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雁北故地蔚县
蔚,一字多音,一般读“为”,地名和姓名读“玉”,当地口音读作“雨”。蔚县位于河北西北部,属冀西北山间盆地,恒山余脉由晋入蔚,分南北两支环峙四周,壶流河横贯西东。蔚县古称蔚州,殷商时期为代国,春秋属晋,战国归赵,秦设代郡,北周宣武帝时始置蔚州,“燕云十六州”之一,年改州为县。蔚州自古以来是要塞重地,北方汉族与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长期对峙交会之地。“襟带乾桑,表里紫荆”京城与畿辅的“肩背”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线。武盛文弱,文人武化,古有“八百庄堡”之说,有村便有堡,见堡则是村,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堪称奇观。周六一早出发,暴雨、八高狂堵一样儿没落,全赶上了。刚上八达岭,朋友的车水箱开锅,我给生生拖到延庆。下午2点修好车出发,到蔚县县城都快5点了。蔚县南大门--万山楼这座城楼是五开间三重檐歇山式建筑(原楼已于年毁于战火,现为年原址重建)“万山”之名乃是源于其南面的蔚县大南山。明代寇淳令有诗句感慨:“人生到处堪吟眺,何必登高太华峰”。万山楼之下,即为蔚州之南大门,名曰景仙门。蔚州各门的称谓是颇有讲究和对称应的。南门名为“景仙门”,是各方宾客往来出入蔚州最主要的大门;西门为“清远门”,正对敌军来犯的方向;东门为“安定门”,直通西合营和桃花堡两座边关要塞,三处驻军可遥相呼应。北门?为什么没有北门?后面再说...... 穿景仙门而过左转便是南安寺塔南安寺塔始建于北魏,现存为辽代重建物。塔形为平面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塔,高32米。此塔由四部分组成:即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塔基由石条叠砌,高3.6米;塔座为八角形,砖仿木结构,基部砖叠涩七层。八角每面出兽头,东西南北四面浮雕兽头,并雕有篆字福禄,顶仿木结构出檐,顶上施仰莲,高3.4米,每面宽3米;塔身第一层较高,有隅有塔柱,塔横额置斗拱,四面置券形假隔扇门,另四面开小窗,顶部雕盘龙,斗拱之上出飞檐。二层之后,层与层之间紧相连,有砖檐隔开,各层之隅均悬挂铁锋;塔刹由一仰复莲花承托着,由覆钵、相轮、园光、宝珠组成刹身,望去十分挺拔,有直冲霄汉之恣。既有南安寺塔,就该有南安寺。现立于塔侧的清康熙五十七年(年)《重修古南安寺碑记》中说“塔创于汉,而寺则再建于前”。《蔚州志》(光绪版)卷五“地理志下”也记载“南安古塔,旧志在城内南门西,本汉时南安寺”。但佛教传入中原是东汉末年的事,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密檐式砖塔的形成则更为其后。因此,说南安塔和南安寺建于汉显然是不可信的。不过南安寺为保家卫国做出的重大牺牲是不争的事实。明初怀远将军周房修建蔚州城时,因用砖而拆了整座南安寺,使“寺废惟塔存”。也许是因为高达32米的古塔具有威慑敌兵的料敌的作用,否则塔身上为数不少的砖块也恐怕要被拆去修城墙了。清康熙年间重修的南安寺,其实已被改成了观音殿。如今,观音殿还在已被蔚县民间剪纸作坊占用。 蔚县剪纸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多是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用灵巧的双手营造了一方充满活力的剪纸世界,把生活的周围装点成了一个生机盎然、万物争荣的艺术天地。蔚县剪纸以其特有的趣味性、装饰性在全国种类繁多的民间剪纸中独具一格,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喜爱,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剪刻技法要求下刀准确,运刀流畅,尤其是“拉胡须”的技法,从那一根根细致而匀称的毛发和胡须,都能看出其难度。作品染色与刻纸有机的结合,形成既强烈对比又和谐和统一,鲜艳明丽不愠不火的优美色彩效果。很可惜,此次没有拍到剪纸成品。 南安寺出来回到“大南街”。蔚县城内有不少十字街,但没有哪一条处于明显的主要地位。从现状来看,县城内重要的街道是连通南门与鼓楼的牌楼南、北大街。东、西两条大街各通东、西二门,但并不相对,这两条街道也就没有与大南街相交时聚汇。由此可见,东、西二门相错,是蔚州城不以一条十字街做主要街道的根本原因。东、西二门的错位关系同时也导致了蔚州城内街巷的另一个特点---无标志性.从东关或西关入城后,街道就像有起点而无终点一般,没有任何标志物就结束了。这种“无标志性”设计或许可以从军事意义上获得解释:由于缺乏标志物作为向导,破城者(或刺探军情者)很可能在入城后迅速迷失方向,从而导致无法全身而退。这对于劫掠为目的、不愿在城池中逗留的游牧民族骑兵而言有一定程度的迷惑作用。北大街上的鼓楼蔚县及周边堡内多建寺院神庙,这次由于时间所限,看得不多,蔚县城内只看了灵严寺和玉皇阁。到达蔚县的时间是在下午4点多,所以玉皇阁只能在第二天再去了。天色不早,急速来到灵严寺。蔚州灵岩寺,又称前寺,位于蔚县城内鼓楼西街。据记载始建于金代,毁于元末,正统六年(年)敕赐重建。 灵岩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平方米。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四座建筑及部分禅房。 天王殿,单檐歇山布瓦顶,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殿内梁架结构中的减柱造、脊瓜柱旁叉手、阑额与普柏枋出头呈“T”字形、鸳鸯交首拱,斗拱用材较大,布局疏朗等特点,保留了较多的早期大木建筑特征。 大雄宝殿,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平方米。该建筑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下五踩重昂抹斜拱,风格古朴,为典型民间工艺做法。三交六椀菱花的五抹头落地隔扇装修,做工精细。殿内精美的天花和覆斗形藻井,制作精美,用材考究,彩绘绚丽,内涵丰富。虽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艳丽如新,具有辉煌的艺术效果及浓郁的宗教气氛。 灵岩寺大雄宝殿采用古建筑等级最高的庑殿顶,建筑规格较高。据考证,灵严寺系明正统年间“土木之变”的祸首——大太监王振奏请英宗所赐建,是蔚州名刹之一。这时的灵严寺正在进行修复。灵严寺历史悠久,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建筑破损较重,各单体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已到非修不可的状态。土木堡之变与王振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进犯明朝,主力直逼大同,宦官王振仓促发兵50万,挟持明英宗亲征。兵至大同未交锋就撤退。王振又想炫耀自己,想让英宗“临幸”他的家乡蔚州,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致使军队疲于奔命,劳累不堪,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也先率军围住,明军大溃,王振及各大臣死于乱军,英宗被俘,50万明军死伤过半,瓦剌军进逼北京。史称“土木堡之变”。王振是蔚州人,他信佛,在北京就修建智化寺为其家庙。在自己的家乡,王振也很有可能有类似的举动,这除了信佛的原因外,还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古人云“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王振以净身的“低姿态”入宫,却能权倾朝野,怎能不在家乡父老面前显摆一番?二、王振对家乡似乎是颇有感情的,土木堡之变起因之一就是他担心明朝50万大军在雨天会踏毁家乡的庄家,遂改道宣府回京师,没想到瓦剌骑兵追上,不仅皇帝被擒,自己也搭上条性命。这些可都是原汁原味的明代物件 一夜无话,清早9点直奔玉皇阁又称靖边楼,位于蔚县城北城垣上。其标准称谓应是“蔚州玉皇阁”。玉皇阁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年),蔚州卫指挥史周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辟东、西、南三门,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蔚县周边的城堡大多正北无门以御外敌,多建真武庙为楼),与三门遥相对峙。玉皇阁建造至今已数百年,历经风雨剥蚀,战乱兵灾,虽几经修建重建,依然完整地矗立于高高的城垣之上,现存仍为明代建筑风格,表现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是研究明初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我第一眼看到的玉皇阁,眼花了!蔚县的城墙相比附近的鸡鸣驿损坏的比较严重了。仅存的也就是玉皇阁这一段了。上图左侧为城内,右侧为城外。下图左侧为城外,右侧为城内。右手远处城楼为鼓楼。城砖也只保留城楼下这一片了。目穹千里据《蔚州志》记载,昔日城垣有楼阁24座,独此楼最为弘整高峻,雄伟壮观。现存玉皇阁坐北朝南,总面积平方米有零,分上下两院,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小门、玉皇阁大殿。 玉皇阁正门描金彩绘的神像 天王殿玉皇阁大殿外观三层,实为两层。在殿内玉皇大帝塑像两侧的墙壁上,绘制着五岳大帝及王母娘娘像。东西两壁上绘有三十六雷公像。帝王威严,雷公狰狞,侍者秀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殿前檐廊下林立着石碑八幢,其中明、清重修碑七幢,依此阁重修次数之多,可见对其重视之程度,亦可见其历史文物价值之高。另有一幢则是深受人推崇的极有艺术价值的《天仙子》石词碑。词曰:青帝祠前赤帝祠,步虚声里梦回时,羽轮归去鹤书迟。山吐月、水平堤,冷冷玉露湿仙衣。《天仙子》石刻为行草,字大如升,用笔流畅自然,字体飘逸潇洒,风格豪放,不失为书法艺术珍品。玉皇阁前的钟楼,在钟鼓楼和主题阁楼的屋檐上全有铜铃,微风一吹叮当作响。 由玉皇阁出来,天降大雨。冒雨前往暖泉镇,在镇口等待雨停后下车拍了这张照片。暖泉石碑后的土丘是一座已然被盗的明代古墓。暖泉镇位于河北蔚县境内西部,东距蔚县城十余公里。暖泉古镇历史悠久。由壶流河谷地发现的旧石器和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考古资料可以推溯,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在暖泉一带定居生活。 有史料记载,古镇在尧、舜时期属冀州,商周时属代国,战国时期为赵、秦等国角逐之地。秦、汉、三国、两晋时,均属代郡,暖泉属平舒县治,镇西现存高大的封土汉墓群,便埋葬着当年的官僚显宦。唐宋时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争夺之地。元朝建镇,明清时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从此暖泉成为蔚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远眺暖泉北管堡相比蔚县县城,暖泉的生活条件就比较差了。绝大多数民居都是这个样子。蔚县暖泉镇内砂子坡村,有座千年道观——老君观。 老君观暖泉镇内砂子坡村,有座千年道观——老君观。它是蔚县、涿鹿、涞源、阳原以及山西广灵几县中道教文化丰厚,规格较高,保存较好的一所古道观。该观始建于金代泰和年间,是金国四太子金兀术的前哨行辕。元代元真年间、明代隆庆年间和清代乾隆年间多次复修和重建。由于岁月沧桑加上“文革”期间的人为损坏,古观曾走到全面坍塌毁灭的边缘。中国道教龙门派第二十二代全真弟子刘理真出资近20万元抢修该观,使这所历经元、明、清三代,饱经八百多年风雨沧桑的濒危古观得以恢复原貌。暖泉不同于附近的鸡鸣驿,鸡鸣驿旧城中已少有住户,大多外迁。而暖泉镇现在仍有众多村民居住。在砂子坡村,正好赶上一家村民在翻盖新房。老宅的大门从这座老宅的建筑可以看出早年间是大户人家。圆形门簪抱鼓石时近正午,主人在老宅宴请前来帮忙盖房的相亲四邻。新宅就在老宅隔壁。等在老宅厨房的猫 中午了,肚子咕咕叫,咱说说这蔚县特产五香豆腐干蔚县这样制作豆腐干是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传说清末民国初,县城的黄老二、刘祥二人制作的五香豆腐干是首屈一指、驰名全县的。他们把这种手艺传承下来,直到今天,不但不衰,而且日见红火。先看看这豆腐干的做法:把豆腐切成细条或长方小块,经日光暴晒,反复翻晾,除其浆味。食用时用温水洗净入锅卤煮,放适当食盐、花椒、大料、茴香、桂皮等调料,需慢火长时间,使调料味浸润于内,故称“五香豆腐干”。五香豆腐干有软有硬,软的瓷实,硬的筋道。咬着吃越嚼越香,拌着吃味美可口,既可做下酒菜,又可做伴茶品,且老少皆宜。 暖泉北官堡明代建造的驻军屯兵之处。高大的歇山顶堡楼,雄伟庄严,无不透露出一种坚关严堡的军事气息。每年元宵节“打树花”就在这儿闪亮登场。“打树花”是暖泉镇的春节传统节目之一,一般是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表演,因泼洒在城墙之上的铁水迸溅开来,状如火树银花,因而得名。北官堡的“树花”表演,其历史悠久,技艺在中国堪称一绝。相传,早在五六百年以前,北官堡就流传“打树花”这种民间娱乐形式。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也有祥和吉庆之意。据当地民间艺人介绍,打树花前,先将所用的柳木勺在冷水中充分浸泡,晚上架起炼铁炉,待铁完全熔化后,由五六个技术娴熟的汉子反穿羊皮袄(以防溅落的铁屑灼伤),手持柳木大勺,盛起熔化的铁水,轮番扬起泼洒在城堡墙之上,迸溅开来的铁水如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起帘子,又如火一样的瀑布,好似银河飞落,气势磅礴,颇为壮观。我们到暖泉的前一天,暖泉镇为了欢迎台湾游客,破例在北官堡打树花。我等只得等到正月十五再来一睹打树花的精彩了。城墙上残留的铁渣转帖一张中国商务在线旅行网暖泉“打树花”的图片暖泉镇的街巷大多是这个样子,市政设施几乎没有。图中左侧的建筑是镇文化站。为了开发旅游,镇政府为几条主要街巷铺设水泥路面。在镇子里转悠,无意间来到一座小庙前。其实这里也是一座古堡的堡门。前面说过,蔚县地区古堡城门上多建真武庙,所以这里也是如此了。 登堡门的城梯已塌毁由城楼的后面绕上去,进得真武庙,我眼前一亮。 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三面绘工精美的壁画。庙门已经荡然无存,这些壁画就静静地在那里任凭风吹日晒。至少是明代的,精美的壁画,竟这样的慢慢地消逝。不过,在壁画上部我们发现了大面积的泥浆似的覆盖物,这多少对壁画起到了保护作用,可能是有心保护壁画之人的无奈之举吧。 说明:我在拍摄下面这些图片时,未使用闪光灯。蔚县、暖泉这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寺庙,但大多已经破败不堪或被改做民居了。 靠近西古堡的关帝庙矗立在西古堡堡墙内侧的大牌楼物华天宝 暖泉镇民风淳朴,无论是停车问路,还是住店打间,暖泉人给你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亲切”。华严寺创建于明洪武三十二年(年),清代重修。现占地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前、后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前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布瓦顶,檐下施五踩斗拱,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各出单步梁,内施天花,绘有精美的龙凤图案。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华严寺,现今是一所粮库,大门紧锁,殿墙有严重坍塌。寺院内新建的仓库的墙基都是断碑所砌。 暖泉凉亭书院“灵池潋滟三冬暖清水澄鲜六月寒”暖泉书原为元至正年间工部尚书王敏所建。择建于暖泉镇中的一个水泉池前,水池名为“逢源池”。因其泉水四季温暖,三冬不冻故起名“暖泉”。一般的书院多建于州、府所在地,是讲学肄业的场所,而暖泉本属蔚县小镇,远在年前就创建了书院,可见王敏公为家乡培养人才煞费苦心。逢源池用青石砌,呈方形。池内东西两角各砌一石洞,人们称为“龙口”。泉水涌出后注入池内,清澈可鉴,并经东西“龙口”相向流出,引以灌田。书院背依逢源池,面迎南山。占地不多,但阁亭楼台错落有致。书院分里外两院,里院正北建有阁亭5间,面宽15米,进深两间,高4.5米,皆为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虽不雄伟却平衡美观,装修虽不华丽但古色古香别具一格。阁亭前砌有八角井一眼,直径为1.25米,井深约3米,八角井上搭有凉蓬可遮风避雨。阁亭后的泉水穿亭而过直通八角井,人们坐在井旁能听到水流潺潺,能看见清泉川流不息。这一奇观称作“水过凉亭八角井”,此景闻名遐迩,故成为蔚县的文物古迹。此行恰逢书院大修,逢源池水多半被抽去。泉水源不止此一处。书院东南华严寺前还有一处,“大寺前面佛爷镜”说的就是华严寺前泉水涌集而成的直径15米的圆形水池,池圆如镜,水清可鉴。池南有一三开间的倒座观音殿,两侧的八字影壁与“佛爷镜”几乎呈半护围之势。清清的泉水从老屋门前汩汩流过,古树旧桥,姑娘媳妇池边洗衣浴发,鱼儿撒欢,鸭儿戏闹,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的景致。华严寺前洗衣的农妇凉亭书院最右侧为此次于我们同去的刘老师在书院去华严寺的路上偶遇当地人家出喜丧。主家请人抬着祭品要游走全镇,每行十余米都要燃放爆竹。蔚县民间办丧事,少则三天、五天,多则九天半个月,通常情况下丧期为七天。孝子披麻戴孝行于队尾 猛戳阅读原文进入代王城的叮当婆没准会眼前一亮儿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muxianga.com/tmxkz/47.html
- 上一篇文章: 黄易离世究竟意味着什么一般人不会明白的
- 下一篇文章: 罗立群谶应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