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905531.html

我们要“望佛本愿”

本经与四十八愿成就,这一点是要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要“望佛本愿”。释迦牟尼佛讲《观经》的时候都“望佛本愿”,何况讲《阿弥陀经》呢?佛无问自说,为什么?因为他心中藏着阿弥陀佛的本愿。

1.种种庄严——第三十二愿

2.盛花供佛——第二十三、二十四愿

3.闻法自在——第四十六愿

4.无三恶道——第一、第二、第十六愿

5.光明无量——第十二愿

6.寿命无量——第十三愿

7.声闻无量——第十四愿

8.一生补处——第二十二愿

9.诸佛称赞——第十七愿

10.闻名不退——第四十七愿

11.念佛往生——第十八愿

我们把这些列出来看一看,就知道《阿弥陀经》跟《大经》四十八愿的关系。

这里列了十一条。当然,四十八愿未必每条愿的内容都在《阿弥陀经》里说出来。即使每一条愿都说出来,还有无量无边的内容没有说,因为法藏比丘的发愿,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八愿,其实展开还有很多内容。

1.种种庄严——第三十二愿

大家翻到《圣教集》第69页。

先看列的第一条。种种庄严,总的来讲是第三十二愿所成就的。第三十二愿“宝香合成愿”愿文如下: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从地一直到空中。

“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前面举了几个例子,然后说“所有一切”。

“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这种土木的,娑婆世界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在极乐世界都是无量杂宝,而且有百千种香共同和合而成。

“严饰奇妙”,庄严修饰,非常奇特、微妙。

“超诸天人”,一切诸天境界都无法相比。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这种香能普遍弥漫,广熏到十方世界,菩萨只要闻到了,都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如果我成就的极乐净土,不能有这样的功能,那我不成佛。

所以,这里是个总括性的说法,不管是在《观经》还是在《阿弥陀经》里,种种庄严都是由这条愿所成就的,这叫“宝香合成愿”。

现在是什么季节?丹桂飘香,秋风送爽,过几天就是中秋节。每天早晨我到这里来,还有晚上回去的时候,只要下楼梯,都能闻到一股桂花的香味,很香,我就想到“宝香合成愿”这句经文。香好不好?香,听起来好啊。世间的香味还不那么清净、清爽,但是如果我们在春天早晨的百花园当中深吸一口气,就感到毛孔舒张,沁入心脾,非常好。

佛发愿是非常善巧的,极乐世界的香是弥漫的,虽然看不见,但是是存在的。它很柔软,不会给人很硬的感觉,所谓“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浮动,你看不着它,它似有似无,飘到你身边来。所以,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用香气,这个香是德香——功德之香,暗香浮动。比如讲“南无阿弥陀佛”,像我们今天在这里讲说《阿弥陀经》,各位有没有感到“暗香浮动”?你的鼻子灵不灵啊?这个鼻子不是肉鼻子,而是心的鼻子。你有没有闻到佛的香味?《阿弥陀经》你多听,心里就会有感觉,“极乐世界还真挺好啊”,这就有点开窍了。

我们的身体有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法身也有六根,你的法眼有没有开?法眼一开,看经非常舒服;你的法耳有没有开?法耳一开,就像弥勒菩萨一样,“耳目开明”,听法听得舒服,听世间杂音就不舒服了,这就代表你法身的耳朵开了。

所以,给佛菩萨开光,“点眼眼通,点耳耳通,点鼻鼻子通”,其实是点我们自己。你的鼻子有没有通啊?鼻子通了,就能闻到阿弥陀佛的功德香。

“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什么说黄昏?到了六七十岁才遇到这个法门,人生垂垂老矣,黄昏时节已经来到。不过也不晚,闻到了六字名号,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因为在黄昏时节,渐渐进入夜幕,嚣杂的城市开始渐渐沉淀。不是说白天花不香,是晚上花更香;因为在这个时候,尘埃、杂音、烦躁的心绪慢慢沉淀下来,就会觉得特别香。“夜来香”,其实白天也是香的,但是白天闻不到,要待我们的心静下来。所以夜晚是很好的。

读经文要结合我们的心,结合我们对佛法的体悟。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极乐世界很香”,就完事了。“极乐世界很香,我怎么没有闻到?”经文说“菩萨闻者,皆修佛行”,难道这是假的吗?我们听到佛这样的慈悲,想到“佛这么慈悲,那我也应该对众生好一点”,这就是“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还有“触光柔软”等等,都是一个意思,是一样的运作机制。

2.盛花供佛——第二十三、二十四愿

《阿弥陀经》说,“各以衣裓,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这是第二十三愿、第二十四愿的成就。大家自己去看愿文。

3.闻法自在——第四十六愿

闻法自在之德,这是第四十六愿的成就: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你想听什么法,自然就听到了,不用麦克风、喇叭,也不用找法师。极乐世界什么都讲法,风也讲法,水也讲法,花也讲法,树也讲法,人也讲法,鸟也讲法,没有不讲法的。你说“我不想听了”,马上就停止了,也不要摁开关,非常微妙。很多人一起在莲花池里,你想听《金刚经》,水就给你讲《金刚经》;他想听《法华经》,水就给他讲《法华经》,互相之间也不干扰;你说“我想同时听两部经”,也可以:这叫闻法自在。

我们现在闻法能自在吗?不自在,坐久了屁股疼,再坐久了腰疼,都不自在。到极乐世界就自在了,你在地上听觉得不过瘾,想在空中听,一个鹞子翻身就到半空中了,多自在啊!你说莲花宝座不够大,马上就变大了。你说“我现在要供养十方诸佛了”,马上就像原子核裂变一样,变出很多化身,到十方国土去亲近诸佛。

闻法自在,供养自在。“自在”两个字好啊!我们就是不自在。我们为什么不自在?我们迷失了,被业障捆住了。

4.无三恶道——第一、二、十六愿

极乐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这就是第一愿、第二愿、第十六愿的成就。

5.光明无量——第十二愿

6.寿命无量——第十三愿

7.声闻无量——第十四愿

8.一生补处——第二十二愿

这几愿愿文很清楚,大家可以对照看看。

9.诸佛称赞——第十七愿

诸佛称赞,这是第十七愿的成就。由于法藏比丘当年发了第十七愿,所以六方恒河沙数诸佛才会来称赞法藏比丘成佛的名号。所以,它的根本原动力来自第十七愿。《无量寿经》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愿成就文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10.闻名不退——第四十七愿

我们看愿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他方国土诸菩萨众,只要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进入不退转;如果达不到,我就不成佛”。

我们各位听好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耳朵再不好的估计也听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了,各位,听到了你就不退转了,可喜不可喜?

“可喜是可喜,这样就不退转了吗?”可能很多人今天在这里说不退转,回去就忏悔了:“哎哟,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忏悔忏悔,我今天打了大妄语,我在课堂上被那个法师一讲,我当时一激动就说我不退转了,实际上我没有不退转,其实我是退转的。”

各位,如果你说的是真的,那么岂不是法藏比丘是假的了?法藏比丘说:“只要闻到我的名字,你不立即得到不退转,我就不成佛。”他现在有没有成佛啊?他成佛了,他就保证你听到他的名字就不退转。那你说:“我为什么没感觉到不退转?”这中间就有官司要打了,到底是法藏比丘正确,还是你正确?如果法藏比丘正确,可是你没有感觉;如果你正确,可是也不能说法藏比丘不正确啊。这个问题就很大了。

告诉各位,这个不是靠肉耳朵能听到的。靠肉耳朵听到了,或许还要退转。前面讲了,法身的耳朵如果开启了,心耳听到了,就不退转。就是由耳入心,你能够了解这句名号的功德,信受这句名号,知道“我称名必定往生,就像我这样子的,今生称名,阿弥陀佛就点头说‘就你这样子,就可以了’”。

这是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就这样,就可以了。”长豆说,“我长成这样子,就可以了”。我们每一个人要知道,就我们这样子,阿弥陀佛说:“嗯,可以了。就你这样,就可以了,这样念佛就能往生了。”

但是我们很多人不敢这样自肯,“这样就可以了吗?我还没达到清净心,我还没有出家,我持戒还没清净,我吃素还没做到,我念佛还有很多妄想,这样就可以了吗?”阿弥陀佛说:“嗯,这样就可以了。”你敢相信吗?如果你不敢相信,那就是你的问题。

阿弥陀佛说:“我是可以了的。”阿弥陀佛早已签了字了,“这个协议我已经签好了,我签字可以了。”你不签字,就不生效,那是你的问题。我们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是要签合同的。阿弥陀佛说:“你的条款我不用看,我直接签,‘南无阿弥陀佛’,可以了。”眼睛一闭,阿弥陀佛签字是闭着眼睛签的。那么你自己呢?你不能“自局其分”,说:“我还不可以,我这样不可以,那样不可以。”我们任何人到极乐世界,不是自己打分的,阿弥陀佛点头说:“你这样就可以了。”

所以,这里第四十七愿要和《阿弥陀经》闻名不退的利益结合起来。《阿弥陀经》讲:

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告诉我们、认定我们是不退转的。所以,闻经,要闻而信受。听了不相信,是没有入心。不能以我们的知见来给佛菩萨打分,我们一定要以佛菩萨的经言、法语,用佛菩萨慈悲智慧的印,来印我们的心,要纠正我们自己。

所以,听闻佛法,听到这里,你就要问自己。有人就找了一个理由,说:“‘他方国土诸菩萨众’,我不是。我是小小凡夫,所以我闻名字不能得至不退转。”这就是不求上进。这里的“诸菩萨众”其实未必是圣者——圣者当然不用说;只要发菩提心,只要愿生极乐世界,无论是圣位菩萨,还是凡夫菩萨,都是“诸菩萨众”,都有这样的效果。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在讲四十八愿。如果将来专门讲四十八愿,我们就会对这个“诸菩萨众”展开说明。

11.念佛往生——第十八愿

“闻名不退”是四十七愿的成就,“念佛往生”是第十八愿的成就。

12.小结

前面着重说明了净土宗的正依经典,目的是为了突出净土宗“宗”的观念、“宗”的意识。对于一个宗派而言,有正依经典和非正依经典之分。历史上诸家对净土三经的解释虽然多,但唯有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才是依净土三部经建立净土宗,因此这三部经被称为净土宗的正依经典。另外,就往生而论,净土三经就是标准,与这三部经说法不一致的,则弃而不依,这体现了正依经典的意义。

净土三部经是一体的关系,我们要从三经一体的立场来理解《阿弥陀经》,贯通三部经。讲到《阿弥陀经》和四十八愿成就的关系,列了十一点。为什么要这样一条条地列出来呢?就是通过归纳这十一点,得出一个结论:《阿弥陀经》离不开四十八愿,对《阿弥陀经》的解释,必须回归四十八愿,否则就没有源头,没有根据。

这十一点最重要的是最后一点“念佛往生”,所以把它列在最后。当然,前面十点和四十八愿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说明,《阿弥陀经》讲的念佛往生没有离开四十八愿,它的根源在四十八愿之中。具体是哪一愿呢?就是第十八愿。

有人对《阿弥陀经》念佛往生的解释离开了第十八愿,比如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就非常高深,可是在第十八愿中这是很简单明了的,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又比如,对“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的解释,离开了《观经》和《无量寿经》第十九愿“临终来迎愿”,解释为要有如何的功夫、临终正念,要达到某种水准才可以往生,使易行道变成难行道。这都是没有站在三经一体的立场,没有正依经典的观念,也没有依准四十八愿,念佛往生更没有依准第十八愿。

前面讲解没有涉及经文,但我们要先明确一个规则,要建立规矩:对《阿弥陀经》的解释,念佛往生的根源,必须依据第十八愿。善导大师正是这样解释的,《法事赞》(《净土宗圣教集页》)中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直为弥陀弘誓重”,就是说善导大师对《阿弥陀经》念佛往生根本原因的解释结合了《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直为弥陀弘誓重”是因,“致使凡夫念即生”是果。对《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七日”的解释跨度很大,不限于一天七天,而是说“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七天可以延长至一辈子;下至“三念五念”,一天可以缩短至十声,乃至一念。这是善导大师解释净土三部经一贯的立场。

又比如善导大师解释《观经》: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时,将净土法门判为两门:要门与弘愿。其中解释弘愿时说“如《大经》说”,引用到了《无量寿经》;然后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解释为阿弥陀佛的愿力。解释《观经》最后的“持无量寿佛名”时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由此可知,善导大师之所以为净土宗的开宗祖师,我们之所以依准善导大师,是从这个脉络、精神贯彻下来的。这样我们的解释就有根据,不然可能会矛盾。

▍摘自《阿弥陀经归宗解》

(因编辑需要,略有改动)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6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