吊唁金娥墩留诗言:“芳原仿佛玉鈎斜,斑驳诗文识李家……此是盛姬埋骨处,翠钿零落怨天涯……行围不劝君王猎,垂死犹怀社稷忧。自普佳人最难得,此时天子可无愁……”一个位极国母之尊的女人,一个深藏宫闱的纤弱女子,在国家危亡的紧急时刻,不顾安危,千里奔波,风尘劳累,追随丈夫,终于躺倒在荒郊野外的绿草丛中,成了千古惋惜的悲剧。

后宅有了西施和大周后的阳宅、阴宅,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之为“后宅”了。后宅人之于“二后”,点赞为主。在“二后”身上,我们也许还能读懂更多。

3、“后宅”名字来源典故3

后宅,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据有关史料记载,一说起于唐代一邹姓名将,因立下赫然军功,受封“飞熊将军”,并获皇帝恩宠,招为郡主驸马。不知什么缘故,飞熊将军看中了这块三水汇聚的风水宝地,在此大兴土木,营造宅院。自诩是皇家之后裔,故称为“后宅”。

年拆去的后宅西街墙门里邹家可久堂的屏风朱漆条幅上还保留着明代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藩书写的“飞熊世泽,郡马家声”的字样,意谓“飞熊将军的皇恩世代沐泽,郡主驸马的家族声望永远流传”。

还有一说,谓元朝时邹家始祖邹瑾自外埠徙入,初建宅于后宅之南徐塘桥,直至宗族中之一支邹明良官至兵部尚书,衣锦归故里,在旧宅后面相距数里,重起新第,气势轩昂,称为“后宅“。

两个版本,确立了一个共同的事实,即后宅镇的主姓是邹,以前后宅的邹姓是名门望族。两个传说也不约而同把“后宅”的“后”辟解为“前后”的“后”。不管“皇帝宗族之后”也好,还是“旧时宅邸之后”也好,都有“后面”的意思。让人不解的是,千百年来,“后宅”从没有写成过“後宅”。而众所周知,“后”是上产纪60年代推行简化字之后才作为“後”的简化字使用的,之前的“后”都作为“国后”、“王后”、“后妃”解释。本人保存有一帧民国38年(年)印制的《苏浙皖三省水陆交通地图》,上面的“后宅”明明白白印的就是“后‘字,不是“後”字。看来,后宅和“国后、王后”真应该有一点牵连。

参考:

无锡新吴旅游周正平

四月网《西施最后归宿地在无锡后宅》

这篇文章不错,请分享到朋友圈吧!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给个在看,以示鼓励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1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