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历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之时。

同样,香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岁月,也于天水一朝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地。

公元年,经过五代十国乱世,赵匡胤黄袍加身,一统中原。据传赵匡胤一出生就身带异香,《埤雅广要》记载:太祖匡胤生于夹马营,赤光满室,营中异香,人谓之香孩儿营。

翻阅历史资料,古今中外圣贤的诞生很多都与香药有关。《拾遗记》记载:孔子当生之夜,有神女擎香。凌空而来,以沐浴徵在。

徵在是孔子母亲的名字。这有点类似基督教的故事情节,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诞生一年之际,东方三博士来朝,带来三样珍宝,分别是黄金、没药和乳香。

除了基督教使用乳香外,伊斯兰教在讲道活动中也会使用香料,《一千零一夜》中描绘了薰香的场景:首先闻到一股馨香…旁边摆着两个大香炉,里面的麝香和龙涎香泛着馨香气味,弥漫了整个屋子。

这证明香料很早就已融入阿拉伯人的生活中,且成为日常习惯。据说先知穆罕默德身上有麝香般的香味,而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出嫁时,她的衣服也被撒上了天然香料。

赵匡胤带香降生,似乎也预示着这个朝代与香的渊源。登上帝位后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进一步奠定了宋朝尚文抑武的政治基调。

政治宽松,优雅包容,崇尚奢华,优待文人,宋朝这些社会特性都间接促成了香文化走向最高峰。香文化深入宋人的生活,闲居焚香成为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于无声中熏染出宋的风貌。

宋真宗崇尚道教,且非常虔诚,“每至玉皇真圣祖位前,皆上五香”,以至于当时的道士挟威自持,恣意索要香药。陆游在《老学痷笔记》中就写过这个现象:

而神霄宫事起,土木之工尤盛。群道士无赖,官吏无敢少忤其意。月给币帛、朱砂、纸笔、沉香、乳香之类,不可数计,随欲随给。

真宗时期,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南祭老子、北建宫观。大臣丁谓,投其所好,参与主导了诸多封禅祭拜活动,职务也随着祭祀的香烟一路扶摇直上,官至三部尚书,位列三公。

仁宗即位,丁谓失宠,受群臣弹劾,被贬官至海南岛,这里是世界上最好沉香——崖州沉香的产地,他正好可以亲身接触崖州沉香,对沉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遂写出《天香传》,这个时间在年左右。

丁谓作《天香传》可谓为沉香立传第一人,并将沉香分为四状十二味,这在沉香分类上也是比较早的创举,直到五百年后,日本香道才将沉香分为六国五味,从此奠定日本香道的基础。

《天香传》总结海南沉香的特点:即席而焚之,其烟杳杳,若引东溟,浓腴湒湒,如练凝漆,芳馨之气,持久益佳。

在仕途不顺的日子里,崖州的沉香、天竺旃檀、大食的乳香,或许能给客居岭南的丁谓一些精神上的慰籍:忧患之中,一无尘虑,越惟永昼晴天,长霄垂象,炉香之趣,益赠其勤。

两宋是养育士大夫气韵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士人,以山水田园为风景,以花鸟香茶为语汇,用想象营造一个独立思想天地,收藏情意和感悟,化解尘世中的失意。

南宋曾几有诗: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重。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斯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许辈诗云:客来无可款,石炉添水沉。

宋代文人清谈或友人来访时,都要烧一炷好香、泡一壶好茶来款待朋友,这成为当时最基本的礼仪。宋代宫廷大内、巨宅深院,更是以熏香添雅。

宋代文人往来,也以互赠香品为雅事。欧阳修送蔡襄“清泉香饼”,李仲牅送黄庭坚波律香,黄庭坚送苏轼“江南李后主帐中香”。

从传世的诗词里可以看出,苏轼、黄庭坚、晏几道、李清照、晏殊,都是爱香的人,大都喜欢沉香,还几乎每个人都有个外形可爱的鸭形小香炉。

苏轼与黄庭坚同属于北宋年间的一代文豪,苏轼生于年,黄庭坚生于年,可以说生活在同一时期,两人的诗词都是宋代的绝唱,他们对香的喜爱也是一段佳话。

苏辙被贬筠州,生日时收到苏轼的礼物,哥哥给弟弟礼物里就有香盒,里面放着苏轼亲手制作的合香,当然也盛满了“但愿人长久”的祝福和牵挂。

苏轼爱沉香,一首《沉香石》讲了沉香、佩兰两种单品香,还提到辟邪香和百合香两种合香,在给弟弟子由生日的诗中更是提到了檀香、龙脑香、麝香、甲厣四种香。

苏轼在《沉香山子赋》中赞美沉香: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顾占城之枯朽,宜爨釜而燎蚊。宛彼小山,巉然可欣。如太华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

这里面还提到占城(即越南中部地区)的沉香,跟海南的比起来,只配用来熏蚊子用。但是就是这样的沉香,现在也是极为珍贵,千金难求了,世界仅有的几十斤的年产量,基本上全数被阿联酋地区的皇室王储收入囊中。

苏辙《和沉香山子赋》中描述了海南沉香的形成和特点:

维海彼岸,香木爰植。山高谷深,百围千尺。风雨摧毙,涂潦啮蚀。肤革烂坏,存者骨骼。巉然孤峰,秀出岩穴。如石斯重,如蜡斯泽。焚之一铢,香盖通国。

其中还提到了沉香的受欢迎程度:王公所售,不顾金帛。蔡京的儿子蔡绦所著《铁围山丛谈》也提到:海南真水沉,一星值一万。这里的一星大约是一两,当时的万钱可以买三十石白米,约为现在的两千斤,折合人民币也有万元左右,可见当时海南沉香之珍贵。

北宋的文人里面,最喜欢香的非黄庭坚莫属,黄庭坚曾直言自己嗜香成癖:“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他自称“香痴”。

黄庭坚还专门总结了香的十大好处,归纳为“香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他的侄子洪刍受他影响,也对香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专门写了《洪氏香谱》一书,里面从四个方面考证和介绍香文化,分别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

《陈氏香谱》收录众多香方,汇集与黄庭坚有关且最为著名的四帖香方,称之为“黄太史四香”,即: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其中有《婴香贴》传世,里面写了婴香香方。

公元年,黄庭坚给朋友贾天锡的诗中写到“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表现他焚香静心,灵台空明的境界。

16年后,黄庭坚被贬宜州:

崇宁二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子城南余所僦舍“喧寂斋”。虽上雨旁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人以为不堪其忧;余以为家本农耕,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可不堪其忧耶?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值。为资深书此卷,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题自书卷后》

身处乱市破屋,在嘈杂的环境中,仍能安然面对、焚香静坐,这种达观知命、苦中作乐的境界悠然而生。此时的黄庭坚会不会想起他7岁时所作的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苏轼被贬于海南,黄庭坚被贬于广西,这两个地方都盛产沉香。年苏轼离开人世,4年后黄庭坚也病逝于宜州,两个爱香成癖的文人都客死他乡。

这一时期,还有一位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同样喜香爱香。“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李清照传世宋词59首,其中22首都有用香场景。

“瑞脑香消魂梦断”、“玉炉沈水袅残烟”、“被冷香消新梦觉”、“沉水烟断玉炉寒”。其中可以看出她喜欢的香是沉香和龙脑香,最喜欢用玉制的香炉,喜欢以香熏衣、熏被。

在花样众多的香具、香料、香法、香境中,描绘着她细腻的情感,写尽了她的喜怒哀思:“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公元年,宋神宗梦见南唐后主李煜前来拜谒,隔天儿子赵佶出生,时人皆以为李后主转世,但从今天看来赵佶的文采风流却胜过其许多。

《听琴图》是宋徽宗赵佶最有名的作品之一,画中抚琴者据传为赵佶本人,他的右侧有一黑色香几,上有香炉一具,炉中香烟袅袅升起。画中香炉为高浮雕仰覆莲纹六方高足炉,通体为白色,上部有盖,是封闭式的熏炉,底部有承盘。

在宋代,这种底部有承盘的香炉并不多见,此香炉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汉代博山炉的制式: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回环。韩国博物馆就有此一件,为镇馆之宝。

宋代香炉摒弃了唐代的华丽之风,风格简洁、朴素,体现出宋代内敛含蓄、朴拙雅致的文人审美。茶禅香道文化中的清寂、古雅,不可能从唐三彩中诞生,只有从建盏和天青釉中才能生出这种审美。

宋代以前的香炉金属材质居多,而宋代是传统瓷器工艺大发展的时期,这就决定了宋代香炉以瓷质居多。

宋徽宗画中的品香场景,让后人能够感受到香带给宋代士人生活的温存。焚香,在宋代被称为“四般雅事”之一,有“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之说。

宋元时,品香为上流社会怡情养性的雅事,焚香可静心凝神,从古至今抚琴之时必在旁边放置香炉,在琴音和香气氤氲中体会奇妙的心境。

焚香既然是文人书房里的雅趣,香具自然更是书房清玩。宋人的书房,格局和陈设与隋唐有很大不同。大多是一个隔断出来的独立空间,宋人称其为:小室、小阁、丈室、容膝斋等,可见其小。

书房一定有书案,案上一定有花瓶和一具小小的香炉,炉里一定焚燃着香饼或香丸。案上花瓶里横枝欹斜,梅英疏淡,香炉中烟气袅袅,馥郁氤氲,书卷展开,一缕冷香,给宋人带来闲适和清朗。

如宋人的书房必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友”一样,焚香所用的“炉瓶三事”也是不可或缺的。

炉瓶三事包括:香炉、香盒、箸瓶,还有箸瓶内的香箸、香匙等器物。这些在南宋的《耕织图》里就有出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青白玉和铜釉瓷制炉瓶三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剔红香几和炉瓶三事,其做工都精妙绝伦,显示了当时人们对香具的注重。

宋朝专设香药库,属太府寺,掌出纳外来香药,真宗赵恒专门题御诗为库额:每岁沉檀来远裔,累朝珠玉实皇居。今辰内府初开处,充牣尤宜史笔书。

《铁围山丛谈》第五卷还记载了一则轶事:宋徽宗赵佶一天心血来潮,亲自去检查宫廷仓库,发现了几块龙涎香,看着跟土坷垃一样,觉得没有什么大价值,就赏赐给了大臣和随从,没想到烧了以后异香满座,终日不散,宋徽宗又命令被赐者重新上缴回来,可见在好香面前,皇帝也有小气的时候啊。

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政和四年,太上始自揽权纲,不欲付诸臣下,因踵艺祖故事,检察内诸司。于是乘舆御马,而从以杖直手焉,大内中诸司局大骇惧,凡数日而止。因是,并奉宸俱入内藏库。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其模制甚大而质古,外视不大佳。每以一豆火爇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赐者,随数多寡,复收取以归中禁,因号曰“古龙涎”。

南宋里宗年间,一艘来自波斯湾与好望角的商船在泉州遇难沉入大海。年,考古学家将其打捞,船上发掘出沉香、檀香、降真香等香药四千多斤,另外还有乳香、龙涎香、龙血竭、胡椒等,这些域外香药在水底沉睡了年,发掘之时都还可以被轻松辩识。

宋代对外贸易发达,巨大的商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南亚、西亚的各种香料,源源不断地运输到泉州、广州港。香料的进口量大大超过唐代,是最主要的进口商品,宋代进口香料中最多的是乳香。

北宋末年,蔡京奉命将宫中所藏香药折现,仅乳香一项就有三百七十万缗(一缗为铜钱一千文),足以偿还历年对西夏战争所欠的国债。香药繁盛,可见一斑。

宋朝对乳香采用禁榷制度,也就是官府完全垄断乳香的进口贸易。据史料记载,神宗熙宁十年,仅广州所收乳香就有三十万斤;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单乳香一项税收占到了全国总税收的三分之一;在乾道三年占城向南宋一次性进贡乳香十万斤,创下单次朝贡香料的最高纪录。

相对于舶来香药的恣意张扬,宋朝士大夫文人更喜欢本土沉香的清淑幽雅,这一度引领了整个朝代近三百年的风尚,并且影响了后来朝代,乃至当今世人的香文化嗅觉品味,包括现在都影响着中国乃至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国家对沉香的审美眼光。

不止大宋人士爱香,金人、辽人、域外人士亦爱香。章宗以苏合香点烟制墨,可谓讲究。其宫中妃嫔以“绿云香”洗头,“莲香散”敷足,可谓奢华。

元代刘郁撰《西使记》记述蒙古旭烈兀西征见闻:西域有报达国(即今巴格达),其国俗富庶,为西域冠。宫殿皆以沉檀、乌木、降真为之。

宋朝时期,不止有专门的香市、香铺,还有专门的香人,为香品提供服务,着装也有专门要求——顶帽披背。

《东京梦华录》追忆宋都开封府的往日繁华: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外越。如香铺香人,即顶帽披背。如果在北宋的开封,一看顶帽披背的打扮,就知道是香铺的香人无疑。

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京繁华,在闹市之中就绘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拣香,即乳香,沉檀为沉香和檀香。当时沉香与植香不仅在皇室、权臣、士大夫与文人中流行,而且也是民间重要的生活物资之一。

这个时代,开封的街头到处有卖篆香模具“香印”的商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他们不敢大声叫卖,只能敲打铁盘代替,人们听见敲打铁盘就知道是卖香印的来了,也算一则趣闻。

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杭州,有老姬以小炉炷香为供者,为香婆。

到了宋朝,香已经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各个节气都要用到香:

正月十五——焚香看灯

四月初八——香药浴佛

五月初五——佩香浴艾

六月初六——献香曝书

七月初七——供香乞巧

七月十五——烧香扫墓

八月十五——点香拜月

宋人不止熏香,还以香入烛、以香入茶、以香入酒、以香入墨。在制作蜡烛的时候,加入沉香、龙涎香,为沉香烛,在制贡茶的时候加入龙脑香为龙香茶,在酿酒时加沉香为沉香酒,在制墨时加入丁香、龙脑、麝香为龙香墨,此外还有天下第一饮——沉香煮水,紫苏饮、香糖果子等。

宋朝,随着印刷术的发达,各种出版物增多,书籍和信息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开始出现印刷版的香谱,线香在此时也开始进入批量化生产的时代。

线香的出现是中国香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香文化进入了标准化的时代,标志着快餐式香文化时代的开启。

北宋苏洵有《香》诗一首: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筯粗。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将麝香、檀香研末筛细,用蔷薇水、苏合油调和,入模制作成线香。最初线香的形制比较粗,如筷子般粗细。

王欣《青烟录》中有“芙蓉小炷方”:

沉速香、白檀各二两,零陵香、甘松香、茅香各一两,丁香、三柰子、八角各七钱,小脑五钱、白芨四两,右研末,水和捻作条,如筯子大小,阴干烧之。

“筯”同“箸”即筷子。这些是线香的雏形。多方历史佐证,线香的出现确切的时间应该是在元代:

元理学家李存书信《慰张主簿》中:谨具线香一炷、点心、粗菜为太夫人灵几之献。

元熊梦祥《析津志·风俗》条:湛露坊自南而转北,多是雕刻、押字与造象牙匙筯者......士夫青匾绦并诸般线香。

成书于元代时期的《朴通事谚解》,是朝鲜王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课本,里面有一段文字,也提到了线香:

不知道那里躧死了一个蚰蜒,我闻了臊气,恶心上来,冷疾发的当不的,拿些水来我漱口,疾忙将笤帚来,绰的干净着,将两根香来烧。

文中虽然没有线香二字,但“两根香”应该是指的就是线香。

焚烧线香简便宜行,轩窗、几席等处都可焚烧,无需再用鹊尾香炉。在历朝朝绘画中,宋以前鹊尾炉中多是香丸、香饼,到了明代鹊尾炉中开始有线香出现。

香炉的变化随着线香的诞生也随之改变,出现了很多无盖香炉,其形体现了宋人的情趣和审美,以高古清新、简洁淡雅为美。

唐代香具的代表是金银器,宋代香具的代表则是瓷器。一方面,香文化深入市民生活,价格便宜的瓷香炉大受欢迎。另一方面,宋人趣味简约含蓄,瓷器也是最好的载体。

宋代瓷香炉的特点是仿古、简朴、小巧、典雅。宋香炉之美在于其色,所谓“雨过天青色”。形制上分为两种:有盖的称熏炉,无盖的称香炉。

熏炉炉盖做成莲花和狻猊,是熏炉最常见的两种。洪刍《香谱》记载:香兽以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中以燃香,火烟自口出,以为玩好。

香炉则取样于青铜器中的鼎、簋、鬲,北方最常用的瓷香炉是一种高足杯式炉,南方则莲花香炉常见,以五大名窑和龙泉窑所出最为精美。

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商业旺盛,科技进步,为香文化发达准备了条件。香药数量增加,功效认识深化,炮制技术改进,使香文化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

到宋元时期,香药的输入到达了鼎盛时期,年,马可波罗造访泉州时,这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香料贸易城市,远超过了地中海南岸的亚历山大港。

这里是阿拉伯和波斯香料商人的聚集地,单清真寺就有六座。清真寺的建筑常用玫瑰露、麝香、乳香等香药混合在灰泥中,当中午太阳一照射,温度升高时,香气就会发散出来。

宋元时期中国香文化的发达,还表现在香药品种和命名上。这个时期医家对香药的喜爱也是空前绝后的,《太平圣惠方》、《济生方》、《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等诸多医书中,多出可见香药的身影,丸散膏丹直接以香药命名:苏合香丸、安息香丸、木香散等等。

喜用香药成为了宋朝医家一大特点,但也被后人诟病其对香药的滥用,中国“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就曾痛批这种滥用香药的行为。

宋代文化向来以精致著称。宋代文人不但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香品,在品香体验上也有着别出心裁的创造,比如他们发现绵纸能吸附香气,让香味留贮更久,于是就喜欢把冬季保暖用的纸阁、纸帐当作焚香的最佳场所,所谓“席帘纸阁护香浓”(范成大《雪寒围炉小集》)。

香药还有意境深远的好听名字,如:意和香、精深香、小宗香、四和香、藏春香、胜梅香、亚麝、梅影,有点像日本香道里面的名字

还以人名为香名:江南李主帐中香、黄太史清真香、宣和御制香、李元老笑兰香……

年,日本也产生了第一部合香的香方集《薰集类抄》,记载了平安时代的香方和制法,共载有23种薰物。这一时期,清少纳言的散文集《枕草子》和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都有关于上流社会使用薰物的描写。

平安时代最出名的六种合香薰物为:梅花、荷叶、菊花、落叶、侍从、黑方。见载于平安时代《后伏见院宸翰薰物方》、室町时代《六种薰物》。

宋代最常用的还是合香,以合理的配方、严格的工艺配制而成的香丸、香饼,使用更加方便。

这个时期出现“隔火熏香”,即将炭火点燃,埋于香灰中,上面放置隔火片,材质为云母、银等质地,之上再放香料,香气释放的更为舒缓,是文人的雅趣。

另一种用香方式是“印香”,也称“篆香”、“香篆”、“香印”,最初是用在寺庙里诵经计时的,即将香料制成曲折盘绕的线,构成图案或文字,点燃后以烧完的时间来计时。

宋代时“打香印”是一项专门的技艺,到明代有了更容易的方法,即在香炉中铺平压实的香灰,放上篆模,把香料末填入压紧,提走篆模,就留下了香印。

烧完的印香,留痕于香灰之上,虽已死灭却留着生的美丽,发诗人之幽思。

年,崖山海战,少帝投海,南宋灭国。赵宋虽亡国,但民族气节和文人风骨长存。

天水一朝留给后世的是高格的情趣和审美。

极简的器物,典雅的词赋,清香的抹茶,悠然的山水,宁静的香雾……它们都道出了一个世间真谛: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l/9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