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南部第三集

聆听县街的声音

healthylife

一路向北。

八街河奔流到了县街境内,不再孤单。

在双村承接了螃蟹河,在大元末接纳了县街河,八街河集聚起更多的力量,汇入螳螂川,并入金沙江,浩浩汤汤(shāng),奔腾不止。

有水,必定有山。

连绵不断的乌蒙山脉,在县街,不仅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磷矿石储量约为7.1亿吨,也把俊秀留住,还有一座安宁境内海拔最高的黑风山。

山雄水秀,山水一体,

孕育出人杰地灵,这就是县街。

念天地悠悠发思古幽情

县街,古称那龙,又名三泊。

无论是那龙、三泊故城、还是河东州一隅,

在如今的县街,

已无处寻觅当年城池的痕迹,

只有散落的点点遗迹,

证明着曾经的文明。

王仁求

那灿烂的,最可以炫耀的,

是关于王仁求的历史。

王仁求碑、王仁求墓、王氏祠堂。

王仁求碑

老安八路上,小石庄村葱蒙卧山东,有小道通幽处,行百十余步,可至王仁求碑亭。

亭中立碑,碑高2.8米、宽1.5米,碑文34行,每行53字,楷书。碑额题刻“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10字,其上雕刻着双龙及一佛龛。

碑文记述了唐代河东州的地理位置及王仁求的生平事迹。王仁求,唐太宗贞观四年生人,安宁郡人,朝廷授其为“使持节河东州诸军事、河东州刺史、加护军”的官职。

“咸亨之岁,犬羊大扰,枭将失律,元凶莫惩。君武则婋阚,义以虓惋,擐犀衣以奋击,驱虎旅而先锋。灭其猖狂之种,歼厥逋诛之师。遐垠是赖,到于今而克宁。”

这一段讲述的是王仁求一生之中的高光时刻。唐高宗咸亨三年,阳瓜州刺史蒙俭反唐,王仁求出兵助唐作战,使得战事平息。

整篇碑文余字,为唐代著名文学家闾丘均撰,王仁求之子王善宝书。闾丘均的文,“词旨宏丽,询初唐风格”,王善宝的书法“雄健淳朴,仍存晋魏风味”。

一碑在立,集文化、书法、石刻艺术之大成,价值斐然。

王仁求墓室

上行十余步,便是王仁求墓室。

正方形的砖石墓,内设棺床两座,砖为青灰色模印花纹砖、文字砖,从墓葬形制和出土的大量彩绘陶俑看,系唐代葬制。墓室的发现,不仅给了王仁求墓一个更清晰的界定,其价值还在于,此墓是云南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唐代砖室墓,是研究唐王朝对云南进行统治管理和云南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柏树葱郁,光影流动,岁月悠悠。

王氏祠堂

而据老辈人说,立在此处,每日清晨,可望见大石庄村王家祠堂内,王氏后裔祭祀祖先的香烟袅袅升起。

王氏祠堂,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

祠堂门楼坐北向南,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七脊,两边四角起翅角,龙形斗拱四层。大门两柱建雀替为镂空雕,门楼前两柱础为一对石狮子带莲花,底座为石雕刻件。

一进两天井,右转进一门为四合院,土木结构两层楼,灰瓦屋面,双檐硬山顶走马转角楼。

大石庄滇剧

坐在天井院内,观云卷云舒。

想象着另一个时空里的此时此刻,精雕细刻的匠人,夯着地基的号子声,入住新屋的鞭炮声,还有隐隐约约的滇剧唱腔悠扬传来。

年,大石庄村的杨兴村、徐进才等人,常在昆明东寺街茶馆听戏,久而久之,学会了滇剧。回村后,几个人成立了文艺队,在大石庄附近各村“巡演”。

此次“试水”,大获成功,群众听得,痴了迷,自此,滇剧在大石庄生根发芽。

走进大石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行走其间,少了些许村间的味道,多了些社区的闲适。

新建的安宁大石庄滇剧传习馆,位于村中央。佐证了大石庄滇剧,并没有在平淡的日子里堙没。“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的名号,得以使大石庄滇剧,在这个新新旧旧,高高低低的村落间,成为一棵镇得住场的“村头大树”,枝繁叶茂。

滇剧源于中国内地的秦腔、微调和汉调,于清乾隆年间形成。安宁大石庄滇剧属地方传统戏剧,腔调为丝弦、襄阳、胡琴等。

正在县街广场上引吭高歌的,是县街街道民乐队的独唱演员。虽不是经典滇剧腔,但在民乐队的伴奏下,一板一胡,一首民歌,也唱得独有韵味。

传承与发展,并不局限于一脉相承。年,县街街道成立了首支民乐队。成立伊始,只有14人参加,到如今,已发展成为25人的稳定队伍,定期排练,演奏水平不断提高。

现在的民乐队,可以走村串寨,也能在街道演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好风凭借力宝地焕新颜

安澜桥

八街河,河面不阔,却依然是行走的“天堑”。粗略一算,从龙洞顺流而下,大大小小不下十座古桥,多以临村之名命名,而县街铜车坝村西的安澜桥,却没有冠以村庄名号。

安澜,意为水波平静。彼时,建桥人为表祈福太平吉祥之意,特取名安澜。据《新建昆阳州铜车坝安澜桥碑记》上记载,桥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为三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8.5米,桥面宽6.2米。

时间跃至年8月的一场雨后,水洗后的蓝天白云,份外洁净,安澜桥上又恢复了车来车往。桥,还是那座桥,连通两岸,方便出行。桥,已不是那座桥,重新修整的桥面,更加牢固。过桥进村,展开的是一条崭新的油路,田地里是一排排的大棚。

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

充满希望的田野,

静默的安澜桥知道,

余年,

这片土地上从不缺乏故事,

而现在,

故事愈发精彩,波澜壮阔。

现代花卉产业园

鸣矣河畔,垂柳依依,空气中透着香甜,寻味而去,洛神粉红玫瑰正静悄悄的开放。

这里是安宁现代花卉产业园亩无土栽培单体大棚,

是全亚洲最大的玻璃种植大棚,

棚内配备自动环控感应、自动肥水及打药、无人机侦测巡、采花系统,

通过智能感应探头实现温、光、水、湿、气的自动调节,

达到高效农业种植方式,年产鲜花0万枝。

新鲜采摘的玫瑰花,及时发送到恒温车间。

在这里,新鲜的玫瑰花先在恒温20度的封闭式车间里静候处理,然后,一枝枝的玫瑰花挂上了荷兰进口的初分设备,分好等级的玫瑰花会通过自动化包装流水线,来到了熟练包装工人手里,不过一分钟的时间,新鲜包装好的玫瑰花便打单出炉。

据了解,在这个车间,处理能力单批次最高可达30万枝鲜切花,属全国一流水平。

有了全国第一,也冲出了亚洲,园区还握有全球第一的技术。

园区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Priva自动水肥一体化及RO反渗透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进行环境监控、肥水循环、节水灌溉,实现智能配肥、智能施肥等功能。

现在,依托园区,安宁诺斯沃德花卉产业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辐射周边万亩花卉产业的升级改造,为打造出一个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为一体的现代花卉产业园区而努力着。

依托园区,县街街道鸣矣河集镇正被规划建设成为集花艺、电商培训区,花卉交易市场,入口景观花园区,组培研发中心,民宿民居主题改造区,庭院花卉展示区等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建立云南花卉品牌的新型农文旅花卉小镇。

慈云寺

沿河向北,河西岸有山,印证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云龙山,海拔米,比不上黑风山的高度,却有着黑风山无法比拟的灵秀。因此,慈云寺择此处而安。

慈云寺,清康熙五年始建,乾隆十六年重修,后世多次重修增建。与晋宁盘龙寺素有姊妹寺之称,为一所两院三殿堂三教合一的寺院。大殿式样多为抬梁式木结构,单檐歇山顶。

以往每逢会期,慈云寺是热闹非凡,香火旺盛。

现在,徒步云龙山,却不只为烧柱香。

从山口村出发,一条新修的硬化小径,顺着山林,直通寺口。

拾阶而上,落叶铺撒,一呼一吸间,负氧离子充满鼻翼,身心顿时放松。

登高远眺,把这变化万千、却依然翠绿的县街尽收眼底。

金山银山

杨武山上植被茂盛,珍稀黄杉林,也从昔日的株,培植、养护、发展成今日的上万株,布满山的葱郁,苍翠欲滴。

县街的山里有宝,宝贝是矿,矿业是县街最强的经济基础和支撑。

现如今,县街在它的规划蓝图上划出了四个片区,其中之一,叫做矿山恢复治理示范区,如何打好土地矿产、生态环境这两张牌,县街的选择是齐头并进。

鸟瞰云南天宁矿业的矿区,会改变脑海里的矿山印象。裸露的山体,种植了云南松、清香木、球花石楠、冬樱花、紫柳等植物,绿色代替了土红色,压住了灰色的粉尘,金山银山,这四个字从没有像今天这般念的铿锵有力,货真价实。

放眼而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再只是挂着的招牌。不论是在村庄,还是在企业,这个理念已深植于心。

在开满鲜花的村间道路,干净整洁的七巷八弄,村子里的湖心公园,粉红小脸的红梨,长势喜人的农作物,“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老农的脸上,也洋洋洒洒的洒在县街的大地上。

E

N

D

来源:“魅力安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yl/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