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重访武川县城可镇()

文:兰云峰编辑:司徒

一、我与可镇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呼市)北45公里,与呼市隔阴山山脉之大青山相望。我是武川人,年出生在武川县城可镇,整个少儿时期都是在武川度过的。年夏季,由武川一中应届毕业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上大学。

毕业后在乌兰察布市工作至今。上大学期间,每年的暑假、寒假,我可以在可镇分别呆上一个月。

工作以后,每年都要几次抽空回到可镇,看望父母。但是基本上每次都是只能呆上一两天,甚至有时只是路过时匆匆进家打个照面就走了。

年,父母迁移到呼和浩特市居住,我回可镇的次数就更少了。

年9月,我母亲去世。老父亲就迁回可镇居住了,说是:可镇人熟地熟,不寂寞。正好在可镇我们原来的旧居附近我二哥有一套房子,位于6层楼房的一层,很适合老年人居住。附近周边也都是原来的老邻居、老熟人,老父亲非常满意。

二、少小离家老大回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如今,我已是知天命且接近耳顺之年,思故乡,念儿时,怀旧之情犹如一杯陈年老酒,味道越来越浓烈。

梦里,一次次回到武川,回到可镇,回到了少儿时期,回到了那天真无邪,阳光灿烂的日子。。。

年冬季的一天,我从四子王旗去呼市办事,途径武川可镇,想顺便看看老父亲。进入可镇城区,我竟然像一个外乡人一样,不认识路了,转了两圈,还是找不到老父亲的住处。

到处是宽阔的柏油路街道,崭新的高楼大厦。改革开放以来,可镇的城区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分无奈,我只好请驾驶轿车的朋友:寻找老城区、旧街道。找到老城区,上了旧街道,我很轻松地找到了我们的旧居街区,找到了老父亲的住处。

年冬天里的一个周末,我和妹妹润青相约回可镇,看望老父亲。早晨,我乘坐高铁到达呼市,妹妹驾车接上我驶入呼-武公路,半个小时就回到了可镇。

呼-武旧公路原有45公里,是依山势走向修建的盘山路,坡道、弯道多,路面窄,只能缓慢驾驶,全程需要2个小时。近年来修建了呼-武一级公路,逢山开建隧道,遇水搭建桥梁,不再绕山绕水,路程缩短0公里,十分便捷通畅。

老父亲已经84岁了,乐观豁达,衣着干净得体,生活可以自理,房间里整洁有序,一尘不染。中午,父子三人在附近的一个地方风味饭馆吃了炖笨鸡、炒豆芽、猪肉蘑菇热汤莜面,十分过瘾地品尝了家乡饭菜的味道。

三、记忆中的老武川县城

武川,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融之地。境内许多地名是蒙古语,县城可镇(可可以力更镇),蒙古语正音为:呼和额日格,意为-蓝色的山弯。

下午,我提议:出去走走,寻访一下少儿时期的旧行迹。

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武川的县城可镇,是按照方位大致划分为东、西、南、北四片。

县城的东、西两片,分别称为东梁和西梁。

主城区是由西梁和东梁连片组成的,大体上是由解放前的老县城拓展而来。人们习惯上将主城区称作旧区。梁,就是坡上的高地的意思。西梁和东梁,其实就是两个连续起伏、东西相望的大型缓坡丘陵。两座缓坡连接处,是一条丘间弯曲的宽谷低地,也是老县城的主要街道。

依稀记得,小时候听爷爷辈和父辈老人讲:

可镇,在解放前方圆不足平方公里。四面有用夯土筑起的城墙,有北门(定远门)、南门(南搁门)、西门(丽川门)、东北门等四个城门。城外,南、北各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河流。城里仅有一条大街,南北走向,直接通达南北两个城门。

居民散落居住在大街两侧,多为简陋的土木结构房舍,大致形成几条称不上街道的胡同便巷,有东巷、西巷、东官井等等。街道中心有一座关帝庙,周边是商铺集中之地,由于长期经历兵荒马乱,生意萧条,市面冷落。城内仅有居民余户,居民不足人。

县城的南片,也叫作南梁,人们习惯上称作新区。是解放后逐渐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水泵厂、水泥厂、农机修造厂、电厂、粮油加工厂等一些国营企业,还有农、牧、林、水局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武川中学(武川一中)、汽车站、邮政局等。

县城的北片,因为北沙河将其与东梁、西梁隔开了,人们也习惯称其为河边。河边,也是解放后建设起来的。主要有07地质队、食品公司、苗圃等单位,以及安字号乡政府、九号行政村等。

在我少儿时期可以记事起,虽然城外的南、北两条沙河犹在,但是四座城门早已荡然无存,城墙仅残存西梁小学西侧大约60米的一段(年代也拆除了)。关帝庙也在破四旧运动中被拆除了。

老街的中心,原来关帝庙的旧址建起一座局部两层的青砖建筑--电影院,同时也是剧院,更为重要的是还兼作县党政部门举行重要活动的会场。这座建筑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是县里唯一的一座准楼房,也是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城人口已经接近2万人。有2所中学,4所小学。

县城中的楼房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建设的,一般为2-5层。大规模、集中建设公共建筑及民用住宅楼,尤其是高层建筑则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如果将老城区比作一环,则新城区就是二环、三环。

四、武川县可镇东梁、西梁及其老街

父子三人来到老城区(东梁、西梁)走了一大圈,凭着记忆寻访故居旧迹,寻梦怀旧。老城区以主街为界,东侧是东梁,西侧为西梁。

可镇老城区(东梁、西梁)主街的南端,右侧原来大门市部的位置是新建设的世纪华联大楼,左侧原来的主要建筑--国营食堂还在,只是改做他用了。

主街的南段街道左侧迎街有一个重要的大院,两个门柱高大敦实,水刷石子罩面,进入院内,由西向东呈现缓坡地形,建设了许多栋青砖红瓦平房,这就是当年县委、政府等部门的所在地,权力中心。

街道右侧有一个公共浴室,是居民们洗澡的地方。再向北也有一个大院,是县供销社,供销社商店是一座高大的钢筋水泥建筑,主要营销农资及副食品。商店北侧是大院大门。

老父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县供销社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我们兄妹也经常来这个大院玩耍。走进院里,我们都感觉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老父亲在大院里慢慢地走了一圈,细细地观看着,并且在原来他工作的办公室前面让我给他照相留影。

我记得这个供销社商店曾经在一个夜晚失过火,当时我正在大街上玩,也随着一群大人们跑去加入了救火的队伍,而且表现得非常勇敢。

供销社商店向北不远处就是电影院,这一带是老城区的中心,也是主要的商贸地段,是主街上最热闹的地方。以电影院为中心,北侧街道两面有副食品商店、百货商店、新华书店、裁缝铺、小酒馆、食品公司肉铺、小医院、公安局大院、土产门市部、银行等;南侧街道两面有国营饭馆、国营药店、二轻商店、国营旅社、国营浴池、国营食堂等。在电影院与副食商店之间有一个小院是乌兰牧骑(红色宣传队)所在地。

如今,电影院主体仍然原地伫立,但是已经改造得面目全非,变身为--乔家食府了。紧邻电影院北侧的副食商店依旧伫立,旁边的铁棚简易商店居然还在,只是由当年的蓝色变脸为绿色。副食商店后面的乌兰牧骑小院,那一栋青砖红瓦的平房还是原来的样子。

我年少时期最喜欢来电影院一带玩耍了。喜欢看电影,逛书店。如果衣兜里有几个小钱,就可以走进副食商店买一点糖果之类。

记得有一个叫作“巴仁子”的老人,瘦小、干净,推着一辆有木框玻璃罩的小车经常在电影院附近卖熟肉。主要是熏猪头肉,色香味俱佳,十分诱人。7毛钱一两,切成小薄片,放入用一张纸卷成的尖底纸筒内,一片一片地慢慢吃,那个香啊,至今想起来依然会诱发出口水来。

铁棚简易商店依旧伫立在原地,当年这里是老城区的黄金地段。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电影院灯火辉煌,人来人往。记得当年铁棚简易商店生意不错,就是在夜晚,也是灯光明亮,售货员是两个年轻女孩,其中一个是我的邻家少女--彩霞,她是那种阳光、单纯、漂亮的小妹妹。

武川县可镇老城区

--重访武川县城可镇(2)

文:兰云峰编辑:司徒

老可镇当年最繁华的地段,除了电影院,我经常光顾的就是副食门市部了,经常受妈妈派遣来购买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

可是,虽然当年硕大的副食门市部的青砖灰瓦房舍犹在,如今却已经是一分为三,改造成为了三家营业内容不同的小商店。分别是副食门市部、粮油玉米批发店和雨生殡葬用品店。

西巷口,在电影院斜对面。左侧是二哥的小学同学麻建明家,当年的木框门窗现在已经换成了金属卷帘门。右侧的黄色涂料罩面的砖墙红瓦房舍是当时县城最好的裁缝铺,北邻小酒馆。西巷口是整个南北走向的主街中段通向西梁的主要通道,人流量很大。由此可以直达位于西梁的我家。

西巷口小道一路向西,先是一段上坡的黄土小道。前行大约四五十米右手有一个仅一栋平房的低洼居民院子,房顶铺设灰色水泥瓦的是当年郭恒老人的房子。老两口早年间在武川县流通耗煤矿时期,就和我父母亲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现在这个院子已经是残破不堪。

沿着小道继续向前走,不远处这个红色砖墙围着的小院,灰色房瓦的小平房是当年我的小学同学于占江的家。

前行,左转,开始走下坡路,右转,继续前行,左手边是一个很深的低洼大院,称为:栈片场,是制作盖房子用的柳条栈片的。

前行,拐一个汽车摇把弯儿,路过县供销社职工李文魁家,也路过我的小学同学周丽清家、周丽英家、赵新华家、王德全家。

前行,有一栋6户人家的平房,中间一户是我的小学同学郝国强家,现在原来他家的院子已经建起一座坐南朝北的新砖房,与当年坐北朝南的旧房相向而立。

再向前,就是当年我们在西梁的旧居了。我们在这个院落居住了5年。

97年的夏天里,爸爸由武川县国营流通耗煤矿调入县供销社工作,我们举家搬迁,回到了县城,入住位于西梁的这一处县供销社家属院。

这个院子是新建成的,共有两套面积大约40平米的房子,西户居住的是供销社的干部武耀文,东户就是我家。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凉房,凉房外侧各有3米的空地,有院墙,没有大门。

房子是那种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四脚落地的砖柱土坯墙,椽檩栈片结构,一出水房顶,房子坐北朝南,采光很好,宽敞明亮。进屋,左手是连灶的通盘大炕,右手是青砖铺地。

北面的地上靠墙而立的是大红柜,柜上面的白墙上挂着三个大相框。东面地上靠墙依次摆放着碗柜、面缸、酸菜缸、水缸,洗脸盆等生活物件。

院子是北高南低,便于排出雨水。院外有一口老水井,约有4米深,井中有水,只是近年来无人作为饮水使用。居民吃水都是用扁担水桶去东南方向大约六七百米处的一口水井挑水。那口井的水清冽甘甜,好吃。

遗憾的是,我家旧居的院子已经被改造了,水井不见了,原来宽大的院子以及院外宽阔的空地也不见了,与前面的房子之间仅仅留下5米宽的通道。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已经建设了砖瓦房,大门紧闭,我们无法进入。

东侧新盖了一个小院子,是我家原来凉房及猪圈的位置,现在是废品收购站。废品收购站西侧的院子应该是我家旧居和武家旧居,从大院只有一个大门来看,估计被同一家人占据了。

看来,只好等待下一次回可镇,再来看望我们的西梁旧居了。

我家向西约多米,就是西梁小学。我就是由流通耗煤矿小学转学到西梁小学的。3-7年级都是在这所小学就读的。当时,整个县城只有东梁、西梁和南梁三所小学。因此,我的小学同学除了-2年级的在流通耗煤矿之外,大部分都居住在西梁。

我家院子西侧有一个独立的小院,泥土院墙,两间泥土老式房子,是西梁小学同学段小玲家。小玲家院子整洁,屋内干净利落,她母亲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与我母亲是好朋友。一直到晚年七八十岁时还在相互往来走动。小玲的父亲是一个铁匠,主营业务是打马掌。在当年,相当于现在的个体户吧,挣钱比较容易,家里生活水平比较高。全家人的衣着穿戴比较好。

铁匠每天是要吃小锅饭,还要喝二两烧酒的,五六十度,是县酒厂生产的白酒,每次购置0斤,装在塑料卡子里。中午、晚上都要喝的,每次用2两的瓷瓶小酒壶装一壶,放入放了热水的大缸子中烫酒,烫上一会儿,才将酒壶取出来放到炕桌上,用3钱的小酒盅,慢慢地喝。

记得有一次我去铁匠家,给他讲故事,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和人家约好的打马掌的业务,贻误了挣钱。时光荏苒,如今,已是人去房空。

再向西,就走进了电影工作站家属大院,一栋房子好像有4户人家。最西侧一间房子是电影工作站站长家,他的二女儿李二花是我的西梁小学同学。最东侧一家是我的同学王二平。这个院子很大,我们经常在这里玩耍。

现在,这一栋房子都已经换了主人,那个红瓦房顶的房子就是当年李二花家。原来宽阔的大院早已经被众多的临时建筑占用。

环顾四周,走走看看,我家西南50多米范围内居住的同学有范喜全、孙晓红,东南50米之内有桑利中、高常中、汪得全,北面四五十米内有周敏、王芸、韩记芬、蔡鹏鹏、刘淑娟、徐刚等。

我家西南50多米处有一栋居住着5户人家的房子,我父亲最要好的朋友王福林(农机局干部)、刘俊江(县医院中医)、范国文(百货公司),都住在这一栋。居中的一户是我后来的中学同学李梅家。我经常去他们几家玩。尤其是王、范两家去得最多。

范家的大女儿彩霞及其弟弟妹妹(5个)最喜欢和我玩了。夏天里,有一次彩霞的表哥带着彩霞及她的大弟弟,还有我,一块进山(大青山)玩。

在表哥家住了两天,每天在山里疯玩,采集醋溜溜(酸模)、酸窝窝(瓦松)、沙奶奶(地稍瓜)、沙葱(蒙古韭)、臭葱(鸦葱)、山丹丹(百合)等野菜吃,别有风味,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最值得炫耀的是,我们大家合力围猎了一只圪灵(一种松鼠,学名花鼠),鼠背有三条深色的线条,大大的蓬松的尾巴,十分漂亮。并且把它带回了可镇。

武川县可镇西梁我的旧居院落

--重访武川县城可镇(3)

文:兰云峰编辑:司徒

与西梁我家旧居挥手作别,转身的一刹那,心,忽然紧缩了一下,一股酸酸的惆怅涌上心头。

原本我是打算走进老院子,走进老屋子,好好地看一看,那雪白的墙、墙上的墙围画;那一盘温暖的通体大炕;那明亮的窗户;那铺着青砖的地面。。。我还要再坐一坐那盘大炕,甚至躺下小睡一会儿。。。

由于旧居现在的房主不在家,我们无法进入大门紧闭的院子。

满怀遗憾地离开,慢慢地走着,原路返回。

回到西巷口,来到老街上,向北面望去,前方的灰色罩面大型平房建筑是当年的新华书店,依然是当年的黄色大门。

这也是我当年十分喜欢的地方,经常来逛一逛,来浏览一下小人书,看一看有什么小说,虽然很少有钱购买。当然了,这书店自然也是我们腊月购置年画儿的地方。

新华书店的门前就是东巷口,有一条向东的比较宽敞的街巷,叫做建设巷,是通向东梁的主要道路。

巷口紧邻新华书店有一个大院,是解放初期的县委大院,一度成为县里的政治中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是县乡镇企业局的办公地点。

县城著名的灯光场就在这条巷子里的西侧,那是县里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地方,也是篮球赛、足球赛的运动的场所,夜晚也放映露天电影,有些大型的文艺演出活动也在此举行。这里也是县城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是最吸引居民眼球、最热闹的地方。

东梁小学就在距离巷口东五六百米处北侧的坡梁上,大致与灯光场斜对面。

老街的北段,右手边一侧主要有公安局大院、武装部大院、人民银行、土产门市部、废品收购站等;左侧重要一点的有:裁缝铺、小酒馆、肉食门市部、小医院、人委大院(解放前旧县政府所在地)、武装部大院等。

少儿时,这一段街道,去的比较多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街道最北端的大姑家,另一个就是废品收购站。有时,我会将家里积累下的猪羊骨头、旧纸箱、破铜烂铁等收集起来,拿到废品收购站,可以换几个小钱。

离开了老可镇的老主街,驱车返回南梁的路上,父子三人十分感慨,这一趟旧城老街和西梁寻访旧行迹,心中像似打翻了调料盒,五味杂陈。

改革开放四十年,外环的建设的新城区时尚漂亮;而地处中心的老城区,则似乎被时代遗忘了!

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改造、维护及修复。所到之处,满目疮痍,老房舍破烂不堪,临时建筑杂乱无章,道路泥泞,垃圾遍地。

如果说,老城区还有新建设的话,那就是原来的大院消失了,原来宽敞的居民院子也消失了,全部被积年无序建设的临时简易房舍挤占了,院子里仅剩下狭窄的通道,临建甚至还挤占了原来比较宽敞的街巷通道。

原来的房主有的迁移外地了,有的搬迁到新城区的楼房里了,剩下的是一些收入较低的住户。新居民则多数是从乡下搬迁到县城的农户。

看来,不惑之年满含期望的首次故乡家园寻梦之行,怀旧之行,只能在满满的失望中,说一声:再见了,我还会再来的!

或许,少儿时期的那些快乐日子,那些童趣,那些用纯真编串起来的林林总总的记忆,那些不时地袭上心头的如烟往事。。。

只能在怀旧的记忆中寻找,只能在怀旧的梦中重现了。。。

年4月5日星期一,于集宁区新时代家园

老父亲在40多年前工作过的县供销社旧址办公室前留影(0年)

--重访武川县城可镇(4)

文:兰云峰编辑:司徒

0年夏季的一天,正值周末,我来到呼市。与妹妹相约一块去武川可镇看望老父亲。妹妹自驾车,还带了她的二女儿二丫。二丫这几年在澳大利亚读大学,近日刚回国,也想去看看姥爷。

半小时之后,我们到达可镇南梁父亲住处,老父亲十分高兴。正值半前晌,时间还早,我提议去附近我们以前居住过20多年的南梁旧居看一看。

老父亲现在的住处去我们原来的南梁旧居仅有不到米的距离,一会儿工夫就走到了。

我们是在年夏天,从西梁的旧居搬迁这里的。这一栋房子是县水泵厂于年春季建设的家属房,一共有6户人家。我家在由西向东第二户。最初是两间房子,没有院墙。

我们全家一起动手,脱土坯、和大燃泥(黏土与小麦秸秆混合制作的泥)垒砌院墙,建起了猪圈、鸡窝,挖掘、建设了菜窖,建起了南凉房,红红火火地过着日子。后来,单位又将东边紧邻的一间房分配给我家,我家又东扩了院墙。

又过了几年,政府将房产作价私有到户。我家就翻修扩建了三间正房,房子更加宽敞明亮,更漂亮了,居住更加方便舒适了。

我们还将土木结构的南凉房推倒重新建设,成为砖瓦结构的南房,两边各有一大间,中间是两扇对开的红漆铁皮院门,有一对金色虎头铁门环,大门洞的拱形顶上有一盏院灯。院子里修建了排水系统,小水泥路,小花坛,还打了压水井。

年代,我婶婶因为医疗事故去世,年仅3岁。叔叔再婚,叔叔的三个孩子也来到我家。又过了几年,爷爷年届70,不再务农,也从乡村老家来到我家。家庭成员就更多了。

在这里居住的初期几年,这栋房子除了东面有房舍,其他三面都是庄稼地环绕。每到夏秋季节,走出院子,绿色的麦田,金黄色的油菜花、淡蓝色的胡麻花、白色的山药花五彩缤纷,蜂蝶纷飞,清香沁人,赏心悦目,一派城郊与乡村结合地带的田园风光。

走进旧居前面的巷口,远远地就看见了我家那熟悉的南房,熟悉的院门。院门开着,我们祖孙4人鱼贯而入。

熟悉的正房,熟悉的小水泥路,路两侧宽敞的院子已经不见了,大院仅剩下一条甬道,看来是新主人建设了东西相向的小平房。

走进正房,有一个中年男人在家,他说:房主不在这里居住。正房、南房,以及小平房全部出租给了进城的农民工或者村里来的学生了。

各个房间走一走,看一看,房屋依旧在,许多当年的家具也还在,只是破旧了,没有了原来的整洁美丽,没有了原来的温馨,原来的亲切!

院落不再是宽敞的,花坛没有了,猪圈没有了,鸡窝没有了。水井还在,水泥路还在。

这个院子,我们居住了26年。由最初的两间土木结构的平房,举全家之力经过几次改造,修建成为一座正房为砖瓦结构三居室,南房两大间的温馨之家,她承载了我们这个家庭多少的喜怒哀乐啊。。。

再见了,我们一家人居住了20多年的南梁旧居;再见了,我魂牵梦绕的老院子,老屋。。。

几步一回头,凝望旧居,双眼酸涩泪朦胧;

往事如烟,浑然似梦,都随风雨涌上心头。。。

年4月4日星期三,于新时代家园

武川县可镇西梁我的旧居

兰云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yy/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