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www.hldxc.com/
人文南川

中药材文化

中国医药-在历史赋予的厚重沉淀与苍生大医的不懈追求下,闪耀着普济救世的光辉,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屹立不倒。然而,你是否知道,在它神圣庄严的丰碑之后,竟也有世外桃源般的诗意存在。秋风渐凉,思绪蹁跹,回忆将你牵向过往几处,又将你引至今时何方。

防风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

特点: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

分布: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

用途: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独活:

别名:胡王使者、香独活、川独活、玉活、独滑、长生草

特点:多年生高大草本。茎直立,粗壮,中空,常带紫色,有纵沟纹,上部有短糙毛,性微温,味辛、苦。生于阴湿山坡、林下草丛中或稀疏灌丛中。

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用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老鹳草

别名:牻牛儿苗科

特点: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根茎粗壮直生,茎直立,单生,叶基生和茎生叶对生;6-8月开花,8-9月结果。生长在海拔米以下的低山林下、草甸。

分布: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陕西、甘肃和四川。俄罗斯远东、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用途:全草供药用,祛风通络;活血;清热利湿。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筋骨酸楚;跌打损伤;泄泻痢疾;疮毒。

"

"

竹米

别名:竹实

特点:竹米是竹子的种子,竹子极少开花,因为竹花过后,竹林就会成片死亡。它的花小而洁白,近前去闻,还有点淡淡的清香。竹花开过后,便结成竹米,即竹子的种子,这是竹子延续后代的最传统的方式

分布:秦岭、汉江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的各地区,以及台湾省、黄河流域等。早竹笋: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地。麻竹笋: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绿竹笋: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

用途:平衡营养,清火去热、清理肠胃;健胃润肺,养血益气;并对疲劳综合症、肠胃不适、肥胖、便秘、妇女经前综合症等有很好的舒缓作用和膳食疗效。

小虫草

别名:水蓑衣、英桃草、小头红、蟠桃草、接骨仙桃、无风自动草、接骨草、小伤力草、小虫草、地胡椒、病疳草、八卦仙桃草、旱仙桃草、小将军

特点:带虫瘿的全草入药。春夏间花后采集带虫瘿的全草,立即在烈日下晒干或烘干。味甘、苦,温。

分布: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在西南各地可达海拔m处。

用途: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玄参

别名:元参、浙玄参、黑参、重台、鬼藏、正马、鹿肠、端、玄台、元参

性味归经:味甘、味苦、咸,性微寒;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主治

1、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本品咸寒入血分而能清热凉血。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本品甘寒质润,功能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3、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本品性味苦咸寒,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泻火解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0-15g。

木香

为菊科云木香属植物木香的根。具有行气止痛,调中导滞的功效。主治胸胁胀满,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痢疾后重。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胃

功能:行气止痛,调中导滞。

主治:1、胸胁脘腹胀痛:木香辛散温行,行气散结,消痞,除胀,从而有止痛之效;凡肺气(月责)郁,胸膈痞闷,脾胃气滞,脘腹胀痛,肝气郁滞,胁肋疼痛诸症,用之无不奏效。

2、泻痢后重:木香行气力佳,用于泻痢后重之症,具有行气导滞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生用专行气滞,煨用可实肠止泻。

药膳食疗

陈皮木香鸡:

1、功效:健脾胃。适宜慢性肝炎、脾胃虚弱者食用。

2、原材料:陈皮、木香各6克,仔鸡肉克,蘑菇30克,姜、葱、盐各5克,素油30克。

3、做法:把木香、陈皮烘干,打成细粉。仔鸡肉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蘑菇发透,去蒂根,切为两半。姜切片,葱切段。把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烧六成熟时,下入姜、葱爆香,随即下入鸡肉、蘑菇、盐、药粉再加清水50毫升,用文火煲15分钟即成。

4、用法:每日1次,吃鸡肉50克。

分布区域

我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等地有引种栽培,以云南西北部种植较多,产量较大。原产于印度。

麦冬

麦冬:

别名:百合科沿阶草

特点: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种子球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

分布:原产中国,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中国南方等地均有栽培。生于海拔米以下的山坡阴湿处、林下或溪旁。

用途:有生津解渴、润肺止咳之效。

天冬

别名:明天冬,墙蘼,满冬,满冬募,天文冬,地门冬,肥无冬,大天冬,大当门根,多儿母,万岁藤根,婆罗树根,商棘根,天棘根,颠勒,颠棘根,白罗杉根,八百崽,丝冬,倪铃,赶条蛇,多仔婆,老虎尾巴根,九子十弟,浣草根,女木根,筵门冬,门冬,润天冬,延门冬,无不愈,管橙,浣草,十二根

特点:性寒,味甘,微苦。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

分布:云南、贵州、重庆、湖北

用途:治阴虚发热、肺痈、消渴等病症。

金荞麦

别称:苦荞麦、荞麦当归、荞麦三七、金锁银开、贼骨头、铁拳头、土茯苓野南荞等。

形态特征:属于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木质化,茎直立,高可达厘米,叶片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近戟形,边缘全缘,托叶鞘筒状,膜质,花序伞房状,顶生或腋生;苞片卵状披针形,边缘膜质,花梗中部具关节,与苞片近等长;花白色,花被片长椭圆形,瘦果宽卵形,7-9月开花,8-10月结果。

分布:分布于中国陕西、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越南、泰国也有。生山谷湿地、山坡灌丛,海拔-米。

用途:清热解毒;活血消痈;祛风除湿。主治肺痈;肺热咳喘;咽喉肿痛;痢疾;风湿痹证;跌打损伤;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红豆杉

别称:紫杉、赤柏松、观音杉等

分布: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等地。华中区多见于海拔0m的山地落叶阔叶林中,相对集中分布于横断山区和四川盆地周边山地;在广西北部、贵州东部、湖南南部也有分布。

用途:中国红豆杉含有紫杉醇。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NCI)统计的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紫杉醇对多种癌症亦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以上,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及头颈部癌、软组织癌和消化道癌,被称为“晚期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被认为是近十年来发现的一种最有希望的抗癌药物。截至年,已有英、法、日、意大利、加拿大、瑞典、德国、挪威、瑞士、巴西、中国等多个国家获准紫杉醇用于临床治疗。近来还研究发现紫杉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痴呆症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黄连

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功效作用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2-5g。外用:适量。

炮制方法

1、黄连: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生品常用于清心火,解热毒。

2、酒黄连:取黄连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酒黄连常用于清上焦头目之火。

3、姜黄连:取黄连片,加姜汁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姜黄连清中焦之火,善治胃热呕吐。

4、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清水,煎煮30min,去渣取汁,与黄连片拌匀,放置闷润,待药汁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萸黄连可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

5、炒黄连:取黄连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取出放凉。炒黄连寒性较缓和,不易伤害脾阳。

分布区域

1、黄连: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陕西南部有较大量栽培。

2、三角叶黄连:栽培于四川峨眉及洪雅一带海拔。

一支蒿

为菊科植物岩蒿ArtemisiarupestrisL.的全草。分布于我国新疆等地。具有祛风解表,健胃消积,活血散瘀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食积,跌打瘀肿,风疹,蛇伤。

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解表,健胃消积,活血散瘀。

主治

用于风寒感冒,食积,跌打瘀肿,风疹,蛇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剂。外用:熬膏或泡酒涂敷。

药理作用

1、抑制平滑肌收缩。

2、抗肿瘤作用。

3、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4、抗过敏反应。

5、保肝作用。

相关论述

《纲目拾遗》:“活血解毒,去一切积滞、沉痼阴寒等疾,祛风理怯。”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呕吐:一枝蒿9g,唇香草1.5g。水煎浓汁,加糖少许服。

2、治饮食过度,消化不良,胃疼胃胀:一枝蒿9g,土木香3g。水煎成汁服。(1-2方出自《新疆中草药》)

3、治跌打红肿:一枝蒿、当归、鹿蹄草各9g,唇香草3g,水煎服。另取一枝蒿、土当归等分,制成20%药酒外敷。

4、治毒蛇咬伤、荨麻疹:一枝蒿15-24g,水煎当茶饮,同时煎汤洗患部。(3-4方出自《中国民族药志》)

鼻血草

为唇形科植物滇荆芥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风湿麻木,大麻风,吐血,鼻出血,皮肤瘙痒,疮疹,癫症,崩带。

别名:土荆芥、红活美、小薄荷

性味归经:味涩、苦,性微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风湿麻木,大麻风,吐血,鼻出血,皮肤瘙痒,疮疹,癫症,崩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或捣绒塞鼻。

相关论述

1、《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治风湿麻木,大麻风,吐血,鼻出血,皮肤瘙痒,疮疹,癞症,崩带。”

2、《四川中药志》年版:“清热止血,止痒。用于血热鼻衄,吐血,皮肤疮疹,蛇咬伤。”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鼻衄,吐血鼻血草15g,刺黄柏15g,白茅根15g,土茯苓15g。水煎服。或鲜鼻血草叶,捣绒塞鼻。

2、治皮肤疮疹鼻血草1把。煎水洗患处。

3、治蛇咬伤鼻血草、马牙半枝莲、半边莲各等分。捣绒敷患处。(1-3方出自《四川中药志》年版)

一扫光

一扫光

为菊科植物双花千里光的全草。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效。用于急性结膜炎,疮疖,皮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经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

用于急性结膜炎,疮疖,皮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9月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双花千里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m。地下茎粗壮。地上茎常弯折,上部有直立长分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叶互生;具细长叶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4-20cm,宽1-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乃至近心形,边缘有细密的浅锯齿,下面色浅,两面近无毛,或下面沿脉被短微毛,羽状脉4-5对,上部叶较小,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近无梗,排列成复伞房状,生于上部叶腋和茎端,有数厘米长的伞房花序梗;数个伞房花序于茎端又排列成圆锥花序;总苞筒状,长4-5mm;总苞片4个,条形,先端钝,稍被毛,基部被绵毛;花全为管状,管状花1-3个,通常2个,黄色;无舌状花。瘦果,圆柱形,长约3mm;冠毛浅红褐色,长约4mm。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溪岸及灌木丛中。

一支箭

一支箭为瓶尔小草科瓶尔小草属植物尖头瓶尔小草等的带根全草。分布于安徽、江西、福建、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之功效。用于痈肿疮毒,疥疮,痔疮,毒蛇咬伤,烧烫伤,跌打损伤,小儿疳积。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微寒。归肝经

毒性:小毒

药材分类: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主治:用于痈肿疮毒,疥疮,痔疮,毒蛇咬伤,烧烫伤,跌打损伤,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相关论述:《草木便方》:“清热毒,除风热。治肾囊肿痛,疔肿恶毒,胸腹宿血,蛇毒。”

相关配伍

1、治疖肿、疔疮:一支箭、五爪龙各适量。共捣烂外敷。(《恩施中草药手册》)

2、治乳痈:一支箭、蒲公英各适量,共捣烂外敷。(《陕西中草药》)

3、治跌打损伤,血瘀肿痛:一支箭60g,峨参60g,大血藤60g,红牛膝60g,泡酒。每服15g。(《四川中药志》年版)

4、治小儿疳积:一支箭15g,使君子9g,鸡内金9g,水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看完以上药材介绍,是不是感觉自己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不少呀?别急,这些药材还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呢~

玄参炖猪肝

以猪肝和玄参为主料的一道美食,具有养肝明目的功能,适用于肝阴不足之目干涩、昏花、夜盲、慢性肝病等症。

橙皮话梅鸡

这道菜的味道十分鲜美可口,不同于以往的药膳,可以充分刺激食欲。可以自己调制梅子酱让菜品的味道更适合自己,八角具有开胃、下气、散寒、驱虫和兴奋神经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润肺止咳等。

黄芪猪脚汤

黄芪猪蹄汤是养生滋补汤,黄芪补气,用了当归和少量的红枣补血,加上猪蹄的胶原蛋白,这款汤的滋补作用就相辅相成了,气足了才能带动血,血畅了才能吸收其它食物的营养。尤其是爱美的MM,时不时的来一碗这款黄芪猪蹄汤,那可是美容养生两不误哦。

屏幕前的你是不是饿了呢?

小编已经垂涎欲滴了,

赶快去找食谱学起来吧!

美味又营养~哇哦

推荐阅读RECOMMEND喜报

服务队荣获南川区年度“青力量”“书香致远,你我同行”—南川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在区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战“疫”青年说

最美逆行者(四)“身穿小马甲,青春勇担当”—抗疫志愿者历史南川

太平军两过南川城人文南川

探古树文化,寻历史渊源历史南川

“湖广填四川”与南川移民的历史渊源“青春战疫,笔墨传情”主题书法作品获奖名单一起滑动拼图,解锁志愿者的身影!

文案

周明月赵梓君龙星宇彭黎庆

美编

彭黎庆

审核

新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视频/文案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点在看,明天变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